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啊,日本(十六)日本茶道
一说起所谓的中国茶道,就忍不住想起来无数的场景,就忍不住一声叹息。
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的酱油风波:都是科技与狠活儿。
只能希望茶叶越来越好。
或许,这就是民族性吧。
而日本的酱油,基本上没有科技与狠活儿的存在空间,原料表上就是简简单单的大豆和水,方法就是酿造。
——前天去超市,终于看到了一款国产酱油,大字标明:酿造期半年以上。
——不知道算不算是黑色幽默。
不同的地方,自然淘汰的结果就不同。
可惜的是,似乎有的地方总是发生逆淘汰,而睁眼说瞎话成为堂而皇之。
更可惜的是,似乎看不出一点儿改变的迹象,愈演愈烈。
一声叹息。
或许,陆羽应该称之为“茶祖”。
毕竟,在他之前,茶还不能称之为“茶”,一般名之为“荼”——琼瑶有一本小说,就叫“开到荼蘼”,小时候觉得这个名字好美啊。。。——似乎记得在江南某茶园还是博物馆,石板路上刻了二十一种茶字的不同写法,比回字多多了。
陆羽之后,茶的名字才渐渐固定下来。
以及茶器,水,泡法,等等,他之前,中国茶还是加上各种盐胡椒等等佐料当菜吃的——所以,有些人把“吃茶去”当做禅茶一味的起源是非常可疑的,人家的原意恐怕与“吃饭去、喝水去、大便去”没什么不同,并没有把茶单独拿出来说事儿,估计当时正好在吃茶,徒弟就问了这个问题,然后师父应几作答,才有此事。
与后世的喝茶完全两码事儿,与日本茶道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更是天差地别。
日本茶道,从理论到实践,要做就做全套。
实践上,从院落开始,就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有院落,有园林,有茶室,茶室有专门的入口,室内有挂画轴的地方,有插花的地方,有焚香的地方,然后是烧水喝茶的地方,每一道程序都有自己的器具,有自己的一套玩儿法,动作的开始过程结束,都有严格的标准。
传说千利休之前,有六十多道程序,千利休觉得太繁琐,精简到了不到三十道。
——咱们中国有吗?有过吗?
都没有。
偶尔有人做过一些尝试,也是马马虎虎就算了,距离日本的标准程序传承有序垂几百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当然,日本的这些程序都是从中国学习以后发展起来的。
当年日本的禅僧,应该是在中国禅寺里与喝茶的僧人们,学会了制茶泡茶喝茶的程序,连茶种自然都是从中国带去的,然后经过他们的精加工,才有了后来的样子。
但是,咱们没有好好发展不是,也没有人家下那么大功夫不是?!
当然会有人说我们中国喜欢道家,喜欢任运自在随遇而安,不喜欢那么死板僵化,茶泡的好喝就好了——道在屎溺,怎么就不能在茶里了?
当然没问题。
那就只能是个别人的境界,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了。
至于个别人到没到,那只有天知道了。
当然还会有人说,日本做那么严谨,不过是他们的天性和文化使然,未必有真正的成就。
这话当然也没有错。
但是,这么一大套标准动作,只是记住,就不容易,就是对定力的训练,严丝合缝做下来,短的几十分钟,长的几个小时,对定力的要求更是不得了,几十年一贯下来,对定力的训练,对心性的磨炼,结果如何?
这不是修行,什么是修行?
这不是道,什么是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道在其中矣。
戒、定,慧,皆在其中,体、相、用,皆在其里。
——当然,至于能不能生慧,看个人造化了。
运水搬柴,皆是修行。
随缘应化,任运自在。
皆在日本茶道中。
当然,还有人会说,这东西咱们一样可以啊,我们也制定一套不就得了。
当然,当然。
问题是人家早在几百年前就制定出来了,还坚持了几百年没变。
咱们现在开始当然没问题。
但是,但是,就算你制定出来了,让大家都接受,并且传承下去,而且一代代传承有序,还不知道哪辈子的事儿。
以国人的秉性,一个字:难。
二个字:难上加难。
茶人同志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