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北京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脆弱的北京

                                               2005年9月17日

何必

这两天路上比往常都堵。……(略。)

这就是近两天北京城市交通像发疯般的,整个城市没有什么地方不拥堵的,诺大城市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停车场,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到处都是堵在路上的机动车;只要是出行,不管是乘坐公交车、出租车,还是开着自己的私家车,都在路马路上堵得个严严实实,动弹不得,堵得人心惶惶,堵得义愤填膺,堵得摩拳擦掌,堵得痛不欲生。据说,王歧山市长等北京市高级领导悉数被堵在路上,把北京市交管局臭骂不止,弄得孟宪龙不得不每天亲自当班,做好为领导保驾护航的工作。可这也拦不住北京市依然暴堵。

北京市交管局也纳闷,全中国都在过中秋节,怎么别的城市都好端端的,只是北京还没怎么着就堵成了这个德行?把这两天的交通拥堵归因于中秋节,是否有些勉为其难甚至强词夺理的意味?交通拥堵与中秋节何干?好不容易人们对于传统节日重视起来,就出现了如此拥堵,那么是不是还只能过类似情人节、万圣节、母亲节等洋人的节日才不会捣乱?这样,那些呼吁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为法定节假日的点子还不分明就是给当局找麻烦给社会制造混乱?

为什么光是北京堵呢?难道只有北京才走亲访友?或者,像交管局分析原因时私下对记者说起的,外地很多人都到北京来拉关系走后门,可进京路并没有拥堵,说明这些浩浩贿赂大军已经轰然进城四处游动了。这大概也是作为政治(权力)中心的首都北京的独一无二之处。

《北京青年报》载文称,北京的交通便利程度是全国大中城市中是比较差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研究课题组组长连玉明教授说,交通拥堵正是影响城市人群生活质量最大的瓶颈,也将成为北京成为宜居城市最大的阻力,其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摒弃摊大饼式的城市结构。据介绍,经过调查,北京交通堵塞的根源是人、车、路这三个方面各自为政,没有围绕着城市管理而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属于城市管理综合症,长期下去北京交通将越来越堵,而且矛盾得不到解决。他认为,解决交通拥堵的关键不在于疏堵,而在于制定长远的规划,其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摒弃摊大饼式的城市结构。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如何不再制造新的瓶颈?对此,他说改变城市结构,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家谈北京堵车:不是车太多 也不是道路不够。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新鲜。交通作为影响一个城市的重要因素,早就被当作是城市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北京交通拥堵把北京竞争东亚首位城市的可能性基本上已经闹得荡然无存。交通拥堵影响生活质量,那么北京人所享受的城市生活质量早就没什么可称道的。事实上,笔者在央视做采访经济学家系列节目时,就有时任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历史名城保护研究所现任所长、据说现在已升任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的赵燕菁在节目中谈及,2008年奥运会之前是北京改变城市功能的最后机会,否则就会像东京和汉城那样失去城市发展的时机;北京城市中心区功能的迁移势在必行,现行城市格局只能把北京往绝路上引。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但却是一语中地;笔者也早就将此汇集成书出版问世,并围绕此类现象写过譬如“堵出一个新北京”之类的稿子到报纸上骗取稿费,通过纸媒体及网络传播如此理念。

我们这种加宽道路的思路是从哪儿来的?是50年代模仿前苏联模式而来的,但是,相对于前苏联的地广人稀,中国特色是地少人多,与中国人地关系状况差不多的欧美日等国,城市道路并不宽敞,但却密如蜘网,而很少能看到中国到处可见的前苏联式大院落,期间必定开出几条道路以承载城市交通。

众所周知,欧美绝大多数城市里的道路都是双向单车道而显得非常狭窄,红绿灯星罗棋布好像总是得停车等候,但由于其道路选择多而使堵车可能性大为减少。

我们这种四五六七八九环路的思路是从哪儿来的?是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皇权为地域与精神中心的集体意识和习俗中来的。对照西方国家那些类似巴黎、罗马等历史名城、以及近期我国上海、青岛的城市建设,其共同特点就是在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将城市中心区迁移出去,就像上海浦东那样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区域并将老城的行政和商业功能转移到新建之处,减轻城市发展对于不看重负老城的日益增加的压力。

而北京呢?还是坚持以原有城市中心为核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路,以天安门为北京中心,二三四五六环地建,这样使得市中心的土地价格几近天价;又由于天安门及其附近的广场、公安部、中南海、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全国妇联、经贸委、邮政总局等机关占据城市最佳地段但不可能用于商业用途而只能是理论上可以估价形成所谓“影子地价”,这种地价也要分摊给周边的区域,造成北京独特的锅底型地价分布状况——市中心只是影子地价,到了东至建国门西抵复兴门以外地价陡然激增。

同时很重要的是,北京老城区是历史名城的主要载体,老而破旧的房屋影响了北京的市容而被强行拆迁翻建,但如此却使历史信息大量丢失重复着东京、汉城那般城市快速发展同时却在损毁历史文化的怪圈。要知道,历史遗迹的毁灭是不可逆的,一旦拆调了就不可能复原,超一流的赝品也比不上三流的原装。

而且,作为城市重要产业的旅游方面来说,吸引游人的绝不是千篇一律食洋不化的高楼大厦,而恰恰是古色古香的老城风景。而这种城市单一中心区的结构,造成了所有城市生活都要围绕着中心辐射区域展开,经济、文化、日常生活莫不如此。新设立的企业出于运营便利而尽量靠近市中心区。如此,市区如何能不堵车?

但说归说,理念归理念,当权者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城市地价上升及其对当地GDP的贡献有目共睹,谁肯让这城市价格由于城市功能变迁、土地价格趋于下降造成的经济增长速度滑落的情形出现?经济学家茅于轼算了一笔账:北京一年堵车大概造成60亿元损失。可笔者非常想知道的是,北京所有人耗费在路上拥堵的时间究竟占到了其生命中的多少时光?或者说,北京道路拥堵每时每刻都在谋杀着多少鲜活的生命?(原本想与大型门户网站联手调查,但到现在未遂。)

现在不少人对北京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忧心忡忡,认为车辆高速增长必然会使交通拥堵状况加剧。1996年,北京有机动车100多万辆,如今已增至202万辆,有人预测,到2008年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将达到350万辆。于是,现实情况是,市区面积仅有北京1/6、汽车保有量却高于北京两倍的巴黎交通顺畅;分别拥有700和800多万辆汽车的东京、纽约交通非常便捷。而北京才200多万的机动车保有量就已经是全城瘫痪了。

脆弱的北京,简直不堪一击,随便一场(2001年冬季)小雪、一场(2004年7月10日)大雨、一个(2005年)中秋节就能把这个荒唐的城市弄趴下,这种烂城市,有什么好牛气的?是谁把城市弄成了这副弱不禁风的模样?如此,还别说什么英国伦敦地铁爆炸、美国新奥尔良遭遇飓风摧残、车臣别斯兰人质事件等城市突发危机假如发生在北京会是什么景象,就这么个中秋节已经让北京行将就木了。

建议北京把行政区域东移,并与商务区域间隔开来,开辟新城。说起来容易,皇权观念却不得如此轻而易举搬离,安土重迁的传统思维、围绕权力展开城市格局、皇城宏伟座落城市中央的习俗,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乃至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人们就在如此扭曲而奇怪的状态里,完成着每天走向黄泉的历程,并饱受北京交通的折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