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谈天下(370) “全球下一波难民”美国人

最近几十年,美国一直在被全世界多国唱衰下不断成长,而经历过2000年的DOTCOM泡沫,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到最近的SVB等一连串的银行危机,让很多人好像又看到了美国衰落的前景。

其实,美国从立国以来,一直都是在自我批评和唱衰中走过来,最近的一本小说《小美国凌晨2点》(2 A.M. in Little America)就是这方面的又一个例子。

不止一名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观察者已注意到,我们的国家似乎给人一种正在走向内战的感觉。我们已经分裂为由活动人士、官员和媒体名人组成的相互抵触的部落。这些分裂不时地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威斯康星州的克诺沙,以及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等存在极大差异的地方,引发真实的街头战斗,导致流血和死亡。
在肯·卡尔弗斯高度引人入胜的新小说《小美国凌晨2点》(2 A.M. in Little America)一书中,美国的第二次内战已经发生。美国人成为世界上最新和最大的一批难民,步叙利亚、萨尔瓦多,以及许多其他国家国民的后尘,加入到跨国界、跨大洋的大移民、大流散中来。小说开篇,生活在一个无名国的流亡美国人在当地属于低薪劳工下层阶级,受当地人的剥削和蔑视。这些难民带着他们来自美国的恶名,刻意避免互相交往。“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羞辱;交往只会互相提醒我们的悲伤和耻辱,”卡尔弗斯写道。背井离乡的美国人能看出,当地人对“我们的国家已堕落到如此地步”有最深的鄙视。
肯·卡尔弗斯
卡尔弗斯出版了多本小说和故事集,他的小说经常利用当下事件(9·11、切尔诺贝利、伊拉克战争),对现时生活进行尖刻的讽刺和寓言式创作。在《小美国凌晨2点》中,他把这部作品的别出心裁,变成了对美国当下令人紧张但往往美妙的反思。小说主人公罗恩·帕特森是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二十岁左右时不得不离开美国心脏地带的某市,那里因发生了内战中一些最令人不快的事件而臭名昭著。帕特森是个不合群的人,与生活在现实美国的许多移民和难民一样,他在移居国的法律身份不确定。他不得已地听着、看着反移民活动人士表达他们的不满。一条挂在飞机上的广告称:“一百万人失业是因为有一百万多出来的移民!”在对美国人进行转强为弱的处理时,卡尔弗斯对于这个奇特手法的充分利用之道,有些可以预见,有些则着实令人惊讶。
 
起初,帕特森的流亡生活具有深刻的存在主义性质,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一名女子的迷恋上。他认为在自己所移居的城市里,到处都能看到她。后来,他被迫逃到另一个国家,在那里的一个美国人“飞地”住了下来。在这个“小美国”,他卷入了一场戏剧性的政治事件。互不相容的美国流亡者民兵组织意图在外国领土上继续他们的内战,这让我们得以了解到各方在国内犯下的暴行。所有对美国及其代理人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帝国冒险中所施加的暴力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卡尔弗斯想象的背景故事的灵感来源,最明显的是在伊拉克的阿布格莱布监狱犯下的罪行。恶果再一次报应到自己身上。
《小美国》里一个更有意思的构思,是卡尔弗斯经常重复的一个说法:背井离乡的美国人有一种使他们与当地人截然不同的“外表”和生存方式。由于怀念老家的消费主义,他们建起大卖场的简陋复制品,配上他们熟悉的装修色彩。他们都有遛狗的嗜好。“他们穿着美式风格的衣服,”卡尔弗斯写道,“一脸美国人的样子。”但如果他们的原住国曾是一个全球大熔炉的话,那么何为“美国人”的样子?很遗憾,卡尔弗斯没有进一步探讨这个概念。种族和阶级冲突是美国人在现实生活中混乱的核心所在,但卡尔弗斯在这部作品中略去了这些问题。尽管如此,《小美国凌晨2点》仍是一部可读性很强、情节紧凑的小说。它将读者拉进了其虚构的世界,并暗示在这个叫做美利坚合众国的故事结尾处,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类复杂性在等着我们。
markyang 发表评论于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不带入自己的个人喜好,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