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罗马帝国 信仰的颠覆(五十五)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本号已经看好黄金多年,可惜目前黄金只是震荡,表现远远不如石油。虽然拜登上台之初,本号已经看好石油,但黄金的表现的确令人失望。美国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拜登也是故意推高全球的通胀,诡异的是黄金好像已经不能反映通胀一样。

表面的理由是美元加息及美元升值,压制了金价。黄金的缺点是没有利息,因此美元加息的确是造成黄金的压力。但美元每年3.5%的利息远远低于8%的通胀。如果美元利息长期低于通胀,黄金跑赢通胀的机会非常大。同时美国的经济也承受不了长期加息,当衰退明显的时候,美联储又需要降息了。用通胀洗债,高利息,高通胀,但利息低于通胀是未来10年代趋势。

目前所谓美元强劲不是因为美元多好,而是因为欧元与日元太烂。这次俄乌战争,更是令欧洲冬天面临又冷又饿的险境。欧洲通胀的高企也令欧元有加息的压力。一旦欧元与美元的利差收窄,欧元就会强力反弹,美元指数就会回调。

其实全球货币都烂是人所共知的,以上的理由只是美国操控黄金价格的借口。美国一直用纸黄金来操控金价,JP摩根高管刚刚被检控就是证明。但用纸黄金加杠杆来控制实物金的价格,多少也要消耗些实物黄金。最近,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的实物黄金和白银的库存持续流出(见下图),可见他们一直在压制金银价格。注册黄金大量的流出并不能说明他们失去了对金价的掌控。毕竟他们利用了杠杆和无限量纸金轰炸,外加游戏规则由他们制定,故,至少目前还没有失控。

这种状况只能说明美国为了维持美元的霸权,只是用最大的努力去压制金价。但美国“通胀洗债”国策不可动摇,故此印钞不遗余力。加上开放边境,令美国内部治安恶化与人种混乱等等自杀政策,中俄印土伊有意搞货币联盟等等,黄金总会反映美元衰落的本质,从而一飞冲天。

犹太帝国如此不管颜面,让我们继续俄罗斯与犹太人缠斗的历史。话说在十二世纪中期时,基辅境内就已存在着十五个公国,大公的位置频繁更迭,直到十二世纪末,基辅公国已名存实亡。1236年,蒙古拔都带领十五至二十万军队,横跨乌拉尔山脉,攻击了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流域的不里阿耳人后,第二年年底,他们又进一步地攻进了梁赞公国。据说经过六天六夜激烈的战斗后,把梁赞城内的居民几乎全数杀戮。后来深入苏兹达尔地区的蒙古人部队,更是在各地屠城。1238年三月,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也在与他们的战争中丧命。

拔都率领的蒙古军在几个月内,就占领了当时俄罗斯的主要地区,而位于北方、当时最繁荣的诺夫哥罗德城,则因为正巧时逢俄罗斯特有的“春天恶路”现象,积雪融化、路面泥泞,才让他们暂停进攻。退至南方平原上的拔都,在秋天时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行动,1240年发动对基辅的进攻。

几年后,罗马教皇曾派遣使节柏郎嘉宾(Plano Carpini)前往哈拉和林。后来,柏郎嘉宾向教皇做的这一段有名的报告中,也提到了这起事件:“我们在旅途中经过基辅时,看到的是难以计数的死者头骨散布在地面的景象。基辅过去是个人口非常稠密的城市,但现在看起来却几乎与死城没有两样。有没有剩下两百个家庭都无法确定。更何况,这些人们也已全数归蒙古人统治。”拔都的部队在攻击基辅后,还进一步地像是要将西南部的公国连根拔起般,一路压境,并持续朝着波兰、匈牙利进军。

1242年的春天,大汗窝阔台的死讯传来。得知这消息的拔都停止了“西方远征”计划,将部队东撤到俄罗斯南部的大草原上。后来他在伏尔加河的下游处建立了一个名为“萨莱”的城市,并在这个城内统治着广大的俄罗斯。以现今的地理位置来看,萨莱就位于阿斯特拉罕以北的一百三十公里附近一带。因为该城建立在当时称作“钦察”的原野上,于是他们便被称为“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

1243年,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被召进萨莱的皇宫内,举行对钦察汗国的臣服仪式。仪式后,钦察汗国正式承认雅罗斯拉夫二世为“罗斯诸王公之长”,并同时授予他一份“敕令(Jarlyk)”。三年后,雅罗斯拉夫大公为了参加大汗的登基典礼,甚至还千里迢迢远赴哈拉和林。此外,除了雅罗斯拉夫之外,前往拔都的宫廷行臣服仪式的,还有乌格里奇、罗斯托夫,以及雅罗斯拉夫尔的各王公。

下图是著名的《车尔尼戈夫大公米哈伊尔在贝特·拔都之前》(Prince Mikhail Chernigov before the bet Batu )。画面中,在成吉思汗圣像下方昂首而立做英雄状的就是米哈伊尔大公,他左边弯腰握刀做小人状的就是蒙古大军统领拔都。画面左侧的是蒙古人,都在斥责米哈伊尔对他们的领袖不敬;画面右侧的几个人是米哈伊尔大公的随从,他们在为米哈伊尔的命运担心。从这幅画作上可以看出,画家的绘画技艺非常深厚,众多人物的形象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个性十足,栩栩如生。成吉思汗的石雕神像,旁侧的小金人等,都画出了非常逼真的质感。历史上,车尔尼戈夫是13世纪前后东欧的一个小公国,在当时与俄罗斯的前身弗拉基米尔公国一样臣服于蒙古金帐汗国。米哈伊尔是车尔尼戈夫的大公。拔都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蒙古西征大军的统领,征服东欧的大片地区后建金帐钦察汗国。1318年,米哈伊尔前往金帐汗国向拔都进贡,拔都命令他向成吉思汗的神社(雕像)跪拜致敬,米哈伊尔不肯,被拔都刺死。

从此金帐汗国利用手中的诰命权,运用各种挑拨手段,甚至运用军事手段,鼓动公国之间的不和,挑起纷争。在金帐汗国统治期间,为了得到金帐汗国的诰命,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时期,直至后来的莫斯科大公国时期,几乎每一个继承人即位,都要引发公国间的攻伐战争。

开始的时候,拔都设立了“八思哈制度”,管理治安的同时,还直接向俄罗斯人民征收“税贡”。蒙古的八思哈住在各都市的近郊,运用军队向人民征税。汗国向俄罗斯征收的税项有十四种之多,由于他们的征税手段非常强硬,招来俄罗斯人不断反抗。没多久之后,“八思哈制度”被迫废止,而原本的征税工作,则转由俄罗斯的各王公来处理。

不过,蒙古人始终没有介入俄罗斯人的信仰。他们认可教会传教的自由、给予他们免税的特权、保护他们的财产,并且对民众的信仰不做一切干涉。然而即便如此,这个时代并没有盖出像过去一样大规模的教堂。

如果对“鞑靼之轭”时期与基辅时代做比较的话,不难发现文化的急剧倒退,各王公甚至无法阅读、书写,以及石造教会消失等。当时的俄罗斯也因为切断了与拜占庭及西洋各国的关系,在欧洲舞台上渐渐“相对孤立”。曾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因为蒙古的侵略与统治,令俄罗斯的发展延宕了一百五十年至两百年,其中最致命的,就是对都市的破坏。

鞑靼人对俄罗斯境内的都市的破坏与掠夺,损害了都市间的联络网。后来三个世纪,这些都市因为一直未受重建,最后消失。有“众城之母”之称的基辅,其人口也锐减至仅剩数百户,几个世纪后,她依旧无法恢复过去的繁华。即使部分的城市在重建后复兴了原本的经济生活,也会因为经常遭受鞑靼人的袭击,让重建之路举步维艰。

在商业通路遭到暴力阻断后,许多都市也因为人口的减少,影响了城市内的手工业生产力。即使是残存下来的俄罗斯都市,其经济活动也发生了大幅度的衰退。到了十四世纪,俄罗斯干脆放弃重建受到破坏的都市,开始在边境上建造新的要塞。在这些作为经济中心的都市的衰退也把农村与农民带入衰退。欧洲在中世纪时,诞生在各都市内的“市民文化”,从未在鞑靼人统治之后所建造的“要塞”都市中产生。

虽然俄罗斯在1480年就从“轭之枷锁”挣脱出来,然而,克里米亚鞑靼人依旧会间歇性地攻击俄罗斯,这使得俄罗斯政府不得不长期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

蒙古人把俄罗斯人被赶出了南方草原这块“最肥沃的土地”长达数个世纪之久,造成了俄罗斯的人口、经济活动,以及政治权力皆大规模地移往东北。接着在1299年时,基辅都主教也迁往了东北的弗拉基米尔城内。这些转变,也预告了“莫斯科时代”即将开启。

莫斯科因为与伏尔加河连接起西北与东南地区而成为一条重要的商业道路。另外,因为她距离钦察汗国与西边的立陶宛大公国相当远,因此并不像其他地区一样饱受源源不绝的战乱之苦,也令莫斯科得以在短时间内重建与复原。

莫斯科公国在十四世纪初时,领土已比当初多出了一倍。于是,莫斯科王公便有了与特维尔王公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力量。两个公国为了获得这个“大公”的地位,在服侍钦察汗国的同时,不断互相作战、较劲彼此的实力。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塔(在位1328─1340年)由于频繁出入萨莱,因此与钦察汗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在位时,获得了包揽各公国缴纳给钦察汗国贡税的权利,最后打败特维尔王公,获得了大公之位。

他的孙子德米特里,更是在1380年的秋天时,在顿河上游的库里科沃原野击败了钦察汗国。德米特里也因此被尊称为“顿斯科伊”,意即“顿河英雄”。不过这并不代表俄罗斯在此战役后,便立刻脱离了蒙古的统治。因为在两年后,莫斯科又再次遭到鞑靼人部队的短暂占领。然而毋庸置疑的,这起战役大幅提升了莫斯科大公的声望,奠定了他成为领导俄罗斯统一的基础。

伊凡.卡利塔任内俄罗斯的都主教席位从弗拉基米尔迁至莫斯科,虽说当时的都主教几乎都由希腊人担任,但俄罗斯正教会在莫斯科统治者的庇护下,透过世俗权力与宗教领域的相辅相成,有了很大的发展。

十五世纪前半,莫斯科大公国内部为了争夺“大公之位”,亲族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最后由在1462年即位、时年二十二岁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 - 1505年在位)结束内战,并为俄罗斯帝国奠下基础。

伊凡三世吞并了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与特维尔等公国,也是第一个宣布自己为“全俄罗斯的君主 - 沙皇”。他位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有着两公里长的坚固城墙所围绕。不过虽然独立的各公国已消失,各王公也转为贵族的身份侍奉着大公,仍会出席有着政治中心地位的传统“贵族会议”。伊凡不可能无视这些人在会上的发言权,因此他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将“书记官”或是“服役贵族”这些亲信送进贵族会议当中。同时为舍弃了“世袭领土”为核心的行政、财政的古老宫廷传统,朝着设立官僚制的国家机构,踏出了第一步。

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沙场,他的弟弟则带着卓娅与其他孩子们逃亡至罗马。在罗马,卓娅一家受到了罗马教皇,特别是尼西亚都主教,同时也是罗马教廷枢机主教的贝萨里翁所庇护。贝萨里翁在立场上是属于倾向天主教与正教会合并的“合一派”。在卓娅来到罗马后,贝萨里翁便撮合她与俄罗斯大公的婚姻。

1472年六月底改名为索菲娅的卓娅从罗马出发,年底抵达了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内的教会接受都主教祝福并举行了结婚典礼。与伊凡结婚后,生下了包括下一任沙皇瓦西里的九位男女孩。

俄罗斯历史剧《索菲亚》中卓娅公主乘坐的 “ 三套车 ”

在索菲娅加入莫斯科大公国以后,莫斯科大公国名正言顺地成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也就成为俄罗斯的国徽,从此双头鹰也成为俄罗斯的一个象征。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俄罗斯就是第三个罗马帝国”的说法,这在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成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方面。

索菲娅公主嫁入莫斯科的时候,带来了大量的书籍,都是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夕从君士坦丁堡抢运出来的。一方面,这批书籍对俄罗斯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莫斯科大公国对拜占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说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帝国还是有根据的。 自从索菲娅来了以后,莫斯科大公国的宫廷制度就按照拜占庭帝国的标准作了改革,从此莫斯科大公国的各种规章礼仪日渐完整,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宫廷内举行的各种仪式也要求进退有节,因而更加庄严更加隆重,体现出大国风度。

蒙古方面,在库利科沃战役后,钦察汗国分裂成了诺盖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各个小汗国,以及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自称是“正统继承国”的“金帐汗国”。金帐汗国的阿黑麻汗在1472年,为了恢复对俄罗斯的统治而发动远征,但这个行动最后以失败收场。

伊凡三世撕掉阿黑麻汗要求其纳贡的信件,此事是乌格拉河对峙的直接原因

1480年秋天,汗国又率领了十万大军,与伊凡的部队在奥卡河上游的乌格拉河畔相互对峙,9月30日,正当前方战事紧张之时,伊凡三世突然返回莫斯科。愤怒的群众包围了他,指责他临阵脱逃。罗斯托夫大主教瓦西安对他说:“基督的人民对你不满,因为你出卖了他们并远远躲开。” 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伊凡三世一时的软弱差点葬送了他的前途。面对金帐汗国汹涌的攻势,幸亏罗斯军队旺盛的士气及罗斯托夫主教瓦西安的鼓励使伊凡重新回到前线。

金帐汗国的阿黑麻汗军队前锋很快就抵达了距离莫斯科不足200公里的奥卡河南岸,看到河对岸的莫斯科军队严阵以待,阿黑麻汗决定避开锋芒,改为迂回战术,下令移师西进,绕过莫斯科军队的集结地,从南方进入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地,迅速推至乌格拉河南岸,意图是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攻击;同时还派人疾驰至立陶宛大公国,请求卡西米尔二世速发援军,夹击莫斯科。

阿黑麻汗抵达乌格拉河南岸后,发现河对岸竟然又出现了莫斯科的军队,既没有渡河船只,又无力跨河强攻,阿黑麻汗只好下令就地安营扎寨,同时等待立陶宛援军的到来。当时已经是深秋,阿黑麻汗希望进入冬季后,乌格拉河上冻,届时与立陶宛合兵一处,一鼓作气消灭对岸的莫斯科军队。

1480年10月26日,乌格拉河终于上冻了。莫斯科前线的骑兵后退30公里,到卢扎河畔的小城克里缅涅茨与莫斯科主力汇合。但阿黑麻汗正在等待立陶宛的援军此时正忙于应付莫斯科的盟友 - 克里木汗国的进攻,已经无力增援阿合马汗了。 阿黑麻汗在乌格拉河南岸等到了1480年11月11日,立陶宛援军还是没有到来。而面对寒冷的天气,阿黑麻汗踌躇再三,没能下达过河追击莫斯科军队的命令,在望北兴叹一番后,下令撤兵,两手空空地回南方的金帐汗国去了。就这样,双方没来得及兵刃相见,就结束了这场史称"乌格拉河对峙"的战役。 乌格拉河对峙标志着金帐汗国对罗斯诸城邦240年的统治正式结束。

乌格拉河对峙

伊凡三世在位41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莫斯科大公国,后来成为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俄罗斯的版图扩大了六倍。16世纪初期俄罗斯的西部边界已经扩展到欧洲,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戈梅利-切尔尼科夫一线的第聂伯河沿岸已经成为俄罗斯的领土,在南方和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克里木汗国接壤,俄罗斯的势力发展到了顿河中下游。俄罗斯的东部边界在伊凡三世发动的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攻势后,喀山汗国已经完全成为莫斯科的藩属国,俄罗斯的势力还越过喀山汗国,抵达彼尔姆一带的乌拉尔山区,再向东就是西伯利亚汗国的领地。

在北方,当诺夫哥罗德并入俄罗斯版图后,莫斯科的势力也随之扩张到和瑞典相邻的卡累利阿地区。这样,在瓦西里三世即位时,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已经和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中西部不相上下,成为地处欧洲东部边缘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欧洲大陆上的东西两个不同文明的划分已经初现倪端。

伊凡三世的外交绝不不逊色于他的军事成就,其成就对俄罗斯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首先莫斯科奥斯曼帝国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关系,而不是响应梵蒂冈以拯救基督教的名义,建立反奥斯曼帝国联盟的提议,令俄罗斯在黑海沿岸的贸易顺畅;然后和立窝尼亚骑士团控制下的汉萨同盟签订贸易协定,充分发挥了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等城邦对外贸易的优势,保障了俄罗斯商人们在波罗的海沿岸通商的顺畅。

伊凡三世利用北欧诸国对北方强国瑞典的恐惧,在英国支持下与丹麦签订通商贸易协定,并多次出兵削弱立陶宛和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实力,逼迫立窝尼亚放弃汉萨同盟,夺得了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实际控制权,控制了曾经称雄一时的立陶宛。同时和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各个王国、罗马天主教教廷、克里木汗国以及奥斯曼帝国等远邻保持良好关系,使得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为俄罗斯带来了巨额财富,这是俄罗斯得以巩固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为重要的是,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长达240余年的蒙古统治。以拜占庭帝国继承人的身份登上了国际舞台,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征服方圆千里的辽阔领土。这个15世纪初期还是东欧平原上偏安一隅的大公国,在16世纪初期一跃成为欧洲地区不可忽视的大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