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想起两个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为臣纲”,刷牙的时候就觉得这两个矛盾。“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臣自然是不想死的。君也是不想死的。既然大家都不想死,君不欲为何可以施与臣子。
想到这里,牙不重要了,上网搜了一下三纲五常的出处,才知道三纲 五常是将几家哲人的思想融在一起发展的。融合的不那么恰,就有矛盾了。
三纲指三伦理,起源于法家《韩非子 忠孝》,臣子妻 事 君父夫。
五常指五人伦,原型是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原本是“四心”,“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辞让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但后来发展为仁义礼智信。
西汉董仲舒根据“天尊地卑”的思想,明辨三纲五常的意思,又循“阴阳五行”,确立“纲常”的理论。这些记载在《春秋繁露》之中。
随代王通与宋代朱熹都用过。三纲五常盛行于宋,明,清。估计其发扬光大朱熹功不可没。
所以儒家的思想既融合了孔孟也有法家的思想,但这思想里面是有矛盾的。可不能将三纲五常的“陋习”甩给孔夫子。孔子从来没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孟子更是说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孔孟将天道仁义视高于愚忠。
孔夫子比朱熹还是厉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要仔细学习分辨,不可被人PU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