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掉伪君子,改嫁真流氓,她凭什么这么狂?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07年冬,孟小冬出生在平谷一个梨园世家,本名孟令辉,小名若兰。

 

祖父孟七是知名文武老生,父亲、叔父都是京剧演员,孟小冬从小在戏园子里长大,四五岁就跟着父亲练功。

 

彼时京剧演员地位不高,四处演出常年不到家,还得仰仗着官商赏钱。孟小冬的父亲孟鸿群一直希望生个儿子,结果盼到中年却盼来了女儿。

 

他不希望女儿将来吃这碗饭继续受苦,每当女儿跟着咿咿呀呀学腔调,孟鸿群就喝止。

 

可孟小冬喜欢唱戏,她在戏园子里跟着叔叔、伯父吊嗓子,练功夫,起初大家都是教着玩,可当孟小冬开始学老生后,叔父吃了一惊。他断定这是棵好苗子,说服了孟小冬父亲好好培养。

 

1918年,孟鸿群跟着戏班到天津唱戏。在众多京剧码头里,天津是公认最难演的码头,这里的观众鉴赏水平高,一旦唱不好就要吃瘪。

 

孟鸿群唱了一出京剧传统剧目《八蜡庙》,台下喝彩不断,可演到褚彪与费德恭的打戏时,孟鸿群突然身体一阵麻木,晕倒在台上。

 

台下一片慌乱,嘘声四起。正在焦急时刻,孟小冬走到父亲面前说:“爹爹你歇口气吧,我去给大家唱几段,您歇好了再上台!”

 

说完这话,她不顾剧组反对径直走上台,双手作揖道:“我父亲突然身体不适,不能马上登台,下面就由我给大家清唱一段《捉放曹》吧,算是给大家赔个礼。”

 

说罢便放开嗓子唱起来:“听他言,正宫调。”

 

一声唱完,台下顿时掌声如雷,等到一整段唱完,更是满堂喝彩,大家都知道了孟班主的女儿是位天才。

 

这之后,孟鸿群终于下定决心让女儿拜师学艺,挣钱养家。他带着年幼的孟小冬拜姨夫仇月祥为师,签了八年卖身契,父亲告诉她:

 

“孩子,要记住,想要让人瞧得起,想成人,将来想有出头之日,就得学好本事,就要当角儿。”

 

这之后,孟小冬勤学苦练,每天一早站墙根下练口型,上午练功,下午练唱腔,晚上背戏词。没几年就当上了戏班的主角,半年里能演130多场戏。

 

图源:《梅兰芳》

 

1919年,孟小冬开始在上海各大戏院登台演出。当年11月,她在上海大世界唱了曲《击鼓骂曹》,台下的“上海滩一霸”杜月笙一听坐不住了,立马让人奉上花篮:

 

“孟大小姐,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接着又说:“恭喜孟大小姐演出成功!”

 

这之后,杜月笙成了孟小冬的铁杆粉丝,还把她介绍到黄金荣的共舞台演出。

 

后来他回忆道:“大世界这个剧场,乱哄哄的,本来再好的角儿也听不出来,可是孟小冬的声音?出,我其他的声音就都听不见了。满宫满调,端严厚重,更难得的是,观众来来去去,她自己唱自己的,气派大得很。”

 

 

 

上海一唱成名,孟小冬接下来又去福建、汉口等地演出,甚至还受邀去南洋表演。

 

随着孟小冬的名气越来越大,师傅仇月祥退居幕后,给她当经纪人。有次演出结束,孟小冬天真地问师傅和父亲:“我现在是角儿了吗?”

 

父亲和师傅对望一眼:“你的路还长着呢。”

 

正当年少的孟小冬如日中天,她的琴师却指出不足:你唱老生条件很好,但是戏路太杂,你要想真正吃这碗饭,小码头就不能跑了,你一定要去北京。

 

1925年,孟小冬北上京城发展,到京城的首次演出在三庆园,以全本《探母回令》打炮。孟小冬饰演杨四郎一人到底,俊美的扮相,满官满调的唱腔,很快就征服了京城的戏迷。

 

彼时的北京城众星云集,余派老生余叔岩红得发紫,梅派大师梅兰芳风头正盛,此外还有朱琴心、徐碧云等角儿压阵。

 

可京城三大戏院之一的开明戏院,愣是向孟小冬发出了邀请,并以坤角身份挂上了戏院头牌,那之后京界群角都对她另眼相看,“再无人视她为戏耍偶为,而是正经以大腕待之”。

 

孟小冬嗓音独特,很快在梨园界确立地位,当时的戏评人沙大风对她的唱腔推崇备至:

 

“孟小冬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难得的是没有雌音,这在千千万万的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是前无古人。”

 

袁世凯女婿剧评家薛观澜更是评价道:

 

“当年有美貌之称的名坤伶,如清朝末年的林黛玉、陆兰芬……以上十个美人,姿色都不及孟小冬。”

 

孟小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一年之后,她买下了北京四三条25、26号院,把家人接来了北京。

 

孟小冬 杜月笙

 

孟小冬在开明戏院唱响了名堂,杜月笙也借着帮黄金荣办事,寻摸到了北平。一次听完戏后,杜月笙派人跟着孟小冬的车夫回家,得到地址后亲身拜访。

 

杜月笙是“民国第一戏痴”,跟余叔岩、谭鑫培等多位名角都相识,更是欣赏梅兰芳的唱腔。看到对方有如此高的地位,又对京剧有着不俗见解,孟小冬对眼前这个男人敬重起来。

 

 

 

同在开明戏院头牌的还有梅兰芳,只不过两人演出日期不同,从没见过面。

 

1926年夏,北平总台办为母祝寿,请梅兰芳和余叔岩合唱《四郎探母》,碰巧余叔岩生病唱不了戏,于是找了孟小冬代替。

 

为了稳妥,总台办先找梅兰芳和孟小冬试演。孟小冬在后台见到梅兰芳,上前行了个礼道:“梅大爷。”

 

孟小冬一喊完,周围的人都笑出了声。梅兰芳忙说:“小冬姑娘,不要客气,以后叫我梅……”说到这,梅兰芳也停住了,他实在想不出应该怎么让对方称呼自己。

 

一旁的“梅党”起哄说:“就叫梅大哥吧。”

 

演出当天,梅兰芳饰演铁镜公主,孟小冬扮杨四郎,一个粉面含春,一个不怒自威,台下叫好声不绝,甚至不少人喊起了“绝配”。

 

自那次合演之后,梅兰芳只要唱《四郎探母》,就找孟小冬跟自己合演。

 

孟小冬 梅兰芳

 

不久之后的一次寿筵上,有人突然提议让梅兰芳和孟小冬合唱一曲《游龙戏凤》,这出戏讲的是明武宗正德皇帝微服出访,在李家客店中挑逗李凤姐。

 

平日里唱这出戏,梅兰芳搭档都是余叔岩,但当天台上一男一女,还是女生男旦,底下的观众兴趣很大,想看孟小冬怎么调戏梅兰芳。

 

等到了台上,青涩的孟小冬面对梅兰芳不卑不亢,两人声情并茂,台下人听了直呼:珠联璧合,天生一对。

 

“梅党”更是起哄:“台上这俩真真是天生的一对,如果有人能够成人之美,将两位撮合到一起,也算是人间佳话了。冯六爷,您看呢?”

 

其他的“梅党”一听更来劲了,下了戏就撺掇着把梅兰芳和孟小冬撮成一对儿。

 

孟小冬很羞涩,但她不是没考虑过,梅兰芳也对她有意思,两人因戏生情,竟真把婚事定了下来。

 

订婚之时,梅兰芳已经有了两房太太,可孟小冬从小走南闯北,性格要强,绝不肯给人做小。

 

为使孟小冬安心,梅兰芳告诉她说:

 

“我家中虽有两房妻子,但明华已是病重卧床不起,实则只有福芝芳在家中管事。我叔伯无后,我可兼祧两房。若你肯嫁过来便不算偏房,是平妻,我定让你与芝芳平起平坐,你看这般可好?”

 

孟小冬深爱着梅兰芳,答应了这个请求。

 

孟小冬 梅兰芳

 

1927年春节刚过,梅兰芳和孟小冬就举办了婚礼。婚礼很简单,只有一桌酒席,连当时必不可少的测生辰八字都没有,因为梅兰芳许诺不让孟小冬做妾,二太太福芝芳又性格强悍,所以她只能暂时“藏”起来。

 

孟小冬住在梅兰芳朋友家的四合院里,每天下午三点钟吊嗓子时,梅兰芳会过来陪她,晚上再回二太太福芝芳那里去。

 

嫁了梅兰芳,孟小冬彻底从台上退了下来,因为梅兰芳不想让妻子抛头露面,怕人笑话自己养不起老婆。

 

梅兰芳请了老师教她写字、弹琴,骑自行车,但孟小冬还是觉得闲散,她时常对着行头发呆,但只在梅兰芳在的时候才和他对唱两句。

 

 

 

孟小冬的退台,给戏迷造成了极大愤怒。

 

当年梅孟两人的结婚启示一登报,杜月笙就连连惋惜,称往后听不到孟小姐的戏了。

 

1927年的一天,一位暗恋孟小冬多年的粉丝手执手枪闯进了梅家客厅,扬言梅兰芳抢走了自己偶像,要找梅兰芳要10万块。

 

一听这话,梅兰芳立刻以筹钱为由躲了起来,然后拨通了警卫电话。

 

看到军警前来,粉丝慌乱中扣动扳机,只听“砰”一声,梅兰芳的一位朋友倒在地上,而他自己也死在军警的乱枪之下。

 

“枪杀案”一经见报,立刻引起极大讨论,福芝芳以“还是大爷命重要”为由劝梅兰芳离开北平。

 

这事之后,梅兰芳对孟小冬的态度也明显冷了下来,去看望她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索性暂居上海,两人两年的时间没怎么联络。

 

与此同时,梅党人士“拥福派”和“拥孟派”展开内斗,最终前者占了上风:

 

“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她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则随和大方,她可以‘服侍人’,以‘人服侍’与‘服侍人’相比,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

 

1930年,梅兰芳应胡适的邀请访美演出,原准备带孟小冬同行,连照片都拍好了,结果福芝芳以堕胎相威胁。无奈之下,梅兰芳只能一人独自出行。回程期间梅兰芳伯母去世,梅接到噩耗,立即赶往北平举办葬礼。

 

葬礼办了三天,可没人通知孟小冬,直到最后一天她才得到消息。孟小冬剪了短发,头戴白花来到梅府大门,在此之前,孟小冬从未踏入梅府一步。

 

可孟小冬正准备踏入,却被仆人拦在门口:“孟大小姐请回。”

 

孟小冬找到梅兰芳,可福芝芳仍旧不依不饶:“这个门儿,她就是不能进,我有两个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我拿这三个孩子跟她拼了!”

 

众目睽睽之下,孟小冬被羞辱得下不来台。梅兰芳没法,只得让孟小冬回去:“你先回去,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经此一事,孟小冬对梅兰芳彻底死心。1931年7月,一个下着暴雨的夜晚,梅兰芳敲了许久的门,孟小冬依然不让梅兰芳进门。

 

梅兰芳在门外呆了一夜,最终缓缓转身,离开了孟小冬。

 

这之后,孟小冬绝食、生病、避居津沽疗伤,甚至还到北平拈花寺出家,一心向佛。孟小冬修佛期间,天津一家大报出现了化名的连载,影射梅兰芳孟小冬的事迹,甚至把孟小冬说成是杀人犯的未婚妻。

 

朋友向她陈述厉害:“你自暴自弃,脱离舞台,无声无息地居家念佛,正好中了别人诡计,反而使人对报上的小道消息信以为真,日子一久,观众逐渐把你遗忘,最后毁了自己的才华,岂不可惜?”

 

孟小冬醒悟过来,她打起精神在《大公报》发布了一则《孟小冬紧要启事》,连登三天,公开与梅兰芳彻底决裂。

 

她在启事里写: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两人分手,梅兰芳要给她三万包银,可孟小冬放狠话说:

 

“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要嫁就嫁一个跺脚乱颤,天上掉灰的人。”

 

 

 

离婚之后,孟小冬重返戏院,第一场戏就是全本《四郎探母》,唱完了台下大喊“冬皇万岁”。

 

这之后,孟小冬流连舞台,直到1937年日军侵华,孟小冬停止唱戏,拜老生余叔岩为师。

 

彼时余叔岩疾病缠身,生恐一身技艺无处传授,他打破“小冬是兰芳妻”的顾虑,收孟小冬当了关门弟子。学艺期间,孟小冬停了所有演出勤学苦练,其余弟子无一人做到。

 

一位梨园前辈评价她:“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唯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

 

孟小冬学艺五年,后余叔岩患癌去世,又替师父穿了三年白,八年内没有收入,期间全靠上海滩黑帮老大,杜月笙接济。

 

杜月笙爱听戏,早在1919年,孟小冬在上海第一次登台献唱,杜月笙就送过她一捧鲜花。但那时孟小冬只有13岁,只记得那是个两耳朵招风的人。

 

梅孟两人分手后,得知孟小冬分文未取,杜月笙替她抱不平,还找到梅兰芳替孟小冬要了4万块。

 

孟小冬 杜月笙

 

1936年,应杜月笙的邀请,孟小冬为黄金大剧院揭幕剪彩,并在此演出20多天。一天晚上,黄金荣和杜月笙谈起孟小冬,黄金荣说:

 

“月笙,我看那女伶孟小冬品貌既美,举止潇洒,行动大方,而且戏艺又佳,这是一个难得的佳妹,不如将她设法讨了进来,纳为妾室。”

 

杜月笙素有娶孟小冬的想法,但他知孟小冬心性,所以从未开口,也没像抢四姨太姚玉兰那样把孟小冬掳走,只是在身后默默帮助,一帮就是十几年。

 

1947年,陕西发生水灾,杜月笙想借60大寿组织赈灾义演,请了所有的名角一起演出,梅兰芳、孟小冬都在邀请之列。

 

彼时距离孟小冬上次公开出演已过去八年,戏迷都想一睹冬皇风采,演出一票难求,台湾观众都坐飞机飞过来看。当时最高票价是50万法币一张,黄牛票炒到了500万一张,而当时30万法币就可以买一担粮食。

 

演出当晚,京剧行的名角、前辈都来了,连四大须生马连良也没有位置,还是跟别人挤着一张椅子看的。一曲《搜孤救孤》唱完,不少前辈说以后没法再唱了,因为太受欢迎,义演不得不加演,变成了十天,梅兰芳唱了八天大轴,孟小冬唱了两天。

 

为了避免尴尬,杜月笙特意差人安排梅兰芳和孟小冬两人岔开,最后的庆功会上,因为梅兰芳在场,孟小冬称病没有出场。

 

后来梅兰芳家的仆人称,梅先生在家连听了两天《搜孤救孤》的转播,全上海录音机都卖断了货。

 

这之后,40岁的孟小冬宣布息影,彻底不再登台演出。

 

 

 

演出完后孟小冬返回北平,临走之前,杜月笙送她一块金表,孟小冬没收,只带走了一件唱《搜孤救孤》时穿的青衫。

 

杜月笙自责金钱亵渎了她,又派人赶往北平,为她买了一栋新房子。

 

与此同时,在四太太姚玉兰的撺掇之下,杜月笙也展开了对孟小冬的进攻。

 

他对来上海演出的梅兰芳处处发难,先是跟上海各大报馆打招呼,要求不准报道梅兰芳的消息,接着又在梅兰芳演出时起哄捣乱,弄得梅兰芳演出受挫,经济亏损很大,甚至连返回北平的路费都凑不齐,只得典当行头换盘缠。

 

战乱时期,孟小冬在北方东躲西藏,有次被困在湖北一个山洞里,杜月笙四处找人帮她,后来更是包下一辆飞机,派儿子去把她接到了上海。

 

到了上海,孟小冬暂住在金兰姐妹姚玉兰家里,晚上两人彻夜长谈,正在孟小冬睡得迷糊之时,姚玉兰却起身出去了,孟小冬先是没在意,可回来的是杜月笙。

 

第二天,姚玉兰见到孟小冬,握住她的手道:“让我们像一家人一样。”自此孟小冬留在了杜公馆,跟姚玉兰、杜月笙三人一起生活。

 

孟小冬 杜月笙 姚玉兰

 

杜月笙当时已快六十,患有严重哮喘病,得靠吸氧保命,曾经的万贯家财也在战火中被烧毁了,只剩下一堆欠条。孟小冬和姚玉兰轮流服侍在身边,姚玉兰照顾白天,孟小冬照顾晚上。

 

1949年4月,杜月笙全家从上海暂避香港,孟小冬也跟了去,虽然四下流亡,可杜月笙一点也不曾亏待孟小冬,他花重金买了一个大瓷缸,给孟小冬吊嗓子用。

 

两年后,杜月笙对香港也产生了危机感,准备全家迁到欧洲居住。

 

就在他在病榻上清算着护照的时候,从未表态的孟小冬淡淡说了一句:"我跟着你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杜月笙心里一震,立马召集各房开会,没几天就就行了婚礼,成了五姨太。

 

婚礼当天,重病缠身的杜月笙坚持换上喜服,让人搀扶着给来宾敬酒,还叮嘱孩子们要称呼孟小冬为“妈咪”。他在最高档的九龙饭店办酒席,可那时他已没什么钱了。

 

重病期间,杜月笙曾跟法学家好友谈起自己对孟小冬的感情,他说:

 

“我活了六十多年,对于男女之间的事体,向来只知道一个欢喜,根本不懂什么叫爱。现在我说出来你不要笑话我,直到抗战胜利的这几年,我懂得爱和欢喜之间,距离大着哩。”

 

 

 

1951年8月4日早晨,杜月笙罕见地起床后没有气喘,孟小冬正要高兴,他却把各房人唤来:

 

“趁此刻我的精神好, 我要和你们谈谈怎么办我的后事了。”

 

一听到此话,孟小冬忍不住哭出了声。

 

交代后事之后,杜月笙开始高烧不断,几次陷入昏迷。每次醒来他都望着孟小冬嘴唇颤抖,可什么都说不清,最后只能望着孟小冬流泪。

 

孟小冬心如刀割,她拿出手帕一边为他抹眼泪一边宽慰道:“月笙, 你放心好了!”

 

12天后,杜月笙病逝,当时两人结婚连一年都不满。去世前一晚,他还拜托友人照料子女和孟小冬。

 

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分了两万美金遗产,姚玉兰和孩子去了台湾,她一个人则留在了香港。

 

杜月笙 孟小冬

 

50年代中,周总理多次给她去信,希望她能回大陆,不登台演出也可以执教。可孟小冬知道梅兰芳已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不想与他见,又顾及自己的杜太太身份,没有回大陆。

 

1967年,在姚玉兰的安排下,孟小冬迁居台湾,很多人听说“冬皇”到来,纷纷前来拜访,都被一一谢绝。

 

那时候她手上没有多少钱,不久后开始教徒授艺,黄金懋,吴中一都是她的徒弟。可她虽然教徒,但却很少唱戏,杜月笙之子在回忆“妈咪”晚年生活时说:

 

“她(孟小冬)赌马,吹牛,打麻将,惟独就是不唱戏!”

 

晚年的她,一直跟姚玉兰及其女儿生活在一起,姚玉兰的女儿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她,三人如一家人一样。她自己也深居简出,没事诵经念佛,闲时练练书法,生活过得轻松惬意。

 

1977年5月27日,70岁的孟小冬因哮喘病发作去世,因为晚年一直信佛,死后葬于台北板桥佛教公墓。好友张大千亲笔为她墓碑提字,还写了挽联:

 

魂归天上,誉满人间,法曲竟成广陵散;

不畏威劫,宁论利往,节概应标烈女篇。

 

 

 

1932年,孟小冬跟梅兰芳离婚之时,曾传闻生下过一个女儿,因心中有气,后来送了人。

 

有人说那孩子就是后来的京剧演员杜近芳,她生于1932年,在1949年曾拜梅兰芳为师,照片上的自己跟梅兰芳极为相像,连梅兰芳自己都分不清。

 

杜近芳对自己的身世一直不清,1992年赴台演出之时,她曾想当面问下孟小冬,可那时对方早已离世。

 

晚年孟小冬的藏物里,有两件物品一直舍不得丢,一件是余叔岩的遗照,一件是把绘有梅花的折扇,是梅兰芳所绘。只是她从不提起梅兰芳,也不解释扇面的意思。

 

1949年,作家沈寂绕道香港,曾探望过杜月笙和孟小冬,孟小冬问他:“沈先生从上海来?”又问他“上海可还唱京戏?”

 

沈寂回答之后,孟小冬又一一问了程砚秋,麒麟童等一众前辈近况,可还登台唱戏,唯独不提梅兰芳。

 

沈寂沉默,只得用回答别人近况的语气不问自答:“梅兰芳,梅大师也上台演《穆桂英挂帅》,盛况不减当年,观众十分欢迎。”

 

沈先生边说边观察冬皇的面色,可孟小冬只是漠然地点点头,表示听到,然后一片沉默,再也不说话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