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
民族主义和种族冲突的沉重话题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中国知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电影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演示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南京城一座教堂里发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多数西方人借助Popular Culture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呈现,首次认知南京大屠杀。电影《金陵十三钗》探讨了民族主义是否影响个体行为,民族主义如何影响引发种族冲突,以及谁和如何来解决调和种族冲突。
此片是虚构的,不过片头指明“故事的灵感来自真实事件(the Story is inspired by true events)"。
南京大屠杀,西方也叫“南京强暴(Rape of Nanking)”,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事件之一,绝不应该被遗忘。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开始为期40天的大屠杀。大约30万中国平民被残忍杀害,2万多名妇女被强奸。从1937到1945持续八年的中日对抗,亦称抗日战争或日本侵华战争,解读角度明确显示中国人是受害者和正义方。
本片主题显而易见地表现了中国人为保护民族气节勇于牺牲的民族主义,以及日本人为侵华而丧失人性的民族主义,更诠释了中日民族之间上升为战争的种族冲突,亦再现了日本人试图对中国人进行种族灭绝的典型案例:南京大屠杀。
此片是从一个十三岁女生的视角来解读惨绝人寰南京大屠杀的。角色包括三类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国人、日本人和美国人。民族主义的定义之一是“认同自己的民族并支持其利益,特别是排斥或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毫无疑问,《金陵十三钗》展示了中国人和日本人作为冲突对立的两大种族群体,他们的个体行为,都因他们心中的民族主义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I:中国人因民族主义团结抗日
中国人第一组是十四名绝望的女学生,她们代表着当时中国的精英阶层:懂英语有知识文化并受西方思想洗涤且具有国际意识。她们拼命逃到修道院的避难所。主角书娟是个十三岁的教会女生。
中国人第二组为十四位艳丽的风尘女子,她们代表着只供娱乐而上不了台面的最底层老百姓。主角玉墨为秦淮头牌。她十三岁时,和书娟一样,也曾是在教会上了六年的女学生,其命运因被继父强奸而改变。
中国人第三组是一群殊死抵抗的中国士兵,他们代表着中国军队和官方的抵抗力量。
中国人第四组包括两个男孩陈乔治和浦生,代表着中国普通民众里面的男性。
中国人第五组是一个中国人:书娟父亲孟先生。他代表着为日本人服务的汉奸走狗形象。
在一所西方掌控的罗马式天主教大教堂里,这五类中国人群体最初相互争斗不合,最后却毫不犹豫地抱团,联合起来一致抗日。
女学生起初看不起妓女团。因为她们是“纯洁”。书娟也看不起当汉奸的父亲孟先生,拒绝和他见面。
场景一(36:15-39:00):女学生拒绝妓女们使用她们的洗手间,女学生叫着“我不想让你们用我们的卫生间”。而妓女则很生气地说:“她看不起我们,说我们脏。”两群人正在争吵时,一颗子弹通过彩色玻璃窗射进来,直接击中女学生的咽喉,一个女生当场死亡,血喷射出来,喷了妓女一脸。画面感非常强烈展示日本人的枪声让两个斗争的团队瞬间忘却争吵,四处逃窜。
妓女团原本很自卑,她们羡慕女学生,最后却变成了英雄,十二个女士代替女学生奔赴日本人的鸿门宴,舍身救她们。
场景二(01:36:38-01:41:05):妓女们成了英雄。在日本人发出邀请强迫她们去参加庆功宴献唱后,书娟带领女学生试图从大教堂的顶部跳下,以保持她们的洁白无瑕之身。妓女们说“记得古人怎么说我们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咱们姐妹们就做点轰轰烈烈的事情来,让世人改变对我们的看法。”
士兵团因试图拯救女学生,失去了自救的机会。他们与日本人面对面激烈枪战后,虽然李少校孤军战斗,以少敌多,最后依然全军覆没。
场景三(29:10-33:20):士兵团同样瞧不起妓女团,军官李少校却别无选择地把所救男孩浦生托付给她们,并忠告:“千万不要把这些女学生交到日本人手里,要不我那些弟兄就白死了。”
陈乔治最初也看不起妓女们,最后却和妓女们联手,假扮女孩去奔赴日本鸿门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场景四(18:40-19:56):陈乔治去门口堵住妓女们,试图不让她们进入教堂圣地,让她们去“南京西方安全区”。最后他改变看法,称她们英雄。
孟先生则出于生计,为日本人卖命当翻译,他尽最大可能来拯救女儿。他把千辛万苦才艰难获得的出城许可证交给约翰,才使女孩们有一线生机。
影片形象展示了民族主义无形地改变个体的所作所为。在平时,这些群体很难产生交集。国难当头,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女人、男人和将士们都不想让孩子们看见成人世界最肮脏的东西。故事结尾十二风尘女子加上男生陈乔治,顶替女学生去奔赴日本人的鸿门宴,而女生被士兵们、男生、妓女们、汉奸和美国人联手营救,逃出虎口。
中国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可能是世界上所有种族中最鲜明的,多少中国人宁死勿屈。于是,共同认知的中国人身份,让大家放下恩怨,一致抗日。
II:民族主义让日本人行为邪恶
民族主义使日本人忘掉了人类最基本的善良,任意滥杀无辜。影片中的日本人细分为三个不同的群体:长谷川上校代表着最高军方和官方,加藤中尉代表着中层执行命令者,和代表着一般民众的一群普通日本士兵。民族主义使日本人丧心病狂,变成了禽兽,行为变得不可理喻。
场景五(40:20-45:31):这些画面令人揪心,无法观看。女学生们在教堂被日本人追着逃窜,两个日本兵一个揪着女生的头,一个扯着女生的腿,从二楼拖到一楼,并且强行脱女生的衣服,女生拼命蹬腿挣扎。日本人叫嚣着:“I eat you up!"一个女生因逃避日本人的骚扰而从二楼坠落,当场死亡,血从她头上滩开,淌了一地。
场景六(52:48-56:09):长谷川上校对美国人道歉说:“神父,我代表我们的士兵道歉。请理解在战争中,偶尔的不端行为在所难免。”然后他开始弹奏教堂的钢琴并解释说:“这是一首日本歌曲'我的家',这是最适合思乡者的歌曲。”(Father, I apologize on behalf of our soldiers. Please understand in the middle of a war, occasional unfortunate behavior is inevitable." Then he started to play the church piano and explained: " This is a Japanese song 'My Home', 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song for people who gets homesick.")他代表着日本假惺惺的政府,做着表面文章,却任由他们的民众屠杀强奸中国人。因为当约翰哀求长谷川上校放过女学生时,长谷川只是一味地说:“这是上面的Order”。
场景七:两名妓女在返回妓院去取琵琶和耳环时被日本人杀害和强奸。这一段更是令人揪心的画面。女人被绑在椅子上,供日本们轮番施暴。妓女咬掉了日本兵的耳朵,惹来日本兵暴怒,被一枪刺死。这一幕,实际上有据可依。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 )曾在她的书《南京强暴(Rape of Nanking)》里面有类似中国女人被绑在椅子上被日本人轮奸的照片插图。
场景八:日本人在把女学生一军车接走离开教堂时,一枪击毙汉奸孟先生。这表明,日本人并不会因为中国人顺从并替他们卖力,而饶他们一命。他们想赶尽杀绝中国人。中国人的命在他们眼里,连一只蚂蚁都不值得。
南京大屠杀期间,民族主义蒙蔽日本人的判断力,使他们相信本国政府的所有宣传并遵守所有侵华命令。他们失去了基本的本能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认为自己是上等公民,把无辜的中国人当动物一样来杀害和强暴。
III:美国人约翰·米勒(John Miller)角色寓意深刻
主角美国人约翰·米勒(John Miller)代表解决中日民族冲突的中间调和力量,扮演着美国是中国人的救世主,也代表着当时的西方势力试图来调解中日种族冲突。设定他为美国人,当然也和张艺谋导演想让影片获得国际舆论和国际影响有关。
西方经营的罗马天主教堂代表南京安全区。这是1937-1938 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外国人建立并干预以拯救平民,并在日本人于南京战役取得突破前夕(1937年12月13日)为中国平民设立的非军事区,由德国商人和纳粹党员约翰领导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管理。
场景九:约翰拿着教堂旗帜,叫喊“停止!停止!停止!这是主的殿堂,她们是孩子!你们违反了人与主的法则!这里没有士兵,你们不属于这里。我是牧师。我以神父的名义命令你,马上离开!姑娘们,上楼,站在我身后!你们是个正人君子,所以要做正派的事情!”(Stop! Stop! Stop! This is the house of Lord, These are children! You are breaking the law of man and lord! No soldiers here, you are no business being here. I am the priest. I command you in the name of father, leave now! Girls, come upstairs and stand behind me! You are honorable man, behave honorably!")约翰想通过说“这是圣地”来试图阻挡日本人强暴女学生。但日本人拿出军刀,对准约翰,然后一刀砍断教旗。约翰头上挨了一枪托,当场晕倒。
这也暗喻着西方无法阻挡日本对中国的入侵。
IV:中日种族冲突和种族灭绝企图
此片展示了抗日战争是中日双方种族冲突的上升到最残酷的层面,而南京大屠杀是短时间内日本人对中国人集中团灭和种族灭绝企图的试探。
场景十(0:48-12:58):逃亡和满街死人的场面。这个场景实际在本片的开头部分。在长达12分钟的开幕长镜头里面,书娟总觉得自己跑不出一场大雾。一群妓女坐着马车飞奔,琵琶弦被射断三根。女学生在前面跑,日本士兵开着坦克在后面追,国民党战士们扫射坦克准备和日本人决一死斗。美国人约翰看到满街的死人,人压人,不计其数。陈乔治数着女生的人数,然后大家跑进教堂,锁了门。
根据定义,族群冲突是“两个或多个相互竞争的族群之间的冲突。虽然冲突的根源可能是政治、社会、经济或宗教,但冲突中的个人必须明确地为他们族群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斗争”。为什么德国人杀犹太人是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而日本人制造南京大屠杀,到处搞万人坑,却只被报道为侵华战争?这实际是因为国际舆论对南京大屠杀不够了解导致。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曾经在她的访谈中,谈到这个问题:“我写这本书,是因为在图书馆找不到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英文书。”
日本人南京大屠杀之目的是为了种族灭绝中国人,而占领中国大陆,成为中国领土的主宰者。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人因为民族主义而产生的反抗,是如此激烈,所有中国人群体,可以摒弃前嫌空前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日本人无法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们的丑恶残酷初衷:对华种族灭绝。
中日战争是中日最激烈的民族冲突形式。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试图对中国人做最残酷的种族灭绝的企图下而创造的非人道惨案悲剧,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骇人听闻的种族屠杀典型案例。
日本人的行径是令人发指不可想象的。为什么日本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杀戮无辜中国百姓和强暴中国女子?为什么日本政府能纵容和默许这些无耻反人道行径?唯一的解释是日本政府的国家机器宣传所营造的种族主义谎言蒙蔽了日本人的双眼,并使之失去最基本的判断力。日本政府当局甚至把强奸作为一种武器,来对中国人实现种族灭绝,目的是把中国像韩国那样变成他们的殖民地,进而实现他们对中国国土和民众的统治和征服。
言而槪之
由此可见,通过对《金陵十三钗》中所呈现的民族主义和种族冲突的剖析,很容易得出结论:民族主义改变了个体的行为。种族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两者都定义了我们选择与谁交往。通常不同的社会群体不会混合在一起,他们真的很热衷于彼此。这些社会群体根据他们自己的方面、他们的兴趣和他们的社会阶层团结在一起。但是, 在共同的外敌面前,由于对于同一种族的民众,对自我民族身份界定的一致性,造成了空前的团结。如果民族主义有正义和邪恶之分的话,那么显而易见,中国人在《金陵十三钗》展示了正义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集体力量,而日本人则暴露了邪恶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因为立场问题,和个体视角的问题,种族冲突是无解的,甚至会造成战争的局面,结果只会造成冲突双方的两败俱伤。战争是种族冲突的最激烈形式,种族灭绝和屠杀是种族冲突中最残酷最丧失人性的悲剧。任何外界的力量只是在内容无法解决时候一种妥协,第三国的调和多数是无功而返并且徒劳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永远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屈辱的一幕,影片《金陵十三钗》的警世作用,让电影本身具有了悲剧色彩和特殊使命感。这点,不得不为张艺谋导演点赞。
本文收录于胡曼荻最新作品《雪豆》中。网购胡曼荻新书《雪豆》,可登录美国亚马逊网:https://www.amazon.com/dp/B0C126NJR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