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道歉,我是个喜欢唱反调的主啊,就和你讨论讨论,若和你观点不同,你别生气
”所以,人讨论某一物,实际上是在讨论它的名和实构成的体,这是因果讨论的一个隐含的假设。“ 没有思考的物,都是在这个后来的框架的,马或者白马,就是这样可以解释,这些都在”物“这个格位上。但是对于人本身来说,这个名和实就不存在非常直接的关系了,在信息时代,这个关系就可以得到了最直接的验证。
隔壁老王,是个相妻教子的模范丈夫。但是他在网上和别人网恋啊,成为事实的精神出轨。不管我们如何去认知老王的肉体,肤色,种族和他的精神 (精神相当于马的白色),那么人群就自动的划分为了两类,一个是认识他老婆的和老王的这个精神面目的,一个是认识他的网上情人的和老王的那个精神面目的。那么人到底怎样能够认识别的人,别的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呢
所以,对于人这个格而言,那么”名“其实是一个矢量,它在指着人的不同时期或者同一个时期的不同精神面貌。因为”名“是一个称呼,”名“是被认识老王的人来使用,老王不需要使用老王这个“名”。所以”名“其实是完全不能被老王的朋友来没有误差的来指向这个“名”所对的老王的”体”。
怎么解释这个概念的偏差呢?西方宗教提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第一体系和第二体系的钥匙。
********
还有打个岔:)拿了博士的科学家都被语言定义成为哲学博士,在英文里,哲学家是个前置定语, Dr. Yang ,Doctor of Philosophy. Yang, 哲学家杨是杨。 但是到了中文,我们说,杨博士,杨成了前置定语,杨就是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