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小镇在美国华人历史上的重要意义-E

乐居小镇由一群来自广东省中山地区移民建造,他们最初定居在核桃坞的唐人街,这是位于沙加缅度河的四个唐人街区中的其中一个街区。核桃坞的其他华人居民来自邻近的四邑,即“四区”——新会、台山、开平和恩平四个区的总称。

核桃坞(当年Walnut Grove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中文音译名字:汪古鲁)的唐人街于公元1915年遭受了一场大火, 94栋房屋彻底被烧毁,外加被烧毁的商铺不计其数。一批来自中山地区的商人决定不再加入四邑居民核桃坞的重建工作,他们搬到核桃坞以北两公里不到的地方,单独建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乐居小镇。

虽然中山地区和四邑地区都隶属广东,相距不远,但两地的方言差别很大,住在相邻地区的人如果说的方言稍微不同,他们就会把对方看作是外族人。中国移民在海外定居点往往通过加入同一地区和/或宗族协会以及从事相同的职业来保留自己的方言群体,因此这种差异性非常突出。来自中山的移民专门从事水果种植,并聚集在加州三角洲北部的天然堤坝上,来自四邑的移民则倾向于在更南边的沼泽地里种植土豆。

核桃坞位于格兰德岛和安德鲁斯岛北端对面的乔治亚纳河畔(Georgiana Slough),坐落在一个天然堤坝上。该镇居民种植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水果、土豆、洋葱、豆角、西红柿、芹菜和芦笋。因此,两群讲不同方言、专门种植不同作物的华人,在脆弱的共生关系中并肩生活在一起。1915年核桃坞的那场大火将两组人群的生活和文化对立起来,加上他们所从事的农事差异,从而促成了乐居小镇的独立建成。

为了满足这些工人的需求,中山商人Chan Tin San于1914年在从赵芝•乐居(George Locke)的遗产继承人那里租来的土地上建了一个商店和一个酒馆。赵芝•乐居于1909年去世,生前在沙加缅度从事销售窗帘、百叶窗、墙纸和地毯的业务,并在核桃坞北部地区投资了3000亩土地,种植葫芦梨。之后不久,另外一位商人Wing Chong Owyang建了一个招待所,而商人Yuen Lai Sing则在附近建了一个赌馆。这些设施为早期来到的华工提供了晚上可以歇息的地方,而且有商店可以购物,还有赌馆可以消遣,这些后来都成为了乐居小镇的核心建筑。

2000多年前来自中国河东地区(今山西运城)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四川成都)郡守。任职期间,李冰父子亲自挂帅,主持设计,并在成都北部指挥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有效将岷江泄洪并用于灌溉,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后世的百姓们尽情享受着李冰父子所留下的无边无际的福泽。直到现在,都江堰为成都的农业灌溉和岷江的防洪抗洪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李冰同时在蜀郡兴办其他水利工程、修筑桥梁、主持广都开凿盐井等,其于成都平原的开发、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史记•河渠书》中最早的记述如下:“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无独有偶,来自核桃坞的中山商人领袖也叫李冰(Bing Lee),不过两千年后的李冰到美国是参加芝加哥的一次展览会,展览会结束后,李冰来到了加州三角洲,参加了修筑堤坝的浩大工程。李冰的儿子李志平(Ping Lee)于1917年生于乐居,李志平长大成人后,和其他六位商人一起提供集资建造了一家餐馆、招待所、干货店、五金店、两个赌场和一个市政厅,该市政厅后来变成了中文学校,乐居小镇的实际施工工作由白人木工完成。

乐居居民吸取了核桃坞大火的教训,先后雇佣过两名更夫,刚开始是一位美国人,名叫赵芝•卡尔屯(George Carlton),其实他也是一名警官,除了守夜之外,他还巡逻以防火灾、人为破坏或者盗窃行为。卡尔屯离开之后,由一位名叫Hoy Key的华人接替,这绝对是一位尽心尽责的更夫。午夜时分开始,每隔一个小时,随着不同节奏的“梆、梆、梆”声,这位更夫的警示语“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关门关窗,防盗防贼”、“平安无事”、“天寒地冻”、“早睡早起,保重身体”伴随着乐居居民到拂晓,我估计当时应该说的粤语。生活在乐居的华人先辈们虽然每天白天工作很辛苦,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劳累一天之后在自己的小屋中能够得到整个晚上的安眠,该是何等的惬意。眉户剧《屠夫状元》中党凤英的唱词“银灯结彩花成双,玉蝉移步过东墙,夜阑人渺更漏响,万籁悄悄静百鸟入梦乡。”说得就是这种意境吧。我们可以想象这绝对是一位尽心尽责的更夫,一直到他1954年退休之后,Hoy Key仍居住在乐居,直到1984年终老,享年92岁。正是因为更夫的尽心尽责,乐居在他任职期间竟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