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也是一堆破烂
2005年6月27日
何必
尚福林还是三句话难离本行,一上来就开始介绍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略。)
最近,有关股权分置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为宏大而且热闹的话题,在这方面,无论在操作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有着太多的说三道四。
针对尚福林在这次论坛上的态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流通实现之后,股市最大的不确定性解除了,公司股票将按照成熟资本市场的评估体系决定价值,价值投资的理念会在中国股市上真正体现出来。但是也有分析人士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假如股改之前整个市场的价值中枢是1300点,那么股改全部铺开之后,投资者对股价价值中枢的预期将会降到1000点甚至以下。”
当然,这种状况注定是监管方不愿意看到的。遭遇到股市开张以来的最大跌幅、沪市已经触摸千点以下的当口,还是出现了神秘的救市资金,使得大盘整体上扬,避免了全面崩盘的危险。但即使如此,还是避免不了股市开盘以来白白使中小股民近1万亿资金蒸发的结局。如此一个血盆大口吞噬着太多国民的血汗财富,也应该是很经典的了。
从今年开始,证券监管部门下决心要对这个万人恨的股市进行彻底清理,解决中国股市与生俱来的国有股减持以及股市全流通问题。可无论是从起点,还是程序上,甚或是结局里,却依然无法摆脱政府色彩及其对市场的扭曲。第一批四家股权分置试点的出笼,就被各方看作是证监会闭门造车想入非非的结果,而接下来的第二批试点更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6月27日《东方早报》数据,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共有58家上市公司递交了方案,最终通过了42家。但证监会至今没有公布其评选标准,这引起了市场的不满。有落选上市公司人士称,按说方案技术性很强,证监会不应该对方案进行干预,即使证监会内部有一个评价标准,但现在还没有公开,事实上,对方案的遴选不可能有硬性标准,“不是说1000家公司可能有1000个方案吗?”更关键的是,证监会没有给出不能通过的解释,也没有告诉公司应该怎么修改。有证监会官员解释称,证监会要方案简单,要求方案普通散户也要能看懂。对此上述人士进行了反驳,“宝钢的方案比我们的还复杂,有几个散户能看得懂它的什么蝶式权证方案?”而且在42家试点企业里,很多公司的方案连细节性东西都没有,只有初步的股改意向。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证监会总是强调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但它自己在审核环节上总是不清晰,缺乏最起码的公开性,也就谈不上公平、公正了。
从技术层面看,股权分置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优质公司不愿意对价,劣质公司希望兜售劣质资金却又很难找到买主。该数据提及,由于大股东中远集团持股只有16.23%,因此中集集团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时,很难向流通股东送股支付对价,而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的上市公司,可能都会同样的问题。中集集团83.77%的股份均在A、B股市场上流通,按照10送3的方案,如果是向全部A、B股股东送股,那么大股东中远集团持有的股份还不够送。假设只对A股股东支付对价,之后大股东的财富仅会比净资产增加9.5%,从中集集团的盈利水平和成长性考虑,大股东很难接受这个结果。目前大股东为国有股和法人股,且持股比例低于20%的上市公司共有36家,包括深发展、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业内人士指出,对这些公司的大股东来说,减持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减持就有可能遭到恶意收购,因此做股权分置改革只能是加大成本,没有现实的好处。这一问题还需要管理层出台对策。
于是,人们对于一窝蜂以及一刀切的股权分置做法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和批评。这种按照行政方式对市场进行强权干预的思路与模式,究竟能够起到什么效果早就被弄得很热闹,特别是吴敬链提出,这样的股市还不如关掉的说辞,更是给这潭混水下了无可救药的结论。
人们更是通过证监会如此行为指摘其改革的最终有效性乃至正确性。该数据认为,中国政府在进行全流通改革的同时,还考虑救市及向濒于破产的券商提供紧急贷款。对此英国金融时报有评论员文章认为,这表明中国证监部门根本没有真正接受教训,现在要的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跳进河里,迅速游向对岸。在经过两次放弃后,中国证监部门又开始了新一次全流通尝试,但力度似乎仍不够。监管部门应当考虑的是:首先,将多数品质低劣的上市公司摘牌,其他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则应尽快出售,虽然可能会暂时造成市场混乱,但却是使市场确立坚实的长期发展基础的惟一出路;必须尽可能完善公司的治理标准,让投资者有信心购买股票;政府如果想要一个高效率的股市,就应该任由境况不佳的券商倒闭,让经验丰富的机构取而代之。要实现以上目标,监管部门必须摆脱两种观念:一是有本事做到面面俱到,即私人所有权和国家控制,大量抛售股份和市场稳定,业绩平平的上市公司和高涨行情;二是渐进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在产品市场得到过成功,但金融市场不同,政策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动荡,有时过河的惟一办法就是跳进河里,迅速游向对岸,现在就是这样做的时候了。
可目前看来,说归说。中国股市要走向健康,也许还真是得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