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俄国的些许认识开始于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我对文学如饥似渴,读了一些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国的主要是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红楼梦,西方的主要是拜伦雪莱歌德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的诗歌,及乔治桑罗曼罗兰杰克伦敦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小说。有了比较广的涉略,慢慢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偏好,比如我后来基本不阅读美国的文学作品,因为读过的若干作品不能吸引我,味同嚼蜡,无法形成“共情”;对英国的诗歌和法国德国的小说曾经非常着迷,以至于能够背诵其中的精彩片段;但在后来的很长的年代里一直伴随着我的则是有限的几位作家和作品:毛姆的小说是我在困境中最好的宽慰剂,也是我在顺境中做白日梦时最适宜的鸡尾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以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则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陪伴。
从俄国的文学作品中我认识到一个与中国人性格几乎完全不同的民族个性,那种反差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与中国人的内敛相对的是俄国人的激烈,与中国人的务实乐观相对的是俄国人的对精神层面的沉迷和悲悯的性格倾向。俄罗斯的民族性格特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比如卡罗马佐夫三兄弟中的老大德米特里,与老爸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女人,二者之间的情绪冲突非常紧绷,时刻便可能演变到弑父的地步,俄罗斯式的情欲似火光电石般激烈闪耀,这里面丝毫没有“妥协”“隐忍”这类词汇,让“含蓄”的中国读者读来非常晕眩。当然,真正巅峰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超越时代超越种族,涵盖人类的共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深刻地刻画了人类错综复杂甚至扭曲的心理与人性,被弗洛伊德推崇为心理学的开端。
我还非常喜欢俄罗斯的乐曲,比如第二圆舞曲,神圣的战争,俄罗斯国歌等,这些曲子格调鲜明,你不用是俄罗斯人,也可以领略到其中的精神蕴含,它可能苦难深重,坚忍不屈,可能忧郁哀伤,彷徨悲悯,但它绝不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