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推断是在求证已经存在东西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孰能定之。虽然万物有灵,仍然是有待于来唤醒它的灵性的,这个灵性就是我们的神明,立之本原,知通于神。想唤醒我们的灵性,只有回归到我们的自身,做到独立守神,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受外界的影响。如果我们根据外部的条件去做出判断,去做预判的话,那都是错误的,都是适得其反的,因此庄子说“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如果我们的认知,我们的判断都是在向外看的,都是在看他人脸色行事的,那就会惹起更多的是非来,更多的风波来,行者实丧也,而你真正去处理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又会心又余力而力不足,因为你在对外在的事物进行评判评价去预判的时候,已经是把你自己耗散的差不多了,你这时候应付自己都来不了了,又怎么去解决外部的问题呢,因此庄子主张“诚己而发”。
只有做到内心的“诚”,才能够出手。如果你内心不“诚”,每发则不当。一出手就是错的,那什么叫做“诚”?诚则成也。诚,就是集大成。如果我们能够身心灵合一就是大成,你做什么事情都是“诚己而发”。都是内心真诚的那种力量在推动着一切的,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王德之人。他们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够顺应人心,能够顺应自然,他们死了以后仍然能够运化一切,甚至能够完成他生前的夙愿。
庄子则阳篇讲到卫灵公,卫灵公就是一个灵性十足的人,我们讲到灵性,可能很多人会把这个灵性和现代的“机灵”这个词联系上了,那机灵可不是什么好词语。庄子也好老子也好,都认为所谓的机灵那是祸根,是一种虚假的表象的东西,那真正的灵性是“天机不张而无关皆备”。他好像什么都没说,但是他什么都说了。他好像什么都没做,但是他好像什么都做了。庄子则阳篇讲到卫灵公。卫灵公为什么死后被封为“灵公”呢,那就是因为他做到了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生前能够顺从自己的内心,也能够顺从外在的自然,他该玩的时候就痛快地玩,尽兴的玩,他该工作的时候,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关键是他临死之前,他认为给他建好的这个陵墓并不吉利,其它的也没有说什么,然后就撒手而去了。
接下来这个大臣们就请人占卜,应该把卫灵公埋葬在什么地方才是最吉利的,通过占卜以后说应该埋在沙丘之下,挖地三尺以后挖出来一个石椁,也就是石头棺材上面还写的一行字,上面这行字的意思就是说,我的子孙靠不住啊,把我埋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将来是灵公要呆的地方。庄子讲这则寓言故事,其实就是在表达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他活着的时候一切是顺其自然的,没有任何的做作,没有任何的刻意,死后他也没有刻意的去安排什么,然而冥冥之中却仿佛都是灵公在安排好一切的。灵公的那种虚无的精神之道,一直在运化活着优化着一切。我们很多的认知推断预判计算,其实都是在求证已经存在的东西,早已经存在的东西了。
道行者而成,物谓之而然,这一切都是后知后觉的,并不是像卫灵公一样先知先觉的,所以说我们只有回到自己,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如果我们只是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别人怎么看我,那你就会越来越看不清自己。只有我们去审视我们自己,去感受我们自身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的神明,我们的灵性自然都归位了,那你就是天性十足,就是大道的化身。道是万物之根本,它是可以把握阴阳,可以提擎天地的。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庄子:不够精诚,一出手就会错;独立守神,诚己而发。”
https://www.ixigua.com/7127522106241679885?logTag=f522ca4e380c551b8c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