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翻越求索 教育兒童 托爾斯泰系列之六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茨威格描述的托爾斯泰

著名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描述托爾斯泰“就像米開朗基羅畫作中的摩西,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個看似) 土頭土腦的俄國人,缺乏詩人、幻想家和創作者的氣質。……第一次見到他的人,無一例外地對他感到失望。他的所有天賦氣質統統在他的眼睛中,任何事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當他那寒光四射的眼睛瞄準人時,好像匕首一樣可怕,鋒利無情,直刺要害。……這樣一個善於觀察並且能看透事情本質的人,肯定會缺失一樣東西,那就是屬於他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托爾斯泰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很多的財富和美滿的家庭,有大量優秀作品出版。他應該是幸福和充實的。不過,他那“不妥協”的俄羅斯靈魂,以及他那來自家庭的東正教信仰、與他接受了西方現代思想、所產生的矛盾,讓他常常處在新與舊、西方與東方的衝突中。

他承認自己“是徹底幸福的”;卻又常常產生“可怕的、吃人的”感受,靈魂好像被撕裂開,又像在一堵高墻的內外來回攀爬,面對著不同的世界。

不斷翻墻的思想者

我在十四、五歲的時候,住在一所著名大學裡面。在兩派展開武鬥的時候,我家住的宿舍樓被劃為兩軍對壘的前線,拿著大刀長矛的“勇士”把我們趕出家門,連錢糧衣服都來不及帶,就被驅趕到大街上。

我們被趕出之後,並沒有進出大學正門的通行證。可是父母都關押在學校裡面,我還得給按時送上他們的生活費和糧票。所以我每次進出,不是跟在別人後面混進去,就是從學校的南墻爬進去。那墻大概兩米多高,我竄上去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墻頭上有許多尖尖的碎玻璃碴,是要阻止人翻越的。當時我只有一條褲子和一條裙子互相換洗,每當穿著裙子爬墻,腿上都劃出深深淺淺的很多血道子。

托爾斯泰也像一個翻墻的人,在俄羅斯與外部世界之間翻來翻去,雖然眼界寬了,身上的傷痕也更多了。特立獨行的他,對世界上各種思想、知識都有興趣,不光是西方的無神論以及哲學、政治、經濟,還包括了中國的儒學、道教等。

這些古今中外的思潮,在他的頭腦中糾纏碰撞,讓他內心感到困惑甚至絕望。他說“…我寫作,獲得成就,把兒女養育大,都是為什麼呢?…我能吃、能喝、能睡、能呼吸,但這並非生活。…我覺得除死之外什麼都沒有了,一種無可抑制的力量驅使我去擺脫生命”。

索菲亞發現丈夫“憂鬱,頹喪,飲食不進,向隅而泣……眼神很奇特,凝固不動;幾乎不開口,似乎脫離了世界……又日夜冥想不已,以至於頭疼欲裂”;只好把他當孩子一樣哄著, 為防他自尋短見,就把可能被用的工具-- 繩子和獵槍都藏起來。

屠格涅夫本是他的文壇宿敵,聽說他的狀況都歎道:“我為托爾斯泰感到可惜…”,還鼓勵他不要灰心喪氣,要放下鋤頭拿起筆來。其實,屠格涅夫是杞人憂天了。寫作是托爾斯泰的生命動力,他內心的掙扎也可以轉化為創作的火焰。

除了最著名的三部長篇小說,托爾斯泰其它作品的數量和字數,遠遠超過這三部長篇。他的創作多元化,包括了各種篇幅的小說、童話、戲劇、課本、政論文等。與他同時代的作家,很少像他那麼長壽,因此作品少,寫作風格也不像他那麼多變。他的創作時間長,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隨著他思想的變化,甚至有前後矛盾之處。他寫過《懺悔錄》(之後的幾篇會講到),在其中深刻地批判自己。

到中晚年,他還否定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的部分觀念。

被潮流衝撞、上下求索

托爾斯泰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他一生篳路藍縷,時常向隅而泣,卻一直在尋找一條敬天愛人之路。有人說,他既具備俄羅斯平民的有神論信仰,也具備反宗教權威的現代思想;他恪守傳統,同時又極力反對沙皇集權;他批判別人,更習慣於自省與懺悔。

他是一個認真生活的人,在閱讀和思考的時候,理念標準是高的;不過,當他去實現理念的時候,發現真實的世界好像一片沼澤。當他努力行善時,得到的是蔑視和譏笑;當他沉迷慾望墮落的時候,卻收穫一片掌聲。

他屬於貴族階層,卻厭惡貴族社會的陋習。他喜歡強體力勞動,同情底層人民,他也上過戰場、見過世面。他也不會放鬆自己,或者像中國古代文人那樣、遇到挫折就消極地避世隱居。在他心靈掙扎痛苦的時候,他就在農田、草場的烈日下幹重活,出大汗,藉以轉移和調節心靈的痛苦。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他隨時都在注意觀察周邊的事物和人,從中得到靈感和動力,隨時更新自己的思想、知識,也可以一直做到筆耕不輟。

與其他作家相比,托爾斯泰更了解底層民眾、特別是農民的痛苦。他親自訪問過歐洲,讀了許多西方思想家的著作,深受歐洲民主思想的啟發,因此非常厭惡俄國的農奴制度(儘管他自己也是農場主)。托爾斯泰訪問歐洲時,也注意到了歐洲農業改革的正面效應,因此不但在道德立場上常常站在窮苦農民一邊,也試圖親自在經濟上透過農業改革來改善農民的生活(儘管沒有成功)。他還曾經上書沙皇,請求他放棄農奴制。

不少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今天東歐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歐,是因為西歐較早就限制了皇室的權力,釋放了平民的生產力,讓農村經濟得到發展,後來又發生了工業革命;而東歐國家的貴族,不肯放棄大片的土地和農奴,生產力就一直難以提高。隨著貧富差距拉大,衝突越演越烈之後,終於爆發了共產革命。可是當土地轉到了政府手中,生產力甚至比以前更低下。

編寫兒童讀物

前面說過,托尔斯泰創辦過四十多所農民學校。他除了寫巨著,還寫了許多樸實生動的童話故事,不但寫給兒童和下層百姓,也寫給童年失去雙親的自己。他編寫和翻譯的兒童讀物共有700多篇,其中有幾萬字的長篇故事,也有許多短小的寓言、童話故事,內容囊括了俄羅斯和世界各國經典的民間傳說與童話作品。

他為農民學校編寫的《啟蒙讀本》(1871-1872),有373篇作品,大部分是文學方面的,也有自然科學方面的。這個課本,是從各類民間故事改編的,語言簡潔、生動,寓意深刻。

他編寫《啟蒙讀本》的目的,是看到了道德敗壞讓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秩序都變得混亂,而當時的中小學課本,並不注重文化道德方面的教育。他認為建立一個博愛、公平的世界,要從階層教育開始。不過,因他編寫的教材與學校系統的教材不同,遭到主流教育界的抵制。

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近年來我在編寫《啟蒙課本》,……希望俄羅斯的兒童,從皇家子弟到農民子弟,都從中獲得對文學的最初印象。而我自己,只要把這課本編寫出來,就死也瞑目了。”1875年,被他修改過的《新啟蒙讀本》再次出版,更受歡迎,在他生前就印行了30多版。

除了文學作品,課本中還有天文學、物理學、動物學和植物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為了使讀物的內容生動有趣和令人信服,托爾斯泰自己也潛心研究各種科學。有一段時間他對天文學很感興趣,就徹夜地觀察恆星和行星的運行情況。他選出來的每篇故事,都要做多次修改,反复推敲,力求做到語言樸素、簡潔、清晰和流暢,孩子們愛讀也能讀懂。

托爾斯泰對生活觀察細微,能活靈活現、準確有趣地寫出各類型的課文。在當年,有數十萬俄國兒童的啟蒙教育,都用的是這套課本。孩子們單純可愛、求知若渴,從課本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也愛上了俄羅斯的語言與文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