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和瑞典终于申请加入北约,不但结束两国长期的中立立场,还让北约向北扩,占据了北极附近的战略要地。这些转变都是因为俄罗斯的独裁者普丁悍然发动了入侵乌克兰的战争造成的。在俄乌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之时,回顾一下当年芬兰与苏俄的战争是很有意思的。
芬兰在地理上属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西与瑞典接壤,东与俄罗斯交界,只有6百万人口。在一次世界大战前芬兰并不是独立国家,原先一直是受瑞典管辖,直到1809年沙俄入侵。当时沙皇让芬兰成为一个自治领地,有自己的国会,政府和货币,并没有在芬兰强化俄语。芬兰虽然在地理上和血统上属于斯堪的纳维亚人,但芬兰语与其它斯堪的纳维亚语言不同,不属于印欧语系。芬兰的经济以前仅靠农业和林业维持,二战前仍属于北欧一个不起眼的贫穷小国。而今天的芬兰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和技术相当发达让世界瞩目的富国,其平均资本收人堪比德国和瑞典。芬兰取得的这些成就,相当一部分有赖于这几十年来芬兰建立了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同时又与共产主义的前苏联和现在的俄国独裁政权保持了良好的互信关系。
芬兰的战略地理位置使其在军事大国的博弈中十分重要。二战前的芬兰边界距离苏俄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只有30 英里。1850年间的克里米亚战争时,英法军队就已进军芬兰海湾阻击俄国军队。法国17世纪就在赫尔辛基港修建要塞,准备攻打圣彼得堡。
到189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指派的芬兰总督实行了高压统治,芬兰人开始反抗。1904年芬兰人刺杀了沙俄总督。一战结束后,1917年俄国爆发布尔什维克革命,芬兰宣布独立。但此后芬兰陷入内战,由德国训练和援助的白军与共产党的红军加上留在芬兰的俄军浴血苦战,终于歼灭了8千红军,围困了2万红军使其饿病交加而死,成为历史上按人口比例最为惨烈的内战之一。如此残酷的内战本会造成一个国家民族的仇恨与分裂,但芬兰人对沙皇俄国和共产主义苏联的恐惧使他们重新团结起来。芬兰人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却是专制独裁的共产制度。芬兰人对沙皇的帝国强权压迫仍然记忆尤新,更害怕苏联支持的共产党人会颠覆芬兰政府,使芬兰沦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特别是看到1930年代斯大林的恐怖专制和疯狂镇压,看到苏联把机场和铁路建到了人烟稀少的芬俄边境,这些都是苏俄准备入侵芬兰的迹象。
1930年后芬兰开始加强国防军队建设,在白军将领曼納海姆的领导下,很多芬兰人志愿在1939年夏天加固修筑了著名的曼納海姆防线。这条防线横跨卡累利阿地峽将最靠近芬兰的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现在改回原先的名称叫圣彼得堡)与芬兰东南部边界分隔开来。当时的德国在希特勒领导下重建军备,与苏联虎视眈眈。希特勒在其《我的奋斗》一书中写到,德国应该东扩,剑指苏联。1930年代以来,斯大林眼看着希特勒德国并吞奥地利,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并开始威胁波兰。而法国,英国和波兰却拒绝了斯大林联合防御波兰抗击德国的提议。
芬兰试图在这两个强权之间保持中立,希望苏联不会真地入侵芬兰。而苏联仍对这个小资近邻充满戒心,因为芬兰内战中芬兰人靠着德国人的援助打败了共产党红军。
1939年8月,希特勒和斯大林突然停止了互骂的宣传战,迅速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全世界目瞪口呆。芬兰人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瓜分世界的秘密协约,德国承认芬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果然条约签署后不久,德国闪电战入侵波兰,数周内苏联也入侵波兰东部。斯大林显然是要将苏联的边界尽量向西推进,以预防德国与日俱增的威胁。
1939年10月,苏联向四个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托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军。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托维亚三个小国都无力抵抗苏联,接受了苏联的要求,次年被苏联并吞。苏联乘机向芬兰提出两项要求,一是苏芬边界从列宁格勒向北移过卡累利阿地峽,使其它欧洲列强不至经芬兰攻击苏联。另一要求是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附近的南部海岸建立海军基地。
芬兰政府开始与苏俄长达两个月的谈判,企图得到苏俄的让步,但没有成效。芬兰将军曼納海姆曾任沙皇军队的中将,深知芬兰军队的弱点,曾力劝芬兰政府作更大的让步。但芬兰政府各党派生怕苏俄会像他们在捷克那样得寸进尺,最后全部占领芬兰。芬兰全国上下不论左右白红,全体一致拒绝再做让步。
芬兰是四个小国中唯一的一个国家,不顾苏联强大的军力,毅然拒绝了苏联的领土要求。史家认为一个原因是芬兰政府以为斯大林只是虚张声势恫吓芬兰,高价要价而已,不会真正入侵芬兰。而斯大林也误判了芬兰人的决心,不能想象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会以弱抗强奋起抗击强大的苏军。芬兰也曾寄希望于芬兰军队能够抵御苏军至少六个月,从而等到盟国的援助。
1939年11月30日,苏军借口芬兰军队的炮弹落到苏联境内(日后赫鲁晓夫承认那是苏军从苏联境内打的),悍然发动了入侵芬兰的冬季战争。苏军轰炸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及其它城市,在仅仅一天的轰炸中就造成了10%的芬兰平民在二战中的伤亡。
苏芬战争时苏军动用了四个军共五十万军队,包括几千辆坦克,现代战机,火炮,反坦克和防空武器。芬兰全国只有十二万军队,仅有步枪和机枪及有限的子弹,芬兰士兵要等到苏军靠近才能开枪射击。比起当时有十倍于芬兰的人口和更现代的武器装备的波兰,在短短的几周内就被德军击败,芬兰的胜算几乎等于零。芬兰人自己说,我们并不指望能在军事上战胜苏俄,我们只是尽量减慢苏俄的进攻,使我们能赢得时间获得军援,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使斯大林疲于高额的军事消耗。
苏军的计划是在苏芬边界全面进攻,一举攻破曼納海姆防线,将芬兰拦腰切断。为了对付苏军坦克对曼納海姆防线的强攻,芬兰人发明了著名的“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弹,以弥补反坦克武器的不足。芬兰士兵藏在地洞工事里等苏军坦克靠近,跑出来用木棍塞住坦克履带使其不能开动。勇敢的芬兰士兵跳上坦克用步枪射杀坦克里的苏军士兵,不畏牺牲的芬兰反坦克部队的伤亡率达到70%。
芬兰军人化整为零,以擅长滑雪的小股部队,身穿白色的雪地迷彩服,在没有道路的树林中穿插运动,把苏军分割成小段各个击破。芬兰军人多是猎人,他们善于应对寒冷的冰雪环境,在林中滑雪穿行,发现敌军后,他们能带枪爬上树,在近距离射杀苏军军官,使苏军士兵陷入恐慌混乱。
芬兰军队就这样摧毁了两支苏军的摩托化和坦克部队,抵御了苏军闪电战的强大攻势。
芬兰人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主要是芬兰人民的民族性格和认同的决心。芬兰士兵知道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家庭生存和国家的独立而战,为此他们可以献出生命。当苏军越过冰封的芬兰海湾时,坚守在海湾小岛上的小股芬兰士兵深知他们不会有援军救援,他们选择了留在岛上,杀伤了尽可能多的苏军后全都壮烈牺牲。
芬兰士兵惯于生存和滑雪穿行在芬兰冬季的密林中,他们的装备也适合冬天芬兰的气候和地形,更重要的是芬兰军队就像当今以色列军人那样,善于化整为零,各自为战,以少胜多,而不是像苏军那样只盲目地服从上级命令。
芬兰军队虽然抵挡了苏军的闪电战进攻,但只是为寻求外援赢得时间而已。随着春天的到来,冰雪消融,苏军的重型武器装备终于派上了用场,苏军越过了芬兰湾挺进卡累利阿地峽。而芬兰祈盼的援军却迟迟不见到来。瑞典等国曾有一万两千名志愿者来到芬兰,但大多未受过军事训练,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能参战。意大利等国送来一战时用的老旧火炮,根本没法用上。真正能够派兵或者提供军事援助的瑞典,德,英,法和美国,都因不想卷入与苏联的战争而拒绝派军。希特勒德国借口不愿违背刚刚签定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袖手旁观,美国还在恪守孤立政策保持中立隔岸观火。而英法虽曾许诺派兵到芬兰,但此时已陷入将与德国开战而自顾不暇。英法派出一万人的军队,只驻扎在挪威的港口,以控制那里的铁矿运输线。
1940年一月,在冬季战事中损失惨重的苏军调整了策略,斯大林解散了芬兰共产党的傀儡政府,事实上承认了在交战的芬兰政府,从而为和谈开了门。苏军不再企图将芬兰拦腰截断,而是集中军力攻占卡累利阿地峽。那里的开阔地势更有利于苏军的重型武器发挥。此时芬兰军队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已连续苦战了两个多月,而苏军的后备军力却源源不断。二月初,苏军终于攻破了曼納海姆防线,迫使芬兰军队撤退到下一条较为薄弱的防线。芬兰的曼納海姆将军不听其幕僚要撤到更有利防线的建议,宁可付出更大伤亡而坚持不再撤退。他深知要想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芬兰必须保有尽可能多的领土。
1940年二月,筋疲力尽的芬兰终于准备坐下来与苏联谈判了,英法却要芬兰继续战下去。法国总理急电芬兰,说他在三月底要派五万军队去芬兰,还有一百架轰炸机准备起飞援助。他的一张空头支票使芬兰军队又坚持抗战了一个星期,又有几千芬兰士兵付出了生命。苏军挺进到了当时芬兰第二大城市维普利(Viipuri, 现称维堡,属俄罗斯,该市是长达1222公里的北溪天然气管道俄罗斯端口的所在地。该管道建于2011年,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所主导的一个财团来运作,每年将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经过波罗的海运送至德国城市格赖夫斯瓦尔德。)
苏联在谈判中向芬兰提出了比1939年10月更为苛刻的条件,要求芬兰割让全部卡累利阿省及芬苏边界以北的其它地区,苏联得以使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附近的寒口(Hanko)港作为海军基地。芬兰忍痛签下了条约,占芬兰人口10%的全体卡累利阿芬兰人宁肯流离失所,也不愿留在苏联占领的地区。他们举家搬迁到芬兰剩下的地域,而那些地方的芬兰人让这些离弃家园的患难同胞挤进了自己的住房,竟没有一家芬兰人进了难民营。
史家后来要问,为什么斯大林没有继续攻下整个芬兰?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芬兰人的顽强抵抗明确地告诉苏联,继续进攻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和损失,而此时的苏军正在面临更大的威胁,那就是德军的进犯。苏军在冬季战争中的拙劣表现,也使他们不敢再在芬兰战场拖延下去。芬苏冬季战争中,大约每一个芬兰士兵牺牲就有8个苏军士兵阵亡。苏联还要顾虑此时的英法也在盯着苏联在高加索的油田。
1940年三月芬兰与苏联签停战协定后,苏联并吞了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托维亚三个波罗的海小国。1940年四月德国占领了挪威和丹麦,六月打败了法国。芬兰除德国以外,失去了任何外援。1941年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德军将领曾与芬兰将领密商联合行动对抗苏联。芬兰虽不同情纳粹希特勒,但与苏联进行的残酷而无任何外援的冬季战争使芬兰人认识到,芬兰不能在德苏之间保持中立,芬兰只能两害取其轻了。不仅是芬兰,德,英,美都从苏军在芬兰冬季战争的拙劣表现,得出德苏战争德国会取胜预测。芬兰自然想借力收复失去的卡累利阿领土。1941年6月21日,德军悍然进攻苏联,芬兰仍保持中立。但苏军战机竟在6月25日轰炸了芬兰城市,芬兰政府随即又一次对苏宣战。
第二次对苏战争在芬兰历史上称为后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 )。这次芬兰动员了整个国民六分之一的人口参军或为军队作工,这是在二战中按人口比例投入人数最多的国家。除了参军的男人和一些在前线的女兵,芬兰人不论男女老少,前线后方,都在兵工厂,农场和林场等为战争工作。
此时的苏军正忙于抵御德军的进攻,芬兰军队很快就收复了芬属卡累利阿并越过了原先的芬苏边界,进入了苏联领土。但芬兰人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战争目的是有限的。芬兰人不认为他们是“协约国”(allies)之一而只是纳粹德国的共同交战国(co-belligerents)。但在不了解芬兰当时处境的外人看来,芬兰是和德意日站在一起的轴心国之一。事实上芬兰在二战中做了不同寻常的事,它坚决拒绝了德国要芬兰交出所有芬兰犹太人的要求,仅仅交出了小部分非芬兰犹太人给盖世太保;它拒绝配合德军南北夹击列宁格勒,在很大程度上使苏军能够在德军的长期包围下守住了列宁格勒。这也是后来斯大林能够放芬兰一码,决定不再进攻卡累利阿以外的芬兰领土的原因之一。英军虽在苏联的催促下对芬兰宣战,但只是象征性地轰炸了芬兰城市土库,而飞行员还将炸弹投进了海边。
1941年12月,芬兰在苏联停止推进,苏军忙于与德军交战,这三年中芬兰基本停止了后续战争。直到苏军终于把德军赶出了苏联,才又进攻芬兰。1944年6月,苏军再次突破了曼納海姆防线,但就像上次那样,芬兰军队又守住了阵脚,斯大林的主要目标是抢占柏林,双方又坐下谈判。这次苏联不仅要回了当年的卡累利阿和海军基地,还要求芬兰割让北冰洋镍矿出口的港口,并把驻扎在芬兰北部的德军赶走。芬兰军队花了好几个月终于迫使德军撤出,但撤退的德军却把芬兰的那个省毁坏成一片胶土废墟。
芬兰成为二战中欧洲大陆唯一一个奋起战斗保卫了国土没被敌军占领的国家,但芬兰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苏联和德国的战争中,芬兰一共有十万人阵亡,若按今天的人口比例来算,相当于9百万美国人在战争中阵亡。此外这两次战争给芬兰留下9万4千人伤残,3万寡妇,5万5千孤儿,61万5千人失去家园。8万名芬兰儿童离开父母亲人,被疏散到瑞典等国,给几代人造成了深重的精神创伤。
苏联在对芬兰的战争中估计有50万士兵阵亡,25万伤残,其中有5千苏军战俘在停战协议后被芬兰释放回到苏联,却被苏军因其投降而就地枪毙。根据盟军停战协议条款,芬兰必须按战犯罪行审判芬兰政府的战时领导。如果芬兰不审判,这些战时领导将会被押送到苏联审判,那样的话,这些人会被判处重刑甚至死刑。为此芬兰专门修改了法律,判处了战时芬兰总统,总理,外长,驻柏林大使等人监禁在芬兰条件优越的特殊监狱里。这些人刑满出狱后,大多又被选举为公职官员。
和平条约要求芬兰在六年内赔偿苏联3亿美元,虽然苏联次年将赔款减到2亿2千6百万美元并延期到八年,对没有多少工业基础的芬兰来说也是巨大的经济负担。但正像中文的危机一词既包含危险也具有机会。战争赔款迫使芬兰人决心发展造船等重工业和出口工业,战后的工业化使芬兰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举从落后的农业国成为现代工业国家(现在已成为高科技国家了)。
除了战争赔款外,芬兰还须用其20%贸易额购买苏联产品,主要是石油,机车,核电站和汽车。进口苏联的石油对芬兰来说是有好处的,这使芬兰避免了像其它西方国家那样依赖中东的石油。但是根据贸易协定芬兰还必须购买苏制的劣质汽车,而他们本可以从西方买到价低而质量好的汽车。很多芬兰人开的苏联产的莫斯科人小轿车经常熄火开不动,芬兰人就用黑色幽默调侃他们对苏制汽车的烦恼。芬兰人说新型的莫斯科人轿车将不但装有天窗(sun roof),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打开兜风;还会有“地窗”(sun floor) ,当你的莫斯科人抛锚熄火时,你可以把脚从地窗伸出去,用脚驱动前行!
芬兰人把1945到1948年这段时期称为“危险年代”。最大的危险来自苏联支持的芬兰共产党颠覆政府,这对一个民主制度的国家来说是很难的。芬兰共产党已经通过1945年的芬兰选举赢得了四分之一的国会席位,正在试图夺取警察部队。此时苏联已经占领东德,正在操控共产党在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夺取政权,在捷克斯洛伐克已经政变成功,在希腊支持反政府的游击战。芬兰会是下一个倒霉蛋吗?
芬兰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摧残,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农场荒废,制造业解体,三分之二的船只被破坏,卡车缺乏零件失修,由于缺乏汽油只能用木柴作燃料。成千上万的芬兰人流离失所,伤残孤寡的芬兰儿童妇女和男人需要安置照顾。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危险时代,芬兰人制定了一条避免被苏联吞灭的战后政策,这个政策是两届芬兰战后总统策划的,就用两届芬兰战后总统的名字命名,叫做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芬兰政府严格执行了这条政策路线长达战后的35年,他们从1930年那条忽视俄罗斯的灾难政策中吸取了教训,清醒地认识到芬兰的弱小,而且不能指望从西方盟国获得援助。芬兰必须记住要从苏联的角度来看问题,必须经常保持与苏联各级官员沟通对话,还要对苏联信守承诺和履行条约,为此不惜牺牲一些经济独立和言论自由等国家权利。
这两位芬兰领导人都对苏联有深刻地了解,巴锡基维曾多次代表芬兰与苏联谈判并曾任芬兰驻莫斯科大使。他断定斯大林对芬兰的动机并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由战略和地缘政治驱使的。苏联要在军事上防卫它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或圣彼得堡)不被外敌从芬兰湾攻击。如果苏联在那里感到不安全,芬兰就永无宁日。而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现冲突,苏联都会对芬兰提出要胁。芬兰要在世界和平上做出积极的贡献,就要和苏联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从巴锡基维到吉科宁,芬兰成功地与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保持了互信的关系。当斯大林被问为什么不在芬兰操控让共产党掌权时,斯大林说,我有巴锡基维在那里,为什么还要芬兰共产党?
芬兰小心翼翼地在这条路线上走钢丝,既发展同西方的关系,又保持了苏联的信益。为了取得苏联的信任,芬兰在战后按时履行了停战协定的所有条款并与苏联签订了和平条约。它驱逐了驻在芬兰的德军,对芬兰自己的战时领导作了审判,让芬兰共产党合法进入政府同时又防止了共产党颠覆政府。芬兰个人甚至捐出自己的珠宝首饰金戒指让政府按时还清对苏联的战争赔款。
为了消除苏联对芬兰融入西方经济体的疑虑,芬兰谨慎地谢绝了他们急需的由美国提供的马歇尔计划援助。芬兰在和西欧达成经贸协议或加入欧洲自由贸易组织的同时,与东欧共产国家达成贸易协议,并答应给苏联最惠国待遇和同等的让步。这样,苏联容忍了芬兰增加与西方的贸易,使芬兰成为苏联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位是西德),苏联进口的西方货物,主要是从芬兰运进的。芬兰自己向苏联出口船舶,破冰船,消费品,建造医院,旅馆和工业城的全套物资设备等等。对苏联来说,芬兰是引进西方技术的窗口,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共产卫星国。
为了取得苏联的信任,芬兰灵活地修改了民主选举程序,延长了巴锡基维和吉科宁这两位总统的任期。巴锡基维任芬兰总统10年,直到他86岁去世之前,他的继任吉科宁在总统位上干了25年,直到他81岁因病退休。1973年吉科宁总统访问勃列日涅夫,向勃氏作出个人担保,芬兰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关系绝不会影响芬苏关系,从而打消了勃列日涅夫的疑虑。为了保证履行这项保证,芬兰国会紧急修法,推迟定于1974年的总统选举,延长了吉科宁的总统任期4年。
芬兰政府和媒体一直实行自我审查以避免批评苏联,当其它国家谴责苏联入侵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时,芬兰政府和媒体保持了沉默。为了不冒犯苏联的敏感神经,一家芬兰出版公司取消了出版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古拉格群島》的计划。1971年一家芬兰报社陈述了1939年苏联占领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事实,苏联报纸宣称这是资产阶级企图破坏苏芬睦邻关系,苏联外长警告芬兰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芬兰政府则通告芬兰媒体要更负责任地实行自我审查以避免出现此类言论。
芬兰人深知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处境,芬兰六百万人所面对的现实,使芬兰既不能享有九千万德国人或者远隔大西洋的三亿三千万美国人那样的优越条件,也不能靠欧洲北美以外的低工资低生活水平来发展经济。芬兰总会是缺乏工人,而这些工人都要求相当高的工资收入。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芬兰只能发展高效益的工业。
为了使芬兰全体国民提高生产效益,芬兰的教育目标是让每个芬兰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是像美国的教育体系那样只是让一些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让很多其他人接受很差的教育。芬兰有着平等的高质量的公立学校和少数私立学校。让富有的美国人吃惊的是,这些少数的私立学校也像公立学校一样接受政府同等资助,因而不容许加收学杂费或募集资金。不像美国的学校教师社会地位较低,主要聘用成绩不太好的大学毕业生,芬兰的学校教师要从最好的毕业生中经过严格竞争选拔聘用。学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薪金很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的甚至比大学教授还高。学校教师还有很大的自主权,能够自己决定教课的方法和内容。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在全世界的语文,数学和解决问题能力竞赛中,芬兰的学生总是名列前茅。芬兰的女性像芬兰男人那样杰出,芬兰是全球第二个给妇女投票权的国家(第一个是新西兰),前些年就选出了女总理。同样让美国人吃惊的另一件事是,芬兰的警察必须具有大学本科的学历,芬兰警察几乎不用枪。有统计表明,芬兰警察执勤时一年一共只开过6枪,其中5枪还是鸣枪示警。芬兰人对芬兰警察的信任率达96%!
工程师占芬兰人口比率在全世界最高,使芬兰在全世界高技术领域中领跑在前。芬兰的出口额占全国GDP的近一半,其出口产品主要是高科技产品,重型机械和制造业产品,取代了从前的木材和林业产品。芬兰开发的高科技产品还包括木材发电,肥料,代替羊毛和铜的纺织纤维等等。芬兰将相当于3.5%GDP的私营和政府投资用于科研开发,几乎是其它欧共体国家的两倍。芬兰对教育的投入也是GDP的3.5%。芬兰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使其在半个世纪中从一个贫穷的小国列身进入了世界富国之一,其人均所得与老牌富国法国,德国和英国相差无几。
欧美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芬兰会在诸多方面迁就甚至屈从于苏俄。有美国人曾问芬兰朋友,为什么芬兰那么惧怕苏联的侵略,他想让他的芬兰朋友放心,如果苏联进犯芬兰,美国一定会援助芬兰。芬兰人说,我们还记得历史上的沉痛教训,1939年苏联真的入侵我们时,美国,瑞典,德国,法国都没有帮助我们。要生存,要独立,我们只有靠自己。芬兰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苏联觉得安全了并且信得过芬兰,芬兰才能安全。
西方人还创造了一个叫“芬兰化”(Finlandization)的贬义词,来标签化芬兰“懦弱可欺”的政策。美国人不能想象因为惧怕一个凶狠无耻的极权大国,弱小邻国就要屈膝妥协甚至牺牲自己的主权。在欧美局外人看来,为了不冒犯苏联的敏感神经,一个国家竟会推迟总统选举,总统候选人会退出竞选,出版社竟取消出书,媒体要自我审查,这简直是对一个民主国家的主权侵犯。
芬兰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西欧美国没有处在芬兰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是站在外面说话不体量芬兰的实际情况,芬兰人也害怕自己的国家沦为共产主义苏联附庸。芬兰人的回答是,“芬兰化”政策并不适用于其它国家。二战后70多年芬兰的对苏外交政策,并没有使芬兰变成苏俄的卫星国,芬兰成功地与西方增强了纽带联系,同时也与苏俄保持了良好关系。芬兰也深深懂得,生活不会一成不变的,适龄芬兰男人还要义务服兵役,女性则是志愿的。长达一年的严格军训要确保芬兰士兵能够真正参加战斗。以后每隔几年还要被征召为预备役直到35岁。预备役军人占芬兰人口的15%,相当于在美国维持五千万人的预备军人。这次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战争,终于使芬兰放弃中立申请加入了北约。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芬兰能成功克服危机的几个要点。一是芬兰人民和政府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并决心承担自己的责任,明确只有自己救自己才是走出危机; 二是强烈的民族认同和核心价值的共识,使芬兰人基本团结一致地选择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又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给苏俄支持的共产党篡夺政权的机会,又不惜牺牲齐心合力地抵御了苏俄的入侵;三是芬兰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战前国家政策的失误,从战争的创伤中吸取教训,采取了不与苏俄为敌的灵活变通的策略。
对比今天的乌克兰,虽然都是苏俄的近邻国家,但又有一些不同。首先是民族认同上,乌克兰曾是俄罗斯的属地和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很多乌克兰人讲俄语,与俄罗斯人是亲戚或有血缘关系。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乌克兰人对俄乌战争很是痛心疾首,又不愿意选择站边。但普丁发动的俄乌战争强烈地激起了乌克兰及波兰等东欧多国人民对苏俄的恐惧与愤恨,乌克兰人更是义愤填膺,决心为自己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奋战到底。与当年芬兰的情况不同,普丁的侵乌战争引起了美国为主的北约多数国家对乌克兰抵抗俄军入侵收回国土的大力支援。
今天的芬兰人民终于挺直腰杆,要与苏俄的能源和金钱告别,不再恐惧苏俄的霸凌侵略了。前几天芬兰女总理桑娜-玛玲(Sanna Marin)被记者提问俄罗斯的普丁怎么才能走出困境时,玛玲总理毫不含糊地说,“俄国军队只有撤出乌克兰,普丁才能走出困境”。普丁还在动员投入更多军队,继续一意孤行,甚至以核讹诈威胁北约西方。而乌克兰在泽连斯基的领导下,拒绝和谈割让俄军占领的土地,决心抗战到底。此时是考验俄罗斯的普丁和乌克兰的泽连斯基以及全世界大国领导人如何应对处理危机的关键时候了,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本文根据Jared Diamond 所著 《动荡年代——国家危机的拐点》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 2019 一书节选编译改写。
作者:蓝继业
==================
推荐一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