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三势,你还在一招一式地对拆着用吗?难怪会动辄受制于人
太极拳最根本的在于“变化”:当捋法不好用的时候,可以马上变为挤法,也可以变为按法,也可以变成上下相合,还可以变换步法等等。“一动无有不动,挨着何处何处击”,学要学得牢,用要用的活,即是无招胜有招。
王宗岳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称为太极十三势,成为太极拳的基本要素。我经常与学生讲:太极拳,不管是24式,还是108式,抑或更多、更少的拳架,都离不开这十三势,也就是说太极拳招式的设计,都是根据这十三势进行接招和破招的。练拳和试验基本上也是按这些预设的前提进行的。所以形成一个奇怪的现象:同门之间的试验都比较好,一旦跳出这个圈子,就捉襟见肘了。除了功夫没练到之类的借口外,还有一些原因鲜为人知。
那就是在练拳过程中,一般是按拳架的招式如何捋、如何掤等的方式进行。而实际之中,即便是按太极拳的方式实验,不太熟悉的人之间是不会按设计的式子配合,往往是捋的时候对方或进或挤,甚至顶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捋的动作都难以继续了,更何况稍激烈一点的对抗呢?如果连续几个动作都做不成,那么基本上就等于练了多年的拳,一点也用不上。这种情况,属于过于拘泥于门派中定义的太极十三势或者招式,而不知如何灵活应变。
洪均生先生常说:“陈师(陈发科先生)常说,太极拳怎么用就怎么练”、“这套拳没有一个式子是空的,都是有用的”。前文已经讲过:不管一套太极拳有多复杂,都是围绕十三势设计的。因而对洪均生先生的这句话应该有这个认识:太极拳练的是十三势,也应该按十三势去用,灵活的运用!当捋法不好用时,可以马上变为挤法,可以马上变为挒法,也可以马上变为按法,也可以变成上下相合,还可以变换步法等等,怎么方便怎么来,总之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挨着何处何处击”。学要学得牢,用要用的活,只有能将十三势练至贯通的练法,才是有益的,才是无招胜有招。
因而太极拳最根本的在于“变化”,因敌变化,而变化的方法则是缠法!
我经常给学生举的例子:学太极拳如同读大学,四年了要学几十门课,但工作的时候一门课都用不上,但每一门课又都用得上!每门课都可以看作一个或多个招式,就看你如何融会贯通!
陈鑫讲:“因敌变化示神奇”、“双方都到了九分九厘,胜负只在一厘之间”。机会稍纵即逝,如果还停留在单一的掤、捋、挤、按等的思维之中,而没有宏观认识,没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等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练太极拳是没有意义!
当你练拳有几年了,却动辄受制于人,或者学的式子很难用得上,除了考虑有没有下工夫外,更应考虑的是有没有“因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