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游戏看俄乌战争(下篇)

徐志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笔。天马行空,喜欢写作。阅读历史、地理等知识,追寻探险背后的故事。曾上电视参加益智类竞赛节目-金头脑,并夺得月优胜。这就是我,一个爱好广泛的小伙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写本篇之前,先用下图来表达一下游戏中的战争(左图)与现实中的战争(右图)的区别。



游戏中的战争是轻松的、充满成就感的;现实中的战争是沉重的、残酷的、充满血腥与暴力。

言归正传。在上篇中,我从一款名为“钢铁雄心2”的二战战略游戏来分析此次战争中俄乌双方的国力对比和国际环境;而在本篇中,我会从这款游戏中分析双方的军力对比和战场形势。

(本文的铺垫比较长,如果想直奔主题的网友可以从全文的最后三分之一开始看起)

游戏中,玩家可根据国力强弱发展海陆空三军和导弹部队;由于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研发、生产、维护的费用相当昂贵,大部分小国都负担不起,只能发展陆军。

此次俄乌战争中,俄海军在黑海频繁活动,并发射巡航导弹、炮轰岸上目标;而乌克兰海军几乎没有出动的记录。由于现代海军和二战海军的作战方式几乎完全不同,因此本篇就不分析海军了。

空军部队则分为战斗机、对地攻击机、战略轰炸机、战术轰炸机、对海攻击机、运输机等。二战结束后又发展出直升机,近年来则出现了无人机。

战前,俄罗斯空军拥有几百架喷气式战机,对乌克兰空军保有起码9:1的优势。当然此战俄空军并没有全部出动,可能就动用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吧。

其中战斗机用于夺取制空权,战术轰炸机用于攻击乌克兰军事目标;这两种战机出动最多,估计最少损失了二十几架。

直升飞机用于攻击移动目标、运送军队物资等,估计损失了几十架。

运输机用于运送军队、物资,据说损失了几架。

战略轰炸机用于威慑,对海攻击机用于攻击敌舰,这次俄方没有使用。

说完俄方,再来看看乌克兰空军。

从开战到四月中,乌克兰损失约十几架喷气式战机,另有几架逃到了外国。乌空军损失了15%-20%的战力。

乌克兰的无人机倒是打得有声有色,弥补了正规空军的不足。

据某西方军事专家的报道,俄罗斯空军在乌克兰上空每天执行一百到二百次任务;乌克兰空军每天执行五到十次任务。

乍一看,似乎俄罗斯空军几乎控制了乌克兰天空,但其实俄空军离夺取制空权还差很远。原因就在于乌克兰的防空力量。

乌克兰有大量苏俄制雷达引导的防空导弹(如S-300系列),近期还获得大批西方援助的步兵低空防空导弹,足以威胁俄空军。俄空军不敢过于靠近地面攻击,只能在中高空发射导弹;但是俄罗斯制导导弹数量有限,所以对乌克兰地面的威胁也在减弱。

很多网友以为美国空军完爆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防空力量,就以为这是战争的常态;但对于俄罗斯空军(以及其他国家的空军)来说,这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面对乌克兰这个有着中等防空力量的国家。

说完空军,再说说本次战争的主角 - 陆军。

游戏中最小的可以独立移动的单位是师(Division)。当中最普遍的是步兵师、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机步师);容易组建、但缺乏机动性的民兵师、卫戍师(Garrison); 作战能力极强、能在特殊环境下作战的空降师、陆战师(Marine)、山地师;以及几乎没有战斗力,但能大大提升各军之间协调作战能力的指挥部(HQ)。

游戏中,几乎每个师都可以配属一个附加旅,以加强战力。如重炮旅、防空旅、坦克旅、工程旅、火箭炮(喀秋莎)旅、自行火炮旅、宪兵(Military Police)旅、装甲车旅等。

二战后,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增强陆军的机动性,因此大部分的步兵师被裁撤、或者升级为机步师;直升机普及后,美军中出现了使用直升机作为战场机动的空中骑兵师(空骑师)。冷战时期的几次冲突中,美军苏军多次使用空降师、陆战师作为第一波的攻击部队。

冷战结束后,各主要军事强国对军队进行改革,有以下特点:
其一,出现了能快速动员、部署的“快速反应部队”;
其二,因应火力、指挥系统、作战功能的不同,对部队结构进行调整。如美军的“师改旅”、俄军的战术合成营(BTG)。

在游戏中,战场对决,即是进攻方vs防守方。如果进攻方获胜,则是攻下了防守方的区域,守军或被歼灭、或者溃逃;如果防守方获胜,则双方占据的阵地没有变化,攻守双方各有损失,但是失败的进攻方可能会有部队因为损失惨重、而失去战斗力。

一场大战下来,失败的部队会有两种可能:被歼灭、或者溃败。

歼灭战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是因为陷入绝境、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必然全军覆灭、部队建制消失,90%以上的官兵或死或被俘,逃出去的不到10%。二战期间,1941年苏军在基辅、1942年美军在巴丹半岛(菲律宾)、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都是这样的情形。

其二是军队溃败后,遭遇敌军炮击或者空军轰炸,死伤无数,装备损失惨重。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后期,德军在法国西北部的法莱斯被盟军合围,仅剩一条公路可以撤退。德军拼死突围,遭到盟军炮击和空袭,损失惨重。人员死伤不计其数,重装备几乎全部丧失,失去战斗力。

其三是民兵师、卫戍师等移动缓慢的部队,在其防御区域失守后,因没有机动能力可以撤退,而全军覆灭,建制撤销。这些部队也只能用于城市战或者阵地防御战中。

击溃战的情况就比较复杂。游戏中用了很多方程模式来计算一场战役的胜败。

如果一方(通常是进攻方)的装备水平、数量、状态(满员程度)比对手强很多,则战争胜负没有悬念。比如在游戏中,1936年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之战。只要没有外部世界的强力干预(比如英法对意宣战),则意大利必然获胜,无论扮演埃塞的玩家如何操作。

如果攻守双方的装备水平、数量、状态不是太悬殊,则游戏中战役胜败的计算则比较复杂。包括地形、天气状况、补及状况、进攻/防御效率、将领水平、士气、部队作战经验、各军兵种的配合(加成)、防御方的准备时间(Dug in)、组织度等。



上图,是游戏里德军(左)向盟军(右)发动进攻的示意图。

德军有四个师,其中三个是1941年型步兵师(步兵师旁的两个竖条中,左边橙色的是满员状态,右边绿色的是组织度),一个山地师;盟军大概有九个师,其中一个是1943年型步兵师,两个是指挥部,其余不清楚。文字部分是介绍德军的攻击加成(或者惩罚)。这场战役德军大概率要输,因为不仅质量、数量不如对手,在地形(森林)和天气(寒冷)状况也不利于进攻方。

在游戏中,如果攻守双方的质量、数量相当,打一场遭遇战时,那么军队的组织度会对战役胜负起关键作用。
我认为,古代的军队组织度主要依靠阵型;近代军队的组织度主要是依靠指挥体系。如果一支军队缺乏组织度,则会成为只会“单打独斗”的散兵游勇,毫无战斗力。

现代战争史上,辽沈战役中的胡家窝棚之战,是一次典型的打掉组织度的战斗。廖耀湘兵团的指挥部被解放军突袭,导致整个兵团的指挥系统崩溃,部队陷入瘫痪和崩溃,没怎么抵抗就全军覆没。

说起组织度,就不得不说起二战中美苏德三大军事强国的作战理论对各自军队的组织度的影响。

其中德军在二战初期已经发展出装甲先锋(闪击战)的作战理论。以装甲师为矛头,加以空军和机步师的配合,突袭敌军的薄弱环节。当中包括大量穿插、合围等战术。当时步兵几乎没有对抗坦克的能力,在失去制空权后,都被德军分割包围,消灭殆尽。

二战早期时德军运用闪电战,组织度很高;英法波等国的军队在指挥体系、补及中心、交通中心被德军闪击后,组织度大降,根本无法阻挡德军进攻。

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时,德军运用闪电战的战法已经很成熟。苏军虽然数量庞大、某些技术(如重坦克、喀秋莎、T-34)占优,无奈指挥体系落后、军官只会盲从上级、指挥呆板,官兵也缺乏作战经验;因此屡屡被德军在关键地段突破、合围。此时的苏军还在摸索自己的战法,组织度很低。

莫斯科战役时,德军因为后勤、天气的问题,终于到了自己的进攻极限;苏军以部分兵力把德军挡在城外后,依靠新组建的几十个步兵师,成功把德军逼退一两百公里。

1942年双方在反复争夺战争主动权。在苏军最高统帅部(Stavka)以及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一批优秀将领的策划下,苏军在年底成功发动了“天王星行动”,合围德国第六集团军,并在1943年二月重创南线几十万轴心国军队。由此,苏军完善了自己的战法 - 即“大纵深”战法。

“大纵深”防御作战中较为出名的是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和1945年的巴拉顿湖战役。而“大纵深”进攻作战中最为经典的是“斯大林的十次突击”。

二战中后期,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已经很成熟。坦克对步兵只剩下速度上的优势,无法像二战初期的德军装甲师那样,轻易撕开步兵的防线。针对这一变化,苏联的“大纵深”进攻作战有很多有别于德军“闪电战”的特点。

苏军会在某一战略方向上,使用普通步兵师对德军阵地发动全线进攻。打了一两天后,通过反复调整,找出德军防线中的薄弱环节;然后使用预备部队(通常是精锐的装甲师、机步师),甚至是转变部队的行进方向(这个过程很复杂),直接撕开突破口;然后不管不顾后路,在空军的配合下,直接冲向上百公里外德军后方的交通枢纽、指挥中心。苏军的其余部队则死死守住突破口,掩护突破部队继续向前推进。

突破口的争夺异常惨烈,有时会易手四五次。一旦德军无法夺回防线上的突破口,则只有撤退、或者坚守原地直到弹尽援绝为止。

苏军在一次战役的纵深突破可达到几百公里。等到突破部队能量即将耗尽,才会就地防御,等待后续部队的到来。

一次战役下来,苏军会在这一战略方向停歇几个月,让工程兵在后方修路、补充物资、人员、弹药;等到部队恢复进攻实力后,再开始下一波的纵深进攻。

与此同时,苏军在其它战略方向会对德军展开纵深进攻,让德军拆东墙 补西壁,无法得到休息补充,也无法对正在休整中的苏军展开反攻。

由于当时苏军的素质、训练水平、组织度与德军仍有差距,再加上一些军官指挥得呆板,突击部队长期疲劳作战等因素,使得苏军在每场大战下来都有不少损失。获胜还好,尽管伤亡数字仍超过德军,但能俘获数以十万计的德军战俘;一旦战役失败,则伤亡数字会是德军的几倍,不仅不能获得大量战俘,自己的大批士兵还会被德军俘虏。

当苏德两军在东欧大地上惨烈交战时,美军正在坐船前往英国集结,准备登陆法国、反攻欧洲大陆。此时的美军缺乏作战经验,仅与德军在北非、意大利的山地上进行十几万人参与的攻防战,没有与集团军以上级别的德军在开阔地带作战的经验。美军不愿像苏军那样在实战中完善战法(因为会死很多人),因此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出一套适用的战法 - 即空地一体化。

美军虽然数量庞大,但受限于后勤运输(主要是港口吞吐量),最多只能派出两百万人前往欧洲作战,这一数字只有苏军或者德军的几分之一;美军坦克数量比德军多,但质量和战术水平不及德军(尤其是德军的虎式坦克);美国的优势在于国力,其生产能力、情报能力、飞机和飞行员的数量,都比德国高上一个数量级。美军在战法上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空中优势。

在地面进攻前,美国战斗机先夺取战区制空权;然后以战略轰炸机轰炸敌方交通线、补及基地;接下来以战术轰炸机攻击敌方阵地、指挥部,削弱敌军组织度和作战效率。

此时,陆军才开始进攻。美军对地攻击机继续在战区活动,攻击敌军增缓部队、机动车辆;或者在陆军引导下攻击敌军坦克、重武器等装备。德军的不少高级将领在美机的攻击中或死或伤,大批先进的虎式坦克也被美机炸毀。

美军的地面进攻迫使德军且战且退。稍后,美军继续缓慢推进,直到后勤跟不上、飞机跟不上(离机场太远),或者遇到德军增援部队为止。美军会停下来休整,补充弹药、人员、燃料,建立新的前进机场,飞机转场、夺取制空权后,陆军再进行下一波进攻。这种“一线平推”的战术,坏处是无法扩大战果,好处是减少伤亡。一场战役下来,美军单位消耗的物资是苏军、德军的好几倍,伤亡可能不到后两者的一半。

美德两军最经典的对决是1944年末的“突出部战役”。德军利用天气能见度低、美机不能对地攻击的机会,在阿登地区对美军发动“闪击战”,一举击穿美军防线;美军则派出精锐的空降师死守交通要道,阻止德军继续前进;巴顿以精锐的装甲师、机步师前去解围,英法加等盟军部队也对德军发动反攻,德军没能完成战役目标。一个星期后,天气转晴,美机开始轰炸德军,德军且战且退。此战打了一个月,德军被逼退回战前位置;盟军死伤十万人,但德军损失更大,且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

其实,在游戏中,就算是在1945年,德军的组织度依然高于盟军和苏军,装备水平也不弱于对手。但受限于国力、油料供应短缺,德军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战力。最终在两线作战中,以寡敌众,败于苏军的钢铁洪流和盟军的空地一体。

二战结束后,德军“闪电战”的精髓被其他国家研究学习,但受限于时代的变化,除了以色列在六七十年代的“中东战争”中运用过这一战法外,其他国家再也没有在实战中运用过。

二战后的几次军事冲突中,美军的“空地一体化”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美军先后在实战中首次投入了隐形飞机、制导导弹、无人机等新式武器,引领武器发展的潮流。

冷战中,苏军的“钢铁洪流”和核武库都让西欧感到恐惧;八十年代的苏军演习中,有实施“大纵深”进攻,七天饮马莱茵河的计划。然而苏联解体后,缺乏财力的俄罗斯根本无法维持如此庞大的陆军,以致于依靠上百万机械化部队才能实施的“大纵深”战法不可能延续下去。

这次俄乌冲突,普京左支右绌,才派出二十多万作战部队入侵乌克兰,这已经是俄罗斯陆军军力的极限。而在冷战时期,苏联可派出的军队估计是这个数字的十倍以上。

介绍这么多二战和二战后的军事知识,主要是为了说明,各大国的军队是有它的传统。尤其是在二战后,各大国没有爆发全面战争(只有局部冲突),这种传统不可能有根本改变,只会有一些改革。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俄等军队的现状、发展,以及理解他们的战法。

下面简单说说这场俄乌冲突的军力对比、战场形势。

俄乌冲突的军力对比。

俄军这次派出二十万正规军进入乌克兰作战,相当于现在俄罗斯陆军70%的力量。留在本土的部队,除了因为法律原因无法出国作战的义务兵,还有需要守卫南千叶群岛(即日本所称的“北方四岛”)、堪察加半岛(白令海峡门户)、摩尔曼斯克(北方舰队总部所在地)的卫戍师,以及一些文职人员。因为政治原因,普京也没有动员90万预备役人员参战。

除此以外,在乌克兰境内协助俄军作战的还包括亲俄车臣军、俄罗斯雇佣军、乌东顿巴斯亲俄民兵。以上这些人的总数应该不超过十万人。

乌克兰战前的正规部队有十二万人,另外还加上诸如“亚速营”之类的国民警卫部队(相当于卫戍师)。开战后,乌克兰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还有民兵、外国志愿者参战,现在的总兵力据说已经超过四十万。但是除了正规军外,其余部队的机动能力、野战能力存疑,估计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作战。

俄军这次多路突击,主要目标有四个,以下分开来讲。

目标一,基辅。

2月24日一开战,俄军即兵分两路,对基辅进行突击。第一批攻入基辅北面的部队是在白俄演习的俄军机械化部队。地面部队一天内行进上百公里,逼近基辅北郊。

当晚,俄军直升机和空降兵部队突击基辅安东诺夫机场;乌克兰军的反攻一度夺回机场控制权。虽然俄军第二天又重新控制了机场,但机场已经无法起降大型飞机,使得俄军希望动用空降师迅速攻占基辅的计划落空。

此后几天,俄乌双方在基辅北部外围城镇爆发激战。俄军攻下了几座城镇,但无法突破乌军防线,无力攻入市中心。

另一部俄军攻入乌克兰东北部,绕过Chernigov (切尔尼戈夫),从东面危胁基辅。三月初,这部俄军的装甲师先锋部队,遭到乌克兰以无人机引导的炮火(或者导弹)攻击,仓惶撤退。这批俄军与先前在基辅北部的俄军主力被第聂伯河水库所分隔,无法作出战术配合。

整个三月,基辅北部的俄军控制区已成为俄方的鸡肋。基辅守军除了原有的两个正规旅外,乌克兰还动员了十万民兵,以及部署几千名国际志愿军来守卫首都;这已经不是俄军能啃得下了。但俄军也不愿后撤,继续在北面危胁、炮击基辅,以此作为谈判筹码。

三月底初春时节,天气转暖,地上积雪融化,基辅城外泥泞不堪。俄军只控制了通往后方的一条主要公路,车辆一旦开出公路就会陷入泥潭中,动弹不得。俄军的后勤补给线非常脆弱。

乌军借机反攻,计划切断俄军补及公路;一旦计划成功,大批俄军将会陷入重围之中。

在此情况下,普京下令基辅附近的俄军撤退,以“为和谈释出善意”。四月初,俄军工程兵在野外修筑临时公路,空军全力在空中掩护,迫使乌军主力不敢露头;绝大部分的俄军这才安全撤回国。乌克兰东北部的其他俄军也原路撤退回国。

目标二:哈尔科夫

哈尔科夫离俄乌边境仅三十公里,周围无险可守。2月27日,俄军攻入城内,被乌军击退。此后的一个多月,俄军对哈尔科夫呈半包围态势,并不时炮轰城区。

目标三:南线

2月24日,俄军从克里米亚攻入乌克兰,一天推进上百公里,攻入赫尔松城区和第聂伯河大桥。经过几天激战,俄军于3月2日完全控制赫尔松,成为至今为止俄军在乌克兰的最大战果。

此后,南线俄军兵分三路。一路向西北进攻尼古拉耶夫,激战半个月后攻城失败,现在与乌军在赫尔松外围对峙;一路向北占领扎波罗日核电厂,与乌军沿着第聂伯河下游对峙;再一路向东,占领了几乎无人防守的Melitopol, Berdiansk等地,从西边逼近马里乌波尔。

目标四:乌东顿巴斯地区

由于乌克兰部署了几个旅的重兵在顿巴斯地区,因此俄乌双方几乎是沿着每一个城镇爆发冲突。

3月2日,俄军和顿巴斯亲俄民兵完成了对马里乌波尔的包围。3月18日,俄军攻入市中心;4月10日,乌克兰守军被分割包围。俄军据称已控制了80%的城区,乌军仍在坚守钢铁厂阵地。

2014年后,乌东顿巴斯的亲俄民众自行宣布独立,成立了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并把乌东的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称为自己的领土范围。但在今年开战前,两个“人民共和国”控制的地盘还不到那两个州的40%

今年二月份俄乌开战后,乌东亲俄民兵在俄军协助下,出兵“收复失地”。到目前为止,53%的顿涅茨克州和93%的卢甘斯克州已经属于亲俄势力的控制范围。

四月初,普京宣布要“全面解放”乌东顿巴斯地区。俄军从基辅及乌克兰东北部撤离后,部队将重新部署到乌东地区。俄军计划从Izyum、Rubizhne、Popasna 三个方向合围顿巴斯乌军,“乌东大战”即将打响。

战术简评:

俄军开战之初的推进有点像是低配版的“大纵深”进攻作战。他们以BTG(战术合成营)为拳头,一天推进上百公里,兵临城下。

然而,乌克兰在战前估量到双方的实力差距,把主力全面部署在城市里,不与俄军在野外交战。因此,尽管俄军气势汹汹,但没有吓跑乌克兰政府首脑、或者迫使对方签订“城下之盟”,就注定了俄军不能速战速决地结束战争。

乌军的战术在网上已经多有介绍。除了把主力龟缩在城里以作“刺猬战术”外,乌军比较出彩的地方是无人机战术,即以无人机引导炮弹、导弹来攻击俄军坦克、装甲车、指挥所,甚至是机场、舰船等;这种战术可谓是低配版的“空地一体化”。但在大部分时间,乌军都陷于被动挨打中,被俄军炮击、导弹攻击,以及直升机攻击,损失也不轻。

乌军战术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化时代的游击战。即以几个人组成反坦克小队,伏击俄军坦克、装甲车、后勤车辆,消灭敌人,打击俄军的作战效率。

在初战不利后,俄军改变了战术,回归“大炮兵”传统,远程打击乌军,削弱乌军的战斗力和作战意志。在乌东和乌南,当地居民对俄军的敌意没有那么强烈,再加上有亲俄民兵协助,对俄方可谓是半个主场,因此俄军的进展相对顺利。而在基辅附近,基于天气、后勤、民众敌意等因素,俄军进展不大,还陷入了被乌军半包围的边缘。俄军以强大的工程兵部队修桥铺路,才摆脱乌军纠缠,脱离险境。

另外,在对敌的杀伤打击方面,俄军基本上只能从肉体上消灭乌军,而对乌军指挥中心、组织度、战斗意志的打击极为有限,打得可谓是“事倍功半”;马里乌波尔围城战也只能说是惨胜,最终能俘虏多少乌军还无法确定。而乌军对俄军的“零敲碎打”,不仅从肉体上消灭俄军,还通过击杀俄军指挥官来打击俄军组织度,用信息战来打击俄军战斗意志,以游击战来疲敌、打击俄军士气,可谓是“事半功倍”。这也是乌军以弱敌强,能在现阶段不处于下风的关键所在。

据说俄军已经有一名中将和几名少将阵亡。这里说说这些人是多大的军衔。

二战中,少将可指挥一个师,相当于美军中的二星将军;中将可指挥一个军,相当于美军三星将军;大将可指挥一个集团军,相当于四星将军;元帅可指挥一个方面军(战区),相当于美军中最高军衔的五星将军。

但现代军队没有二战军队那么庞大,没有那么多位置可供将军们选择,再加上各国普遍的“师改旅”,也有可能少将只能指挥一个旅,中将指挥一个师。现在的大将已经是凤毛麟角,各国现役军人中也没几个人有元帅军衔。

俄方只承认他们损失了两名少将。因此俄军将军的具体损失情况、以及对他们指挥系统的影响,现在还不清楚。

**********

愿战争早日结束,和平早日来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