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
剑 气 侠 风——金庸的字
本文同时在《艺术中国》杂志2018年11期首篇发表
剑 气 侠 风
——金庸的字
■江 平
https://www.sohu.com/a/278699405_723385?
笔者关注金庸先生的字,不仅基于我一直以来对文人书法的兴趣,还因为他的祖籍徽州婺源正是我的老家,婺源已遵其遗嘱将才士大道更名为金庸大道。而根本缘由,却是金庸手书精品本身的魅力。
金庸笔下各具情态的“龙”
家境与熏染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书香门第。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被康熙誉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其显赫可见一斑。查慎行是清初名诗人,书法也可观,而查升则是著名书法家。金庸祖父查文清也是进士,书法基本功自不必说,是对少年金庸影响最大的人;父亲查懋忠震旦大学毕业,虽为地主兼银行家,但藏书甚富,爱看小说,且写得一手好字(据《名人传记》2011年第九期《揭秘金庸父亲查懋忠之死》),常在书房和文人雅士品茶畅谈。金庸母亲徐氏,又是海宁大家闺女,也写得一手娟秀的小楷,还擅长绘画与绣花。而精擅书法的大作家茅盾,则是金庸父亲的同班同学,金庸曾跟随父亲见去过他。这些长辈对金庸早年的习字,应该多少会有些影响。据傅国涌《金庸传》,金庸幼年时家中的侍女(后为继母)顾秀英“生性温和诚实,又机灵,与查良镛幼时很接近,常带他到湖边看白鹅,捉蝴蝶,一起在小路上快乐地奔跑”,我认为这种早期最日常的活动,使他对视觉符号的敏感力得到了及时的发展,或可谓最根本的“书法基础”。
海宁查家
金庸不曾进私塾,直接上了对习字已相对不重视的现代小学堂,这和沈尹默等前辈文人不同,所以他的字虽骨架似有欧体影子(茅盾书法亦欧体胚底),碑帖模式的束缚几乎无存。少年金庸读书之余,常下棋、观潮。在杭州读高中时,课余游赏西湖的亭台楼阁,对众多楹联颇有兴趣,那些墨迹也潜移默化地熏染着他。
从业后的金庸,曾当过图书馆员、记者、翻译、编辑和电影公司的编剧、导演等。1951年父亲被政府冤杀,他在香港哭了三天三夜。1959年,他创办香港《明报》,后又办《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创办日报。他在《明报》撰写社评二十余年,出版有《香港的前途》等政论集。又历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等职。晚年一度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但金庸被全球华人共知,则是因他先后撰写的十五部武侠小说。
金庸笔下可观的不惟小说,还有他的字。他小说中相关书法(题字)的片段有很多处,一些描述甚至不失门道,看来平素也留意书法。可因另有志向,金庸并无闲暇习字,他作字主要就靠童年环境中综合造就的感觉。他1947年离开杭州《东南日报》时的一页报告,是钢笔手迹,用笔圆转轻快,结字已然普遍紧束纵长。从1996年金庸为悼惜古龙题的词,和2007年发现有人冒名在新浪网建金庸博客而愤然手书的一纸《声明》来看,他晚年的钢笔字已经方刚得多,而其毛笔字亦然。
评金庸字的前提
我在读博之初,与导师章祖安先生谈到当代新作家书法时,曾提了一句:“茅盾之后的新文学作家,几乎没有擅书者,金庸的字就算好的了。”章师反问:“金庸的字岂可算书法?”我明白他是指严谨的书法概念,当即解释:“金庸匆匆应酬的粗糙题字太多,大多数算不上书法,但以精品论,未必比当今一般书法家的字差。”章师后来看了我带去的几页金庸毛笔手迹精品的打印件,印象有所改变。章师之严谨可敬,本文避免分歧,暂以“字”或“手书”等词来表述金先生手迹。
金庸的很多字,是在拥杂中题的
2005年1月8日,金庸为捐助印度洋海啸灾区在淘宝网义拍自己的一幅字,仅48×56厘米,所题内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系第二届“西湖论剑”时题赠当时不太景气的互联网业界的。12日《南京晨报》消息:金庸的书法已拍到2.8万元。二日后的最终成交价竟高达6.1万元。拍得者,是位爱读金庸小说的深圳互联网业人士。金庸的字拍出高价,首要因他是影响空前的武侠小说宗师。不过在书法圈外的当代社会名人中,题字比金庸耐看者并不多。
我们评议书写水平,不宜撇开书写的背景。一般文人作字,书法创作意识隐没。既非书法家,人们注重的是他的亲笔,字好坏属其次,所以他们往往现场一挥而就,哪怕有些败笔,一般都不重写。评议金庸这类社会名流的字,还应该充分考虑他们题字的纷杂情境,或简陋不顺手的陈设。
有几位书法家在如此情境下,能确保写出精品?
金庸的一些硬笔题字,可能是将就托在手上写的。一些毛笔题字,譬如在少林寺那次,他被挤得水泄不通;又如1994年访海宁高中,他也是众目睽睽之下,于一间普通教室的小讲台上推纸挥毫。在如此氛围中,若仅仅几个字,相对还相对易把握,字数一多,不谐就更难免。这些方方面面与书法家在工作室的书写环境,和书法家高度关注字的好坏、往往作品写多遍而众里挑一的做法远不可比。论家总忽视这点,能设身处地来考虑的少。一些瞧不起文人字的书法家,每每以自己的书法佳作和文人随手写的较差的字去相比,委实不妥。何况金庸还是企业家,并不能全心泡在文艺上。
基于以上理由,评论金庸的字,应以精品为准。还必须特别提示:互联网上所谓的“金庸书法”原本不少,金庸一去世,更多“金庸书法”专辑在手机网络热点转发,其中不仅多为粗糙之作,更有我一眼就可判的狂躁、火气或浮软、忸怩伪作。近年出版的一本《读金庸说教育》,封面印有每个字大如拳头的伪手书“金庸”,极可能是搬用网上的假作品图;另有一本金庸简传连环画,封面的“金庸”同样疑伪;而一些学界公众号也屡发伪作。一般人对赝品毫无意识,深信不疑,并就此形成对“金庸书法”的错误印记。这些,都严重有损金庸的形象。
书名题签
金庸1959年创办《明报》后使用至今的报头,是请香港影业书法家王植波写的,属英武帅气的米芾书风,可见他对书法很早就偏好雄强一路,他自己作字同样以刚健立格。
金庸题自己小说的书名(少数版本非他自题),则是广大读者领略其字的最方便场合。书名与一般的应酬题字有别,属代表性手迹。因系不同年份写的,故体貌也非单一。尽管书法作为视觉艺术有其独立性,在书法的通行规则里,并无明确要求用笔或字形体格与实词字义一定要相合,但我总认为,书法与歌唱有极大可比性,唱腔的曲调与歌词的情调应该一致,力求彼此相得益彰。武侠小说,书名要属于雄健类型,才两厢锦上添花、感染力倍增。金庸自题的书名,无不出色地做到了这点,字义、书风总体交融于刚健弘毅,可嘉也。这些鲜活的字迹,正如每本书的缩影符号,在读者阅读之先,就可感知到该书主题的气息。
《笑傲江湖》的书名,是金庸题签中颇精彩的一份。这四字总体虽紧,然丝毫不感憋气或呆滞。“笑”如欢欣奔走,倒三角形的“湖”则始动终静;总势在跌宕摆动与开合节奏中自然浑贯;用笔劲拔,又从容洒脱;“笑”的上下之间、“江”的左右之间,“湖”的两短横前面,却都有恰到好处的松灵空隙,俨然气眼,且此三字中的短点短横,前后呼应;“江、湖”上下笔断意连一气呵成的萦带,犹如清泉石上流,同时又无比自然地避免了三点水的雷同。
《雪山飞狐》,“雪”、“飞”二字的结体,中间紧敛,“雪”的宝盖如武生在台上双手拎捶挺胸,“飞”则似关公倚坐,一手把刀、一脚探腿,在如此大胆的收放对比中,气度非凡,凛然威武。“雪”字化四点为一横后,上下共六横,或方或尖或俯或仰,且变化得自然。“狐”的反犬旁,两撇几乎相顶成直线,略感生硬,不排除是故意如此以强化通体之硬气、剑气及字字轩昂的庄严感。1985年四川社科院版、1994年三联版,书名都遵照金庸手迹(签名是套用),而在手迹本佳的情况下,广州出版社 2002、2010、2011年三版封面的“雪山”二字,都被格外拉大,看上去“飞狐”的笔画就太细、形体也紧塞,上下严重不和谐了。不明真相的读者,难免留下不良印象。《飞狐外传》的笔画饱满,字形窄紧,尤类茅盾。
金庸自题书名中,屡有拉直或拉长的笔画,最能透出势不可挡的剑气。《侠客行》书名末笔一贯而下的长竖是用草书写法,《倚天屠龙记》“龙”(见篇头)那笔拉直的竖弯钩、《碧血剑》“剑”刃那点化作一把佩在腰间的长剑,则是他个性的处理了。从书法上说“龙”那笔太突兀,但如此之体式,确实更透出昂扬浩气一往无前的刚毅与倔强。《射雕英雄传》,“英”字比上下都小,“传”字做简化并收紧恰可呼应之,“传”拉直的那笔不仅本身通畅,右半也与“射”的“寸”形似而首尾相呼。这几个字还有上下明显的枯笔飞白,愈加透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般决然毅然气概。我们平时也偶见能劲畅题字的业余书家,其笔姿往往流于单一,而金庸这份题签的所有横、竖的起笔收笔,竟然无一雷同。金庸的这类风貌与吴昌硕的行书的形与神,都确有几分类似。
上类题签气息相对直露,而金庸并非不能作含融笔韵的字。以书名论,《神雕侠侣》的挥洒劲畅中已兼得韧厚,《连城诀》再甚,《鹿鼎记》与《天龙八部》最典型。《鹿鼎记》三字骨架仍方刚,却笔笔锋芒隐含,凝重似北魏碑意蕴,水平岂在一般书家之下?《天龙八部》不仅藏锋,笔法又比《鹿鼎记》更复杂,行笔过程中微微脉动,气特盈厚,令我想起李叔同出家前的浑厚北碑体。唯独“天”字的横画上扬,显得另类,好在线质仍相谐。这个“天”的撇略弯曲,在金庸的字里算是罕见的,与笔调的温和匹配。这份中的“龙”,与《倚天屠龙记》中那个各异。当然,或因性格与忙碌,金庸温缓节奏的字也只是小部分。
金庸的签名颇有风度,两字都有收放,往往是“金”字的字头舒展宽松,下半收紧、越下越窄,“庸”字则上收下放、挺胸高仰。但并不似一般名人签字的模式化,“金”字就有时拉长撇,有时却突出捺,撇、捺也是时合时开。可见他作字是由即时性情与字境来临机决断的,这点十分可贵。1999年金庸为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题“水温雅、人温雅……中国国际”,重复的字也都有自如的变化,不落僵化模式。这不可能是巧合,显然是理念中早有意识,实践久了,就成了下意识的把握能力。
从概率上讲,金庸署名的“金”字更多突出撇,捺画不仅短,而且往往上扬。可是近些年发行量最大的金庸小说版本,封面的“金庸”署名,都套用“金”字捺画向右下拉长的同一模子。排布在远离书名的左下角,没问题。可它常被统一排在书名的右下,靠得很近。《射雕英雄传》书名“传”是收敛的,“金”字出长捺非常相宜,我甚至怀疑这份签名原本可能就是题在该书名下的。但书法很讲究字境,此处甚佳,别处则可能相冲。如《雪山飞狐》“狐”的长捺下的“金”字,真不该再出长捺,改用他署名最常见的短捺样式好得多。总之,这是封面设计者或决策人在书法意识上的缺失。
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有众多版本,封面也五花八门,书名竟也问题不少。一些较迟版本的书名,采用不当方案,原本整体良好的观感被严重破坏,除了前述金庸手书“雪山飞狐”被恶性调整那类,还有如两类:
被错误放大“雪山”二字的版本
一类,是糟糕的书名用字。香港宇光版《射雕英雄传》,书名与金庸题字差异太大,估计是他人题的,相对还可观,而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版《笑傲江湖》偏偏请人另题,“傲”“江”都显突兀,“湖”更忸怩无骨,丧失了金庸原题的多维魅力。更不可思议,还有标印着山东文艺版的,是四个粗大的圆黑体字在封面上近乎顶天立地,粗劣不堪!
另一类,是选用不当配图,喧宾夺主。既然金庸的亲题书名已颇具气场与书法品质,在书籍装帧时,就该尽力烘托之。背景图,似歌唱的伴奏,属配角。山东文艺1985版《笑傲江湖》的封面,除印章过于突显,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只有那些蹩脚的唱者,才会将伴奏放大以遮掩唱声,而金庸题的书名,封面背景哪怕纯白也很耐看——三联1996版的金庸丛书,正是如此,犹如善歌者的清唱,别具魅力。
金庸还为他人题过不少书名、刊名。《郭明馥画选》《浙江中青年学者自选集》等题签,均良好。北大孔庆东教授办的院刊《东博书院》,刊名虽在金庸笔笔如痛快利剑的手迹上,调粗了笔画,其体格魅力仍赫然在目。字少而小,气势却劲悍无比。中宫紧,然上下数点如雀在树,俯仰应答,何其生动。“博”与《笑傲江湖》的“湖”,同属出人意表、较难把握的倒三角体式。
对联、册页、斗方
串起金庸十四部小说书名首字而成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兼有书名、联句属性,既有钱江潮涌的阳刚气概、看透江湖的洞达超迈,又含恋恋相依的儿女情长。其灵感,或来自中国的藏头诗。我以为这一绝妙的形式,除了创造性,还别具气场,本身就透出神奇的中华文化特有情味。金庸以撒金宣书写该联、裱挂在书房门的两侧,似为人生写照。他去世后布置灵堂,也用他手书的这两句。
此联乃金庸书迹中最重要的代表作。点画厚实,短竖和点尤其饱满,不似他某些时候的瘦硬;笔致丰富,如“天”“笑”“侠”的捺画均不同,“雪”的几个横、“侠”“倚”本来一样的前四笔,无不自然变化、和而不同。 我们岂能将这些都归于偶然?在章法方面,如“连”“射”“鹿”、“书”“侠”“鸳”,虽字内也是收放对比的,但在通幅里它们开张,几个长笔画呼应有致,而“天”“白”、“神”“倚碧”则收敛,大小交织出节奏;从字轴分析,又是正欹穿插的,“雪”“射”“鹿”“倚”“碧”左倾取势,其它则取正势,行气因而有了微妙的脉动。下联下半段原来气偏紧,“碧”和上联同位的“白”又都偏小,金庸想必是发觉了,所以没按通常格式在中高位落款,而是将名字就题在“碧”左的框外。这是很见效的补救,既壮大了这段原本的弱腰,又围出一处活眼来,消解了压抑感。
当然,该联也非完美,如横折的折笔感觉雷同,上联字距也嫌较匀。但瑕不掩瑜,整体看来,该幅下笔利落健爽,结字开合、于轩昂振作中别具剑拔弩张之势,与文句内容的潇洒豪迈尤其合拍,互为辉映。若对金庸小说或政论中的悲悯情怀、关注民族民运的热忱已有体认的读者,面对大侠这件手迹,更将感慨顿生了。腹有诗书气,挥毫如神助,该联在当代的文人书法中实在是难得的妙品。相反,金庸迷中的书法爱好者或一些专业书法家书录的该联,哪怕技法略高一筹,感染力却总输一截。因为他们书法的风貌与该联文意的契合度远不及此。更不要说那些书录者中,书写技法逊色于金庸的大有人在。
章师说“东博书院”那份可能受到吴昌硕的影响,这份应该更有点类似缶翁气象了。吴昌硕的字随处可见,金庸目有所染是当然,临习倒未必。金庸还曾为北大赵为民教授书录一首律诗成四对,“月白风清万里同”等句也很精彩。
金庸书赠作家邓友梅的一幅册页,是两句诗:风骨铮铮忆铁梅,难忘军旅因雪霜。细挺笔线为主,应系长峰笔书就,虽然一些字收束到了极致,可在他的无数墨迹中,该作堪称别具一格之妙品。首先,变化十分丰富——粗细、大小、收放、疏密、正倚、方圆、熔爽……如此多维的变化,本来很容易造成纷乱不和谐的,但结果却那么统一。深究原因,除了每种变化都有呼应之外,通篇的大量横画、哪怕短横,却始终几乎平行,这在金庸的多字作品里颇为少见,无形中营构成一份潜在的“风向韵律”。章师曾有一篇极具高度的学说,认为形式美中的矛盾双方彼此对抗,在不断升级中又不断制衡,对抗性越大,势均力敌的双方妥协制衡后的和谐里,蕴含就越丰厚。依照这种理论,金庸该作的魅力也是可以解释的。
令我叹赏的另一斗方,是2004年金庸访母校衢州一中时题的感言。从那幽默却赤诚的语句,不难设想他当时心情之悲喜交集,而在如此心潮翻滚且有众人围观的情境下,仍能题出这等水平的字,相当不易。其中的每个字形都是不假思索地一气呵成,连落款小字也是悬臂直书,而大小、起收、粗细、向背等变化无不自然。其间或有部分粗糙细节与单调笔画,但哪位书家又能在那样境况下做到完美书写?总体生动的气场已使观者不忍吹毛求疵,章法更几乎无懈可击!该件比题贺苏州大学百年校庆那份出彩太多,与赠邓友梅那幅风味亦有别,不仅普遍厚重些,横画的角度在此中的起伏也变化颇大。可见金庸作字表现力阈限宽广,体式或比吴昌硕、启功等盛名书法家还多。
《明报副刊廿四字诀》,是金庸书示同人的规定,受此影响,他写得特别规矩。字字秀骨清像,挺直端正,似相对拘束,却也别呈风貌。他为北大维信公司题的两件,篇幅相当,虽有广告嫌疑,然因明显随意一些,反倒更感行气浑畅了。2003年金庸作客三湘都市报,现场题的“三湘多才俊,都市汇豪英”,草率中依然总体可观。
山河名胜题词
金庸手迹以少字数的为佳。他题的“华山论剑”,在华山若干处刻成碑,已成重要人文景观。遗憾署名的“庸”字多被马虎刻错,“华”的中横也被误差得别扭,其中一块的笔画又被调整增肥,伤了劲道。其总体格局,堪称气壮山河,大大深化了文词内容的感染力,华山也因此增色。此四字的字内都强化收放,至少都有一横不平直,行笔乃不至单调,稍憾“华”的多横起笔还是变化不够;论章法,“山”字小如《人民日报》的“日”,盘活了上下的大节奏。
盛名之下的金庸,应酬题字极多。毛笔操作繁琐,钢笔又太细,凑巧他晚年时出现了记号笔,勉强也能写出较粗大的字,金庸遂经常使用。这种笔的笔头不仅粗钝,而且兼带轻微弹性,点画也就圆融偏含蓄,金庸的这类字迹中也有部分可观的。如为婺源题的“大鄣山卧龙谷”,字字果敢英姿。“卧”字写法独到、略象形,而“龙”只书繁体右半、使其笔画数不至过繁而难谐,因硬笔中的少笔画字不能靠加粗来调节。这些艺术处理,专业书家也将会心认同的。
在金庸为各地题词的墨迹中,固然以刚挺气格的为主,然而也偶有兼具舒缓或温雅情调的佳作。2004年为都江堰的题词“魅力都江堰,名扬千万年”,可谓前述《天龙八部》等书名之外的另一种刚柔相济。其内众多竖画、撇画,无一雷同。尽管方折硬笔众多,而“魅”“都”“年”等几处弯转笔画,既反衬了方刚,又丰富了观感。单字虽大都紧实,但字轴多飘摇,加之字距疏朗、大小错杂,通幅洋溢着类似欢快乐曲之美与滑冰场上的翩跹情韵,足以使人陶醉。
普陀景区的刻石中,金庸题的“桃花寨”“桃花苑”,笔姿流转、风神俊逸,题的“桃花岛”,则圆融含蓄、温蔼亲和,也都可看作金庸较偏于柔性的字迹。“桃花岛”刻石的“桃”字横画显著上扬,“岛”却每横水平,起先不可理解,我后来意外发现金庸当初题的是“碧海金沙桃花岛”,前几个字中都有水平横,前后和谐着呢。截取局部手迹来刻石、造成别扭或观众误会的问题,全国各地都存在,实际是有违书法审美规则的。“外沙海鲜岛”也是金庸所题,刚柔相济,“海”的三点水化成一竖很得体,与前后字的竖画都此起彼伏呼应。
场馆楼寺题字
金庸为各地场馆楼寺题的字也多。香港“糖朝”店名,浪漫情调如关良画的戏剧人物。深圳“南头古城博物馆”,“古城”二字上半空灵,后面字笔画多,照讲非专业写手较难收拾,但金庸非常得当地将“物”字大胆缩扁,立马化险为夷,睿智也。
辽宁朝阳市的仿古“慕容街”,牌坊上的街名匾额清正厚重而不呆板,“容”的两点浑似儿童画中的眼睛,恰是金庸的字。他还题了一幅非常出彩、筋骨灵逸的“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其中“龙”字又不同于前述那几个,其即兴与才情可窥一斑。
少林寺内金庸题的“少林秘笈,国之瑰宝”碑刻,被游客汗手抚摸得如花脸,字形宽博,中宫相对舒张,“国”“宝”甚至恍惚一丝《张迁碑》意味,在金庸行书中风神独具。其实他还题了一份“修武积德,参禅悟真”,整列正直,横画统一上扬,有如仪仗队,或许并非同时期手迹。
云南大理的“天龙八部城”门额,与《天龙八部》书名虽都是粗重的笔意,体态却有一定差异,“龙”字又是一种写法——说到这么多“龙”字,无一相同!不解的是“天”的横画依旧那样斜得过度。城门两侧,是前述那对串名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但并非取自那份墨迹,而是每个字都集自那十四部金庸手书书名的首字。这项调整意义甚佳,这些原本不同时的字连缀成两句后,观感竟也大抵和谐,毕竟出自一人之手,浑然于雄阔气场。
金庸为母校衢州一中题的校名,因用全称“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特显大气;横画都高扬,“一”前重后稍轻并微微拱起,意味乃不薄,“州”的长竖同样避免了简单;大小字的穿插也挺合理。他题“婺源中学”用的是记号笔,横画的走向却基本水平,可证其不拘一格;“源”字的四个点,各不雷同,稍感那个长撇太过,然联系《碧血剑》“刃”腰那把长剑,也算个性特征之一;“学”字的结构,可谓险绝中出彩。
浙江的金庸题字更不少。杭州的“金庸茶馆”、“古杭薰风阁”均系典型的金庸手笔。著名面店奎元馆的那份题词,不免枯硬,第一列才较有筋润感。舟山的“射雕英雄传旅游城”,是金庸的亲笔,前面与《射雕英雄传》书名差别不大,后几个字更放得开。金庸为老家海宁题的“智标塔”,作为故里的地标建筑,这三字太草率了些,以他的精品墨迹已然达到的高度,完全可以写出好得多的底稿来。同样是题给海宁的“诗人徐志摩故居”,方笔为主,点画微微震颤,有生拙味,总体耐看。徐志摩是金庸表兄,但金庸对他在男女关系方面的做派颇感不满,当初查家还将清人诗句“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录做送给徐志摩的挽联以示嘲讽,而金庸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云中鹤,就是徐志摩的笔名……金庸晚年题写该条时,内心势必复杂,因感于心而颤于笔是可能的。
余 论
作为半个多世纪中最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与报人,金庸没有苦临过经典碑帖,而主要凭借通泛的艺术感觉不断挥写他的“自由体”。尽管这种路数在书法界颇有争议,尤其令膜拜经典碑帖的美院派书家不能接受。其实,无论评价何人的字,应该“就字论字”为主,适当兼顾考虑作字的环境优劣。曾见著名乐评家田青先生,在某次电视歌手大赛上,给山乡来的草根歌手打出了高分、并激情盛赞,相对低分的学院背景选手们难免很有情绪,观众也议论纷纷。田先生表示,他看重的是感染力与特色(大意)。我想,一部分书法界人士不屑于“自由体”,正类似这些音乐科班歌手,令他们内心不平衡的主要是“是否啃过经典碑帖”等作品本身之外的因素。在并非碑帖临仿竞赛的前提下,这种理由显然毫无逻辑、不足为据。
剑桥大学里的 “学生金庸” 题字石
庸的字注定谈不上碑帖家派与技法来路,然而,这种纯粹的“自由体”却更真实地映照着作者本真的心性——这,何尝不是金庸字迹的一大魅力?如果将路数截然相反的沈尹默的精品字,与金庸精品并置,如实说,至少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书法家)反而更愿意看金庸的。因为沈字几乎满纸是法度或对古人法度的刻意追仿,即便熟练,个性终究甚少,而金字哪怕技法稍逊,却性情淋漓尽致,感染力在无形中为他大大加分。众所周知的陈独秀贬斥沈尹默字“其俗在骨”,不无刻薄,但实在值得我们反思。而书法界对体式传统的认识,也不宜僵化。如吴昌硕晚年行书之自成一体,实际就是在长期临习石鼓文打下笔力基础后的自由体,形貌上并无多少与古人的关联。撇去笔力与用笔精熟度高下,“金庸体”与这“老缶(吴昌硕)体”的任情恣性本质,至少是类同的。
当然,感染力因人而异,评价很难一致。好在金庸先生从来无意做书法家,也绝不愿与书家比高下,他只是实在地留下了众多个性鲜明、并被广大人群喜爱的题字。
写活了武侠的金庸,自身亦有侠风。早年屡因意气言行而被逐出校门;1948年底身无分文走香江,开始白手打天下;生长子,取名査传侠;创《明报》谈商议政每每痛陈时弊,“文革”中为邓小平被流放打抱不平、强烈抨击“文革”并不断地支持彭德怀、赞扬周恩来倡导的四个现代化,以至成了“左派”的追杀目标;坚持新闻“尽量说真话,但绝对不能说假话”;强调学者“一定要学以致用”并亲身力行入世精神;已获颁海内外多所大学名誉博士、名誉教授的他,不愿坐享虚誉,以八十一岁高龄仍执意攻读货真价实的剑桥博士,金庸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唐代历史,共242页……哪一样不折射出侠者心性?而闻父被冤杀,长恸三昼夜,以至他小说中无论郭靖、杨过、萧峰、袁承志,还是韦小宝、段誉、令狐冲、石破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父亲!爱子自杀,更令他痛贯心肝!在封笔十八年后,特意写长文《月云》追念童年时的侍女(后来的继母);对早年的良师也是永远铭记……又足见其柔情。侠风与柔情,在金庸身上深沉地交融着。
性情中人的金庸,曾两度为演唱《再现江湖》的钟萱小姐题赞:“从如莺声的歌韵之中,又再现了江湖的奇离和豪迈!”“豪气柔情,充满歌声!”那歌声不过是引发了他内心的同质共振罢了。在纷纭江湖中,一支笔畅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政,为文风行一世,为商富比陶朱,为政参议国是……金庸一生多姿多彩。这种种成功,于才情之外若无刚柔相济的稳健气质,又岂可取得?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写到:“(‘武林’)这两个字的一笔一划,全是张三丰深夜苦思而创,其中包含的阴阳刚柔、精神气势,可说是武当一派武功到了巅峰之作。”唐人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云:“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不惟用笔,结字亦然。字如其人,刚毅倔犟又不失沉稳儒雅与绵长情意的金庸的字,也正可谓阴阳刚柔兼备,既内敛、又外拓,只不过剑拔弩张之作与清刚之气均占比高,遂给我们的总体感觉就是清刚峭拔的剑气侠风。同以武侠小说名世的梁羽生的字,我见过的一件钢笔写的,屈曲萦绕,似有缠绵情愫,也是一种风调。如果将它与金庸的字并置,彼此最成反衬,金庸字的剑气会更鲜明。
梁羽生的字
章师曾提出评价书法的“清厚奇古”四项指标,以此考量,金庸的字重骨,遂“清”,用笔结字均有个性,乃“奇”,部分字也笔意含筋而“厚”,唯独几无古雅气息(“桃花岛”等个例除外)。这与他素无篆隶奠基直接有关。启功等书法大家尚且如此,对书法圈外的金庸,我们更不宜求全责备了。
附 录:
金庸的小说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琴棋书画诗词医卜……每催读者悠然神往,其中对书法的描写也并不少。
如《倚天屠龙记》:1、见是一柄油纸小伞,题着七个字道:“斜风细雨不须归。”……甚为精致,那七个字微嫌劲力不足,当是出自闺秀之手,但颇见清丽脱俗……那少女(殷素素)听他认出自己的字体,心下甚喜,说道:“这七字之中,那个‘不’字写得最不好。”张翠山细细凝视,说道:“这‘不’字写得很自然啊,只不过少了含蓄,不像其余的六字,余韵不尽,观之令人忘倦。” 2、虽然张翠山功力尚浅,笔划入石不深,但这两个字龙飞凤舞,笔力雄健,有如快剑长戟,森然相同。……越写越快,但见石屑纷纷而下,或如灵蛇盘腾,或如猛兽屹立,须臾间二十四字一齐写毕。……这二十四个字,乃张三丰意到神会、反复推敲而创出了全套笔意,一横一直、一点一挑,尽是融会着最精妙的武功。
又如《笑傲江湖》:1、大石之下石壁上刻着十六个大字……棱角四射,大有剑拔弩张之态。2、又见画上题款是:“丹青生大醉后泼墨”八字,笔法森严,一笔笔便如长剑的刺划。令狐冲看了一会,说道:“……这字中画中,更似乎蕴藏着一套极高明的剑术。”3、秃笔翁好生恼怒,判官笔使得更加快了,可是不管他如何腾挪变化,每一个字的笔法最多写得两笔,便给令狐冲封死,无法再写下去。他大喝一声,笔法登变,不再如适才那么恣肆流动,而是劲贯中锋,笔致凝重,但锋芒角出,剑拔弩张,大有磊落波磔意态。
至于《鹿鼎记》中亦正亦邪的主角韦小宝,金庸几度写了不识字的他写所谓“别创一格,天纵奇才”的字,来刻画他机灵古怪的形象。如描述他写“小”字:“当下拿起笔来,左边一个圆团,右边一个圆团,然后中间一条杠子笔直的竖将下来。……韦小宝笑道:‘你瞧这个字,一只雀儿两个蛋,可不是那话儿吗?’清方众大臣忍不住都哈哈大笑……”则属“恶搞书法”的幽默了。
金庸的小说也间接论及经典书法碑帖,如《倚天屠龙记》借张翠山之口评卫夫人《名姬帖》“笔断意连,笔短意长,极尽簪花写韵之妙”、评王羲之《丧乱帖》“用笔纵逸,清刚峭拔……一笔一划之中充满了拂郁悲愤之气”,均很地道。评《兰亭序》《十七帖》“庄严肃穆”,则略有偏颇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