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8只鼠放进天堂,繁衍4年多 科学家发现不对劲
柳婉月 5/19/2022, 3:46:52 AM
https://superpyq.com/article/6285f5ed8e270f68d008f944
世界生灵万万千千,奥秘无穷无尽,人类只探明了冰山一角,仍然有更广阔的宇宙是未知的。因此,求知欲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下,更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些,看到未来的世界。
在美苏冷战的几十年里,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一系列的竞争与角逐,军备竞赛,拉帮结派,以及研发一些先进的科技,以此来证明自己才是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
在这种环境中,两国的一些科学家逐渐转向研究一些意义不大,但噱头十足的项目,很少有人再真正地回归抛开政治附加的,纯粹的科学。
01 “老鼠乌托邦”实验:一场映射人类未来的实验
但是在这之中,仍然有人坚持用忧患意识警醒自己,做了一个“白鼠乌托邦”实验,并成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引发巨大的轰动。
1968年7月9日,美国马里兰郊区。生态学家约翰·卡尔霍恩正在进行一个大胆的构思:如今国际社会整体已经趋于“和平”,战后经济恢复,社会重新运行,人口正在急剧上升。如果放任这种情况继续,若干年后,庞大的人口压力会带给世界什么影响与变化?
他不得不考虑这件事情,1945年全世界人口约为26亿,至1968年,全世界人口已经来到了35亿。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本世纪末全球人口就会来到50亿的大关,未来更是不敢想象。
于是他决定进行一项以小白鼠为例子的“乌托邦”实验,来研究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按照常理,研究人类,应当用直接调查人类社会,或者研究与之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方法,为什么这项社会学的实验会采用小白鼠?
之所以选择小白鼠,一是因为小白鼠的基因与人类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具备参考价值;二是小白鼠的繁衍周期短,不必像寻常的社会学调查一样花费数十年的时间。
卡尔霍恩选择了一个无人的空地,用一个破旧的谷仓改造成小白鼠的“世界”:中央地带是一个长宽均为2.7米,高1.4米的金属篱笆,四边各连通了一个白鼠巢穴。
这个巢穴空间可以供3840只小白鼠生存,卡尔霍恩还为其提供了可供应9000只小白鼠的食物,供应6000只小白鼠的水;吃喝不愁,空间足够,各项条件又分别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小白鼠,就更有对比的参考意义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因为传染病引起小白鼠大量死亡,他还会定期清理巢穴,为它们消毒。如此一来,就保证了繁衍程序的顺利进行。
初代小白鼠数量分布为:公鼠4只,母鼠4只。由于小白鼠的繁衍能力很强,如果初始数量控制不好,很容易引起泛滥或者进展慢等问题,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八只小白鼠是经过衡量之后的最佳对比。
按照卡尔霍恩的预计,要不了多久,这个世界就会被小白鼠给撑破,三年以内食物和水的数量就会不够,最终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最终将整个种族引向灭亡。
02 实验频频出人意料,到底原因何在?
实验进行到第55天,第三代小白鼠出生,整体数量翻了一倍,达到了16只。此时指数效应还未显露峥嵘,因此看起来仍然是一团和气,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隐患。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白鼠的数量每两个月左右就会翻一番,第315天,小白鼠的总数量就扩张到了620只。不到一年的时间,整体数量已经翻了70多倍,按照这个趋势,很快就要来到第一道关卡:生存空间容积问题。
在卡尔霍恩的计划中,生存空间仅仅足够容纳3000多只小白鼠,第二道关卡为水资源,仅够6000多只小白鼠饮用;第三关是食物问题,足够9000多只小白鼠食用。他希望看到小白鼠在这三个阶段不同的表现。
但是事实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从第315天起,小白鼠的繁殖能力大大降低,比之前慢了将近3倍,几乎每145天才能让整个种群数量翻一倍。这个结果让他大皱眉头,但是他仍然选择了继续实验,不进行任何的干扰。
第560天,小白鼠的数量来到了2200只,离第一道关卡还有老远的距离。在卡尔霍恩的计划中,这最后1000只的距离几乎是几个月就可以实现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2200只竟然是这次实验的峰值,此后小白鼠群再也没能突破这个数字。从这一天起,小白鼠几乎停止了交配,很少再有怀孕的母鼠,即便有也难以生下来。
直到第600天,达到峰值后的第40天,一只母鼠产下了一只小白鼠。这只新生的小白鼠成了鼠群最后一只新生鼠,一只就是一代。从这以后,无论卡尔霍恩怎么焦头烂额地思考,进行干涉,小白鼠群都没能再诞下新鼠,实验进入了瓶颈期。
没有新生,老一代的小白鼠纷纷死去,鼠群开始逐渐凋零,起初是几只几只地死去,到后来数十只地死去。
第1588天后,原本2200只的鼠群缩减到了仅仅27只,其中母鼠23只,公鼠4只,而且都是年迈没有生育能力的,也宣告了这场实验的结束。
为什么这些小白鼠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里,没有天敌的侵扰,没有食物的危机,竟然丧失了快速繁殖的能力,反而逐渐衰退,最终灭族?
卡尔霍恩将自己的研究进行细细梳理,发现了问题所在:阶段性灭亡。
03 “老鼠乌托邦”的四个阶段:从安乐中一步步走向毁灭
他将最初的8只小白鼠的繁殖经历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社会奋斗时期;快速扩张时期;数量平衡时期和逐渐消亡时期。
第一阶段:社会奋斗时期。这一时期的小白鼠初始数量为8只,雌雄对等。但是同样是小白鼠,个体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因此交配对象一定要选择最好的。四只公鼠为了争夺交配权,爆发了许多次大战。
它们并不会像人类社会一样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是强者拥有最多的交配权,弱者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最强壮的一只小白鼠可以独揽两只甚至三只母鼠,相对瘦弱的只能孤独地过下去,等待第二代小白鼠诞生,长大。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各自都划分了体系。最大的小白鼠种群最为繁盛,可以达到数十只;而小的只能龟缩一隅种群数量也很难突破两位数,虽然吃穿不愁,但是仍然要看大种群的脸色。
社会奋斗时期,为了争夺资源,小白鼠之间也会爆发斗争。虽然食物与水的数量完全足够,但它们总想要更多的东西,哪怕是自己用不上,霸占着也不愿意拱手相送。由此“贫富差距”开始显现。
当然,也不是越强壮就越有能耐。因为公鼠个体的强壮是有限的,双拳难敌四手,我打不过你,我生一窝子娃一起围殴你,总能打过了。
因此,许多原本瘦弱的小白鼠经过辛勤的“耕耘”,使整个群体很快扩大,甚至超过了一些原本占据着优势的鼠群,实现了华丽的逆袭。
第二阶段:快速扩张时期。经过上一阶段的斗争,鼠群“几分天下”已经定论,各个鼠群互不干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新的阶段建立在已经形成规模的基础上,所以扩张速度很快。
这一时期的变化很大,并且由于指数效应,强弱差距越发的大,很快出现了两极分化。随着一些鼠群势力的扩大,公鼠不断拉帮结派,吸引其他鼠群的母鼠,形成了一个对比十分鲜明的局面:
强大的公鼠抱成一团,居社会的主要地位,身边簇拥着众多的母鼠,繁衍速度极快。原本能够勉强维持局面的小鼠群由于母鼠大量流失,发展速度缓慢,不得不去给其他鼠群“打工”。它们没有生存资源,即便物资充足,也都被强大的公鼠把控着,它们吃多吃少,很难由自己说了算。
这些公鼠也没有交配的资格,因为没有母鼠“看得上”它们。它们辛勤奔波,最终给其他公鼠做了嫁衣,自己含恨而终。强大的公鼠不用自己干活,每天有大把的时间,数量巨大的母鼠进行交配,因此繁衍速度很快。
也是在这一时期,鼠群数量在急剧增高的背后,埋下了许多隐患。那些原本辛勤的公鼠被赶到角落没有食物,没有交配对象,开始大量死亡。
而原本身强体壮的公鼠,在经历了“酒池肉林”“纸醉金迷”的生活之后,身体素质大不如前,也没有了曾经的斗志,失去了保卫领土的能力,战斗力大不如前。
与之对应的,则是母鼠数量越来越多,很快形成了反超。母鼠数量扩大,力量增强,占据了社会的主要地位,公鼠反过来沦为了“某种工具”,鼠群开始朝第三阶段演变。
第三阶段:数量平衡时期。这一时期,鼠群的增长速度大幅缓滞,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地步。但是平衡的内在,却是一团糟的社会。
随着公鼠数量和战斗力下降,母鼠的数量增多,母鼠们性情逐渐变得暴躁,开始摆脱公鼠的掌控。它们抱起团来驱逐公鼠,拒绝与它们交配,自成一方,并且严格看守着自己的领地。
即便偶尔有怀孕的母鼠,也丝毫没有担负责任的意识。它们怀孕之后仍然异常暴躁,将幼鼠产下之后不仅拒绝抚养它们,有些母鼠甚至直接以幼鼠为食物。
整个社会全乱套了,公鼠们被赶到一边,到了发情期没有交配对象,只能互相解决问题,但是毫无意义。它们还要经受母鼠们的虎视眈眈,日子十分艰难。
数量平衡的背后,是性别平衡,社会平衡的打破。鼠群停滞不前,内部纷争不断,却又都毫无意义。但内耗的尽头没有赢家,只有整体社会的损失与退步。
随着争斗的深入,母鼠把控了近乎全部的资源,且不用承担生育的责任;公鼠则只能忍饥挨饿,有些幸运的还可以得到赏识在母鼠群里讨点食物,但远没有曾经的风光。
第四阶段:逐渐消亡时期。母鼠们闹到一定程度,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躺平。她们把控着食物,无需为生存和繁殖担心,每天都过得十分潇洒。躺在谷堆里,饿了啃点食物,无聊了梳理毛发,彼此斗上一斗,除此之外再无他事。
而公鼠们也放弃了抵抗,选择在边边角角捡一些残羹冷炙吃,勉强维持生计。曾经的公鼠好斗争强,体格健壮,为何会沦落至此?
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新一代的公鼠出生在“富庶”的家庭里,从小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没有培养斗争的本事。它们虽然个个膘肥体壮,但是都是虚肉,一挨饿就骨瘦如柴,毫无战斗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原本不愁吃喝的它们被赶走,虽然很不习惯,但是它们不像前辈那样具备斗争的力气与本事,只能忍气吞声。
时间一久,它们也选择了躺平,不再迷恋过去的日子,当个乞丐混子勉强过下去。整个鼠群失去了以往的欣欣向荣,反而死气沉沉,明明有一千多只,却仿佛一块朽木,随波逐流。
最终,不论公鼠还是母鼠,都失去了一切的欲望,丧失了社会行为能力。它们不再斗争,不再繁殖,一只接一只地老死,最终全部凋零。
回顾鼠群四年的历程,卡尔霍恩不禁感到一阵唏嘘。没有天敌,没有食物与水的担忧,鼠群竟然自己走向了灭亡,而不是越发繁荣,最终突破限制。
诚然,鼠群与人类还有着巨大的区别。人类有复杂的行为能力,可以进行创新改革,发展进步;可以反思总结,展望未来,但是假如这些都在贪图享受里被遗忘了呢?
破解“小白鼠乌托邦”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消除“乌托邦”。大自然给生物设置天敌,不仅在于完整食物链,使任何一个生物都存在被克制的对象,以维护自然平衡;还在于激励生物不断奋进,用辛勤劳动换来生存的空间。
在封闭的,毫无担忧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空间与职位都是有限的。当这些有限的内容都被填满,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残酷,取胜的代价太大,胜利的战果却很少,因此,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被磨灭了。
如果从一开始就打开这个笼子,将小白鼠还原到自然环境里。也许外面的竞争很残酷,会缺少食物,缺少水源,遍布天敌,种群的繁衍不再肆无忌惮,而是步履维艰,经常出现死亡。
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会不停地鞭策它们,让这个种群虽然饱历磨难,却能活下去,发展长久。
0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的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现象,与鼠群的发展有些相似之处。
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给他们一切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经过劳动和竞争,张口就来,毫无压力。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孩子往往容易走向自私,懒惰的消极一面,促成了“啃老族”的产生。
在他们看来,这一切的优越条件都是与生俱来的,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们不会为了追求好生活而去拼搏,往往容易止步不前,甚至在遇见问题的时候完全失去应对能力,遭受惨痛的代价。
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一些较为先进的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受人口老龄化的考验。人口老龄化可以说是一道不可避免的难关,无法回避,只能采取措施去应对。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丁克一族兴起,独居青年增多。社会生育率急剧下降,给老龄化蒙上了一层看不到尽头的阴影。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
不过,造成生育率降低的影响因素太多,生育成本高,生育观念转变…这些是小白鼠永远不可能模拟出来的。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难题,需要我们寻求更多的路径去解决。
我们也要相信,经历了无数年的进化与演变,人类的适应力与自我进化能力是强大的。无论任何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只要积极应对,勇敢开拓,总会得到解决的。
卡尔霍恩的“小白鼠乌托邦”实验并不能简单粗暴地概括人类社会,也不能被当成人类社会的缩影。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中国人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我们必须时刻在内自我警醒鞭策,在外充分认识到各种危机问题,才能具备一颗居安思危的心,激励我们永远向前迈进,进化为更加文明的种族。
参考信源
1,8只老鼠,1000多天实验,真的预知了人类的未来?
2,老鼠乌托邦实验是否暗示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