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清军行至翁后,遇到吴三桂的使者携带求援书信来见多尔衮,信中以明朝孤臣的名义乞求清廷出兵,多尔衮回信许诺吴三桂晋封藩王,招降吴三桂。到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迫近山海关,急忙再派手下催促清军“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多尔衮接信知道形势急迫,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海关,下令兼程前进。4月21日,清军急行军,日行二百里,于当晚抵达距关城十里之处扎营。此时,大顺军与吴三桂,高第所部关,辽兵正在激战之中。
当时山海关参战各方兵力如下:大顺军李自成,刘宗敏所率兵马约有十万;吴三桂,高第所部关,辽兵马合计五万;清军多尔衮所统率的满,蒙,汉兵员大约七八万人。在这三支军队中,清军战斗力最强;吴三桂所部是原明朝官军中的精锐,职业军人;大顺军是1641年后迅速扩展起来的队伍,大部分兵员素质不如清军,但他们是一股新兴势力,赋有朝气和战斗意志,不像明朝官军般腐败。大顺军人数占优,具有绰绰有余的击破吴三桂军的力量,但介于顺,清之间的吴三桂部具有举足轻重之第三方力量,投降大顺则加持李自成的兵力,人数可达清兵一倍,山海关要隘不至于守不住,即便同清军作战局部失利,大顺可征调的增援兵力也远远大于清廷;可是吴三桂降清,双方兵力和态势就一边倒倾向清方,清,吴联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了上风。
4月13日晨,大顺军由北京向山海关进发。行至三河县遇到吴三桂派来的使者,谎称吴三桂仍愿意投降大顺,请求缓师。李自成上当受骗,他派明朝降官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判,大军则放慢了进军速度。从北京到山海关原本五天可达距离,大顺军却用了整整八天,到4月20日才抵达关西。抵达之后李自成才知道所派谈判官员已被吴三桂拘押,吴三桂和高第的军队已在关内沿石河一线做好了应战部署,此时,除了武力解决,没有招降余地了。
4月21日上午辰时(约为早上八点),山海关战役开打。李自成为了全歼关,辽兵马,防止吴三桂部被击败后引残部出关降清,作出部署,把主力置于石河西,另派部分军队包抄至关内外,进攻山海关的东罗城,西罗城,北翼城。双方激战一昼夜,到22日上午,吴三桂军支持不住,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大顺军投降。吴三桂见情况危急,亲率少数人马冲出关门,请求清军立即参战。多尔衮率清军21日晚驻扎在距关城十里处,22日晨进兵到离关城仅两里的威远台观战。经过几天的使者往返和悉心考察,多尔衮对吴三桂的处境和降清诚意已经了然于胸。吴三桂到后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勉励嘉奖吴三桂献山海关之功,多尔衮与吴三桂约定让吴兵用白布缠绕手臂做记号以免被清军误伤,然后让吴三桂立即回关准备接应,同时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清军进关后,看到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立即命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阵,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采取重点突破战术。当时正值起大风,尘土飞扬,能见度低,清军因而得以从容布阵。少顷,风停,多尔衮一声令下,清军呼啸而出,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顺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强弱易势,大顺军与吴三桂军已经鏖战一昼夜,面对以逸待劳的清军生力军很快就难以抵挡,阵容大乱,大将刘宗敏也负了伤。李自成在小冈阜上观战,看到败局已定,急忙下令撤退。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李自成将吴三桂父吴襄处斩。26日,回到北京,又杀了吴三桂家属三十四口。可见李自成对于吴三桂勾领清军,叛变欺诈痛恨之极。吴三桂则在山海关战役刚结束,就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被多尔衮封为平西王。
山海关战役是明清之际影响全国局势发展的一场关键战役,对于明朝覆灭后由大顺朝廷还是清廷统治全国关系重大。战役的结果是清廷胜利,大顺军失败,根本原因是李自成在政策和战略上犯了重大错误。山海关战役后,大顺军的历史使命由推翻明王朝转为抗清斗争。清廷则迈出了入主中原的关键一步。而以吴三桂为首的汉族官绅则迅速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拥清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