孟子.告子下26:淳于髡曰先名实者

夏学,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质极其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经为核心的华夏生命哲学,正好可以用来添补空虚的心灵,给人智慧和力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孟子.告子下26:淳于髡曰先名实者

原文: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緜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覩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译文:

淳于髡说:以功名为重的人,是为了受到他人赞美而做事;不看重功名的人,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和自我的成全而努力。先生位居三卿,朝野上下都没有功名而离去,这样算是仁者吗?

孟子说:在下位,不用自己的贤能去侍奉不怎么样的君主,是伯夷;五次侍奉汤王,又五次侍奉夏桀的,是伊尹;不讨厌有恶行的君主,不推迟卑微的官职,是柳下惠。他们三个道不同,但是方向是一样的。怎么一样呢?一样的是仁心。君子只要保持仁心就可以了,何必非要一样呢?

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管理国政,子柳、子思是臣,当时鲁国非常弱小。这样看来,贤人对国家也没什么好处啊!

孟子说:虞国不用百里奚而灭亡了,秦穆公用他而称霸。不用贤人就灭亡了,哪还有机会弱小呢?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在淇水,黄河西面的人都好唱;緜驹住在高唐,而半个齐国都好歌;华周和杞梁的妻子善于为死去丈夫哭丧,于是成了整个国家的丧葬风俗。里面有本事,外面一定有看得见的事功。能做事而没有功绩的,我还从来没见过。所以我说没有什么贤人,有的话我一定能认出来。

孟子说:孔子做鲁国司寇时,得不到重用。去参加祭祀,没有分给他烤肉,带着帽子就离开了。不了解的人以为孔子是因为没有拿到肉生气了,了解的人知道是因为君王的无礼。然而孔子却是想找个小的借口离开而已,他是不想苟且而离去的。君子所做的事,是普通人没法理解的啊。


短评:

君子之所为,众人不可识也。我孟子之所为,岂是你淳于髡可以理解的吗?孔子之所以离开家乡,是因为季氏窃取鲁国,专权独裁,不是因为孔子少得了一块肉。其中之真实缘由,又是坊间之俗众可知的呢?从此孔子周游世界,以天下为家!天下本来一家,无国无界,天下大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