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如果我们能够借假修真,那么即便是世人认为假的东西,我们也能够把它变成真的,也能够梦想成真,心想事成,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把天真的东西,当成一种假的东西来看,我们就会抱着那些虚幻的东西、具有欺骗性的事物而紧紧不放。“知天之所为,人之所为,至也”。回到了那个天性纯真的状态,你就知道什么是天为,什么是人为的,就像婴儿,他具有那种先天的先知先觉的能力,这是上天赋予他的能力,他也能够感知到周边环境人和事的变化,但是庄子接下来说“虽然,有患!其有所待也而后当。”即便婴儿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仍然有隐患,因为他还是“有所待”。
他要凭借父母,凭借身边的人来保护他,还是有所待的,而他有所待的这个主体又是不确定的,不一定能够接受到他的信息,即便接受到他的信息,也会认为是一种错觉,是认为自己想得多了,因此不能够完全消除隐患。“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人就是无所待,他可以主宰、掌控自己的身体。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觉,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的,其实绝不多数人是掌控不了自己的身体的,我们得思维,我们的身体都是被外物牵制的,跟着外物在跑的。是被他人它事所控制的。
作为父母,作为保护婴儿的人,他首先要回归到那种精诚、自性的状态,才能够产生那种心电感应,才能够接收到婴儿传递给自己的信息。如果你做不到精诚,脑子里总是胡思乱想,那么你就会失去那种直觉判断的能力,比如说做了母亲以后,在哺乳婴儿的时候,你一边在唠嗑,一边在思绪纷飞,婴儿会感受到你这个气场是散乱的,他吮食的奶汁也感受到不是那么甘甜,他会哭闹,甚至会咬自己的母亲,这是婴儿的一种天性的诉求,要你回归当下。回归于自身。
我们将这个自性、精诚之信,好像很缥缈,其实你只要做到专注于一件事,就能够把神收回来,把神收回来,就能够回归于我们的自性,就能回归于那颗精诚之心。作为母亲如果听不懂婴儿的这种诉求,反而会认为婴儿不听话,不乖巧,这样哺育下的孩子长大了以后,他的注意力也是分散的、好动的,甚至会自闭的,所以母亲哺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安静下来,专注于体验这种生命的成长,专注于体验那种母爱的博大和伟大。如是,善莫大焉!!
不仅是母亲作为父亲也都有这种感觉,父亲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难免有工作上的纷扰,难免会产生那种疲惫感,劳累感,但是回到家一看到襁褓中的婴儿,烦恼顿消,倦意顿消。无论多么哭、多么累,那时候都觉得是值得的。依性而修,非性不空,只要我们能够收回神,做事情惟精惟一,就可以回归那个自性,回归自性既是“以德为循”,循着这个自性,就能够和天性产生无缝隙德链接,且有真人,后有真知,所谓的真人就是无所待,他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换言之,也就是刻意掌控我们头脑德这个信息场,婴儿做不到,但是我们成人是刻意做得到的。
孔子晚年,复灵以性,受才乎大本,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孔子到晚年是一个得道之人,他已经回归了那种天性纯真灵觉的状态,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成真,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科玉律。
庄子总结:“形莫若缘,情莫若率”。“情莫若率”就是回归到天真纯真的状态。“形莫若缘”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只要你循着这个阴阳变化之理,就可以“缘督以为经”,就可有游刃有余。依性而修,回归天性,这个世界永远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逍遥自在。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2022年11月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