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历史的六个时刻(ZT)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 1918:乌克兰独立

1917 年,沙俄君主制在战争和政局动荡的压力下崩溃,乌克兰爱国者成立了自己的协调机构,中央拉达(委员会),该机构很快发展成为革命议会。

俄罗斯临时政府授予乌克兰人民共和国(UNR)自治权,但随后上台的布尔什维克拒绝承认UNR,派兵入侵,将乌克兰纳入苏维埃。

UNR 于 1918 年 1 月宣布完全独立,并在布尔什维克之前抢先与布列斯特同盟国签署了和平条约。同盟国之一的德国以“酋长”这个传统头衔扶持乌克兰君主回归,恢复君主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UNR重新上台并宣布与前奥匈帝国的乌克兰领土统一。

俄罗斯内战(1917-22 年)期间,UNR 无法在俄罗斯红军和白军之间幸存下来,因为双方都不承认乌克兰的主权。但是,乌克兰独立这个先例最终迫使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一个苏维埃乌克兰共和国,该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苏联(USSR)的创始加盟国之一。

然而,到了 1930 年代初期,斯大林重拾未竞任务,重拳粉碎革命期间壮大的乌克兰政体。大约 400 万乌克兰农民在 1932-33 年当局策划的饥荒中丧生,这在乌克兰被称为大饥荒("饥饿谋杀"),并被认为是种族灭绝——这种解释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被接受,但俄罗斯至今拒绝承认。

斯大林还摧毁了乌克兰的文化精英,并开始宣扬沙皇将乌克兰人视为俄罗斯人"小弟"的观念。

(二)1945年:扩大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斯大林在与希特勒就分割东欧和中欧达成协议后,于 1939 年 9 月入侵波兰,并将波兰在 1919 年与布尔什维克短暂交战后保留的乌克兰土地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二战尾声时,在 1945 年的雅尔塔会议上,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允许斯大林保留这些领土。苏联人还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要求它放弃自己境内的“罗斯国”(Rusyn)土地。

在精力充沛的党魁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1894-1971)领导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几乎将所有乌克兰族占多数的地区都纳入其中。赫鲁晓夫因此实现了乌克兰爱国者的长期目标,即建立一个统一的乌克兰。

但是,他追求的是文化向俄罗斯同化的进程,而不是促进乌克兰自治。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前波兰领土上对苏联统治的顽固武装抵抗一直持续到 1950 年代。

(三)1954年:克里米亚半岛的移交

克里米亚(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与乌克兰接壤,但 1921 年成为俄罗斯境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部分原因是这个半岛具有战略意义。

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在那里都不占多数。1920 年代,苏联培养了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文化,他们自 13 世纪以来一直生活在半岛上。俄罗斯帝国 1783 年征服了克里米亚汗国,为了打动西方殖民者和亚洲新兴独立国家,在那里推行看似仁慈的政策。

然而,当苏联红军 1944 年从纳粹德国手中夺回克里米亚时,斯大林下令强制驱逐鞑靼人,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种族灭绝之举。经过这次驱逐,俄罗斯族人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人口多数。

战争使半岛的经济和城市化为废墟。为纪念《佩雷亚斯拉夫条约》签署 300 周年,赫鲁晓夫筹划了将克里米亚移交给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计划,即重建克里米亚,并通过一条即将建造的主渠道为其提供淡水。

《佩雷亚斯拉夫条约》是1654年3月俄罗斯沙皇与当时的哥萨克酋长国(17世纪乌克兰国前身)签订的盟约,承诺共同抵抗波兰入侵,乌克兰加入莫斯科公国,效忠沙皇。

(四)1991年:苏联解体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 放松意识形态控制,导致对共产主义苏联的大规模抗拒、抵触,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民主活动家藉此机会共同努力,开创了新的政治局面,例如言论自由和自由选举。

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1931-2007 年)的政府没有试图捍卫苏联联邦,而是寻求一个独立的俄罗斯。这使得叶利钦成为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 (1934-) 的天然盟友,但前提是双方都拒绝接受苏联的遗产。

1991 年 12 月,乌克兰全民公投,宣告联盟的终结,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正式分离。然而,1990 年代初期,经济改革陷入停滞,叶利钦和其他俄罗斯政要开始批评乌克兰的文化政策,质疑克里米亚主权的移交,在国内吸引了越来越多怀念苏联时代的民族主义者。

1997 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一项全面条约确认了乌克兰边界的完整性——俄罗斯和西方核大国也在 1994 年的布达佩斯备忘录中就此做出保证;当时乌克兰同意交出其苏联时期制造的核武库。

该条约于 2019 年 3 月 31 日到期。

(五)2014 年:吞并克里米亚和顿巴斯战争

乌克兰的一场民众革命推翻了亲俄罗斯的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亲西方的民主力量上台;这一行为得到了议会的批准,并得到了提前举行的总统选举的确认。

俄罗斯当局利用乌克兰政局动荡之机建立了对克里米亚的军事控制。他们盘算,当地大多数俄罗斯人会支持并入俄罗斯,因为他们会被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职业选择所吸引,也无需学习乌克兰语。

但加入俄罗斯的公投结果令人难以置信,国际社会,除了朝鲜、叙利亚和委内瑞拉等少数亲俄国家,齐声谴责俄国吞并克里米亚之举。

面对惩罚性的西方制裁,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当局开始镇压当地的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鞑靼人活动分子。在确保对克里米亚的控制之后,俄罗斯还在乌克兰东南部的其他省份支持叛乱,那里的主要地区政党长期以来一直培养亲俄态度。

但这种策略只在顿巴斯有效,那是一个以俄语为主的萧条工业区。当乌克兰军队试图重新建立控制权时,普京政府暗中派出正规军支援亲俄分裂分子和俄罗斯“志愿军”。

战争的活跃阶段一直持续到 2015 年秋季,2017 年和 2020 年初再次升级,估计有 1.4 万人丧生, 150 万人流离失所。

(六)2021年:俄罗斯军队的集结和对西方的最后通牒

顿巴斯的战争从未正式结束。零星冲突交火很寻常,每周都有伤亡报告。西方斡旋,2015 年以“诺曼底模式”(德国、法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举行峰会,推动军事行动的缓和。在白俄罗斯首都举行峰会期间签署的 2015 年明斯克议定书为和平解决冲突点明了道路。

但是,和平进程仍然受阻,因为某些条款对乌克兰和俄罗斯来说都无法接受,比如,在有俄罗斯军队驻扎的两个“人民共和国"举行地方选举,对俄罗斯而言不能接受的是承认其军队的存在并撤离克里米亚。

2021 年底,西方和乌克兰情报机构发布了有关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边境大规模集结以及为可能的入侵做好基础设施准备的信息。

虽然俄罗斯官员坚称这些准备只是军事演习,但他们也向西方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书面保证北约停止进一步向东扩张;对自 1997 年以来加入北约的北约成员国的武器类型进行限制;并停止与其他后苏联国家(尤其是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任何北约军事合作。

与此同时,俄罗斯媒体一直宣传北约即将对俄罗斯发动袭击和/或乌克兰在顿巴斯发动进攻。

之后不久,战争成为现实。

20世纪前的乌克兰

乌克兰的诞生 —— 大约在9世纪,一群北欧人进入今天的俄罗斯西北部,征服了当地的东斯拉夫部落,然后沿第聂伯河迁徙到今天的基辅市,即今天的乌克兰首都。那个中世纪城邦史称基辅罗斯。今天乌克兰中部地区就是当年罗斯国的中心。

莫斯科诞生于12世纪。988年,弗洛迪默大公接受了来自拜占庭的基督教。他们使用的多种东斯拉夫方言后来演变成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和俄语。

罗斯公国13世纪被蒙古帝国征服。14世纪蒙古帝国衰落后,莫斯科大公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瓜分了罗斯公国的土地。立陶宛大公国后来与波兰合并。在波兰南部边境,一个新的乌克兰哥萨克社群开始兴起。乌克兰哥萨克是一群人数众多的自由人,其中许多是逃跑的农奴;他们守卫着波兰南部草原边界,抵御土耳其和鞑靼人的袭击。

17世纪,反抗波兰统治的哥萨克叛乱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社会和宗教战争,最后建立了酋长国 —— 名义上在波兰国王统治下自治但实际上独立的哥萨克政体。这个过程中,反对波兰天主教统治的哥萨克反叛力量接受了信奉东正教的俄国沙皇的”保护“。

史学界对这个”保护“的内涵外延至今仍有争论。

1764 年,叶卡捷琳娜二世 (1729-96) 废除了酋长国,力图消灭乌克兰自治的最后残余,俄罗斯军队摧毁了第聂伯河上的哥萨克据点。哥萨克军官可以宣称自己的贵族身份——帝国同意接受他们与俄罗斯贵族平等,只要他们能提供相关的文书工作——但乌克兰农民最终被奴役。

18世纪,沙皇俄国征服波兰过程中,乌克兰民族复兴思潮开始抬头,民族复兴运动从波兰转移到奥匈帝国最西面的前罗斯公国地域。俄罗斯当局推行文化同化,1876年颁布《埃姆斯法案》,禁止一切乌克兰语出版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