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阳明“心学”的 龙场悟道对人生意义展开追问与回答,成为阳明心学的"独立宣言" [心即理, 圣人之道原只在心中,不用辛苦外求. 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圣人之道”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吾性自足是说~每个人本身就是完善的是有最纯真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 精髓就在8个字,足以让一个人重生!
[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人37岁龙场悟道48岁平定宁王之乱56岁提出天泉证道四句教. 从此王阳明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完全不同路径的哲学,而这次经历被后人称为“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后,王守仁的身份由一个神童、书法家、中层官僚、静坐修行师和业余射击选手升华成了一位心学一出影响世界500年的思想家.*** 王守仁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成化八年(1472),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一个显赫的人家,其父亲王华是科举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王守仁,名字来自于《论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少年聪慧,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十三岁时,与私塾和老师探讨天下大事 .. 王守仁龙场悟道是在1506年,平叛是在1519年 [其实,当时的王守仁并非因为学术思想而出名,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职场经历,尤其是颇为传奇的平定江西匪患和宁王叛乱,《明史》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 .]** ** 龙场悟道,为明朝大哲「阳明先生」王守仁思想领悟的事件。 龙场,古地名,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的明朝大儒王守仁因上疏论救而触怒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驿的(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 [这个职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贵州龙场招待所的所长]。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刘瑾指示的锦衣卫追杀,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 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 王守仁著名的“龙场悟道”就在这一时期,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均成熟于此。 王阳明,本名叫王守仁,后来因为他在阳明洞悟道,所以他自称是阳明。[居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在阳明洞浓墨般的黑暗中,深山岩洞一灯如豆,犹如万古长夜中,我心本具的一点灵明 。风吹过,烛光微微颤动,仿佛随时都会熄灭。王守仁像一具雕像一样坐在石棺. 他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状况。继后在洞内研究《易经》. 王守仁是一名学者,自有在艰苦环境中坦然处之的涵养。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大顿悟, “不觉呼跃,从者皆惊”。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人37岁龙场悟道48岁平定宁王之乱56岁提出天泉证道四句教. 从此王阳明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完全不同路径的哲学,而这次经历被后人称为“龙场悟道”。.] . .. 经过龙场悟道这次思想活跃,王守仁消沉苦闷的心境豁然开朗,由此焕发了主观精神。而“心学”也就此诞生了。 ** ** 王守仁早年习程朱理学,为履践朱熹“格物致知”,便欲格尽竹子之理,但一连格了七天七夜,终一无所得,却累得病倒。王守仁因此对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之说产生怀疑。 王守仁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其诸多徒弟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疑惑不解,向他求教说:南山里的花树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53岁去世。 解读:王守仁~龙场悟道(即顿悟)所得。所谓“圣人之道”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吾性自足是说~每个人本身就是完善的是有最纯真 ... Referenc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kNruHavZ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