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研究初探 (ZT)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什么炼钢炼铁,什么芯片, 算得了什么! 那时“天上没有玉皇”,如今“挑担可以不换肩膀”,挑也能挑出几张要多大有多大的芯片!!

穆浴阳,潜  伟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

Email: muyuyang1989@126.com

收稿日期:2014年10月8日;修回日期:2014年10月17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31日

摘  要

大炼钢铁运动作为“大跃进”的一个重要子集,其历史进程与“大跃进”基本保持一致,但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河南省而言,依据不同时期的重要政治会议为节点,该省的大炼钢铁运动可划分为运动的酝酿(1958年3月~1958年7月)、高潮(1958年7月~1959年3月)、调整(1959年3月~1959年8月)、反复与结束(1959年8月~1961年12月)四个时期。本文通过对四个不同阶段不同现状的一些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

关键词

大炼钢铁运动,河南省,不同阶段,现象

1. 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的时间范围界定

对于“大跃进”的时间界定,目前众多学者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看法:1957年10月至1960年10月。这对从事此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帮助,只有研究主体清晰明了的情况下,研究起来才能够有的放矢。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阐明本文对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研究上的时间范围。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是“大跃进”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始末基本遵从“大跃进”的整体进程。“大跃进”始于1957年10月,在中共八大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恢复“多快好省”的口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标志着“大跃进”的开始。1960年底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则标志着“大跃进”的结束。之所以以中央会议作为该运动的研究前后结点,归根结底这是一场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群众性历史事件。张志辉在《“科学大跃进”初探1958~1961》一文中,行文鲜明的对“科学大跃进”进行了概念界定,阐释了研究主体的时间范围和范畴,同样选择了相关会议召开和文件公布的时间为前后节点。

就全国大炼钢铁运动而言,并没有学者在研究时间范围上给与明确的阐述。但许多学者都更多的将大炼钢铁运动的研究视角聚焦在了1958年,这是略显偏颇的,历史的重构应该是全面而完整的。以河南省为重点考察对象,1958年3月18日至22日,河南省委召开全省第一次钢铁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当年全省的生铁、钢的产量任务和建炉的数量[1] 。1961年12月25日至31日,河南省委召开各地、市委工业书记会议,贯彻执行以整顿为中心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民贯彻实行《工业生产七十条》,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结束了大跃进以来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2] (401)。所以,笔者认为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的时间跨度应为1958年3月至1961年12月。

2. 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的四个时期

2.1. 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的酝酿

河南省于1958年3月18日至22日期间召开了全省第一次钢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1958年河南省钢铁产量任务,生铁要求50~70万吨,钢20万吨,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明确积极发展地方冶金工业,确立依靠群众、自立更生的原则,兴办企业方面要采取六主原则,即要充分发挥自有原料的最大利用化,资金要依靠地方企业自己积累,努力发展中小型企业,综合型企业的发展要做长远规划,着力培养储备现有的技术力量,产品就地销售,另外,县县、乡乡、社社都要办铁厂;确立重七轻三的原则,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占70%,轻工业占30%;冶金工业建设模式也进行了规划:遍地开花,全党全民办工业、先扎摊子,由小及大、因陋就简;培养技术力量:中央在省里兴办24所学校,预计培养人数1万~1万5千人,各个区县,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预计培养人数14万人;三年内摸清省内地址情况,向群众讲授知识,例如山上不长草,山下定有宝;雨后放光;雪后先消等[3] 。

在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中,承担生铁冶炼任务的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类是全省范围内应运而生的炼铁厂,这些炼铁厂大小规模、冶炼设备、技工配置参差不齐;第二类就是以市、县小至公社为主导、兴办的大会战冶炼点。后者参与人员以普通群众为主,采用的炉型也千差万别,但共同点是炉子数量大,绝大部分是土法炼铁炉,以用料简单、节省材料、操作简单为主要原则,参与人数众多。除了这两类,在各个机关、单位或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企业,都会参与冶炼活动。

第一次全省钢铁会议拉开了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的序幕,但此次会议之后,全省范围内还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群众冶炼事件,这与此次会议上制定的本省全年生铁任务量50万吨有直接关系,按照规划,当时承担生铁生产任务的主要是大大小小的炼铁厂。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多种多样,全面发展,省专市县乡社办铁厂,大厂套小厂,机械厂设炼铁厂以及组织城市资金技术上山办铁厂等9钟形式,达到投资少,建设多收效快的目的[4] 。从河南省1958年3月份出台的地方工业基建投资规划上来看:全省投资总额为3814万元,其中煤炭工业2609万元,占总投资额68.41%,钢铁、肥料、硫磺等重工业330万元,占8.64%,电力工业325万元,占8.52%,轻工业201.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3%,食品工业103.5万元,占投资总额2.7%,机械工业70万元,占总额的1.84%,县营工业116万元,占3.04% [5]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河南省的工业发展规划既迎合了当时中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但并非将工作重点完全置于钢铁生产上。与此同时,全省对煤炭工业的发展是倾注了较大精力的,58年投资兴建的大大小小的煤矿达到了29个,这为解决即将到来的炼铁高潮的燃料不足问题是做了铺垫的。从社会舆论来看,也都是在宣扬这一时期各个地方钢铁厂的建炉高效性,例如:郑庄冶铁厂第一座土高炉只花3元5天时间投入生产,舞阳县朱兰店冶铁厂1周内兴建3~13 m3高炉86座等等[6] 。

全省召开第一次钢铁会议之后,无论是当时制定的生产任务、建设任务、产量分配还是投资金额,河南省工业在朝着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手工业、社会基础设施配套齐头并进的方向发展。就大炼钢铁运动,这一时期的生产任务重点放在全省的钢铁冶炼厂上,但同时不论是煤矿生产还是焦炭生产已经出现了“跃进”的现象,这为之后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进入高潮作了铺垫。

2.2. 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的高潮

1958年7月11日至17日,河南省委再次召开了钢铁会议,会议上提出了河南省58年新的产铁产钢任务,生铁150.8万吨,钢锭27.4万吨,正是这次年产任务的调整,使得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走向了高潮,见表1

就这一时期的炉子建造情况来看,自150.8万吨任务提出以来,为了完成全省既定任务,全省大搞特搞小高炉和土高炉的建设,以专区、市县、乡社为单位建立钢铁冶炼会战点,开展群民性的冶炼活动,以弥补钢铁工业(钢铁厂)生产能力的不足。截止到58年7月10日,全省范围内各种炼铁炉已建成741座[7] 。随着钢铁生产任务的提高,全省建炉数量在第一次钢铁会议召开之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到了58年8月20日,河南省已经建炉22,099座,土炉21,567座,简易小高炉(1~7 m3) 415座,大型小高炉(8 m3以上)16座[8] 。截止到1958年9月20日,参加生产的各种炉子45,875个,其中土炉子占到97.6% [9] 。“以小型为主,以土法为主,土洋结合,点面结合,大中小相结合,建立千千万万土高炉,小高炉,依靠群众自力更,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方针的指引下,土法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完成既定生产任务,本着易于推广、节省原料的原则,土炉的运用被推向了极致。但就原料,主要是铁矿石和燃料的利用率来看,近代高炉每炼1吨铁需3吨半左右固体原料,土高炉则需4~5吨左右,空气也是高温炼铁不可缺少的原料,如将风量折合重量计算,近代高炉每吨生铁需风量约为3吨重,小高炉铁每吨铁需4~5吨重,土高炉每吨铁需达到8吨重,炼铁消耗原料如此之多,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原料问题[10] ,这与推广土法炼铁的初衷是有所相悖的。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iron and steel production tasks in Henan Province

 

表1. 河南省1958年钢铁生产任务分布表1

 

另外在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就是钢铁高产卫星现象。从1958年1月至8月20日,河南省生铁产量总计为12694.98吨,钢1213吨,面对全年151万吨生铁,30万吨钢的任务,其严峻的形势不言而喻。就河南省而言,最先放出钢铁高产卫星的是鲁山县,《人民日报》于1958年9月15日,在第一版醒目的位置刊登了题为《取得鲁山炼铁经,日产千吨并不难》一文(见图1),“河南省鲁山县的一千三百多座炼铁炉,几乎全部都流出了铁水,在8月28日创造了日产生铁1068.65吨的惊人纪录,这是目前钢铁战线上远远跑在前面的一个县”。

随后,在9月15日,河南省又放出了日产一万八千多吨的巨大卫星(见图2),“这天全省日产生铁18693.92吨,另外还生产了烧结铁10250.18吨。这一天,全省共出现八个日产生铁千吨以上的卫星县。其中禹县为最高,日产生铁4396吨,外产烧结铁4607.25吨,其次是鲁山县,日产铁2154吨,外产烧结铁2577吨。再次是宝丰县,日产铁1500吨,外产烧结铁2500吨”。此外,临汝、信阳、登封、商城和博爱五县的日产量都在千吨以上。这些大面积高产卫星的出现,标志着河南省在钢铁生产上突破了大量生产这一关,使全省钢铁生产进入了跃进再跃进的新阶段[11] 。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两颗“卫星”的升空加剧了之后全省范围内的“卫星现象”。9月18日,河南省委举办钢铁“跃进”广播大会,为了完成生产任务,省委要求全省20日之后日产钢铁要达到2万吨,

Figure 1. The report of iron production satellite in Lushan

图1. 鲁山日产千吨生铁的报道

Figure 2. The report of iron production satellite in Henan

图2. 河南日产万吨生铁的报道

月底争取达到3万吨。次日,河南省信阳专区放出了日产10,310吨生铁的卫星,外加烧结铁2182吨,这是当时全国钢铁工业战线上出现的第一个“万吨专区”,信阳专区的商城县产生铁6191.53吨,外加烧结铁1880.8吨,创造了全省日产生铁最高纪录[12] 。

为了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开花重点突破的目的,9月22日,河南省委召开大办钢铁电话会议,会议上确立以1市15县为炼铁中心,分别是安阳县、汤阴县、博爱县、济源县、登封、密县、宜阳、临汝、绳池、禹县、宝丰、鲁山、信阳、商城、桐柏和焦作市,其中焦作市以煤矿生产为主。在生铁生产任务上,对这15个县也做了强制性的安排,其中禹县、宝丰、信阳、临汝、鲁山日产量必须达到2000吨,其余10个县需达到1000吨,全省范围内有50个县生产铁,其余各县日产生铁需达到500吨[13] 。以这样的任务分配方案来看,的确是满足了全省日产2万吨生铁的任务,到年底时,顺利且能超额完成中央分配的任务。之所以列出上述15个县作为重点卫星县,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经验”,不难发现,9月18日的8个日产千吨县都涵盖在重点卫星县里。

“卫星现象”愈演愈烈。9月28日,鲁山县放出一颗日产生铁34,360吨的大卫星,同日,信阳专区创造了日产生铁26707.32吨的记录,并出现两个日产万吨的县,信阳县产铁13631.53吨,商城县产生铁12567.5吨[14] 。10月5日,河南省信阳专区放出了日产钢9350.36吨的全国第一颗大卫星,其中,信阳县日产5930.15吨,商城县日产3330.32吨[15] 。10月5日至9日,河南省委召开了钢铁生产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在坚定“小土群”的方针下,一方面要保证10月份生铁80万吨、钢锭20万吨的任务指标,另一方面,钢铁生产战线上要“大放卫星,连续放卫星,全面放卫星”[16] 。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一颗颗硕大的“卫星”腾空而起,令人瞠目结舌。从10月15日到11月2日,《河南日报》陆续报导着一则则“喜讯”,15日产生铁23,318吨,16日产铁26,040吨,17日产铁30,332吨,18日产铁37,331吨,19日产铁48,122吨,20日产生铁48,368吨、钢5449吨,21日产铁52,809吨、钢5148吨,24日产铁95,743吨,25日产铁401,577吨、钢8200吨[17] ,29日,一颗巨大的“卫星”再次升空,其生铁产量约等于10月1日至27日的总和,这一天日产生铁达到1,056,742吨、钢11,706吨,其中鲁山县达到157,778吨,禹县为307,467吨[18] 。在11月2日,《河南日报》刊文宣布,河南省在10月份共产生铁4,042,274吨,全年产钢313,942吨,超额且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河南省58年钢铁年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得益于一颗颗硕大的“卫星”。不难发现,15个重点卫星县,尤其是鲁山县、信阳县、和商城县在放卫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次次地刷新着日产钢铁的纪录。短短几个月内,河南省产铁将近420万吨,这样的数据不禁令人惊愕。266个临时组织成立的钢铁会战冶炼点产铁220余万吨;全省的钢铁厂共产铁2,002,743吨,其中好铁700,789吨[19] ,至于这部分好铁是依据什么标准得出的,已无从考证。

2.3. 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的调整

郑州会议之后,“大跃进”左倾势头有所遏制,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公社的整顿和经济指标的调整。就钢铁工业,在1959年3月21日至4月2日,河南省委召开了工业会议日,为贯彻中央“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方针,着重讨论了钢铁工业合理定点布局问题,会议上通过了《钢铁工业定点布局和改进管理方案》,决定将全省现有的92个钢铁基地减少为43个,111个生产点减为63个,同时做出了将劳动力向农业生转移的决定。随后在4月29日至5月13日的全省计划、基建、生产会议上,全省年产钢铁计划中,钢产量由原计划80万吨调整为22万吨,生铁计划由150万吨调整为80万吨,会后经讨论,59年的指标确定为好钢10.8万吨争取19万吨,生铁68.9万吨,争取80万吨。自此,到8月底的河南省一届十四次全会、三级干部会议期间,河南省的大炼钢铁运动处于调整状态,主要表现在:

(1) 由小土群向小洋群转变,缩减钢铁冶炼会战点。由专区、市县、乡镇公社为主导的全民大办钢铁会战点在这一阶段得以缩减,1958年年底到1959年初,陆陆续续的关闭了部分钢铁冶炼点,到年底时,全省“小洋群”30个,“小土群”19个,土炉子1500座[20] ,冶炼方式从土法炼铁逐渐转移到以现代化的小高炉为主,承担钢铁生产任务的重心也重新转移到钢铁厂上。虽然整个运动期间小高炉都一直在建,但不同时期建炉情况的不同直接反应了这一时期所采用冶炼方式重心的不同。1958年河南省高炉建设情况:3 m3 195座,5 m3 7座,6.5 m3 6座,8 m3 20座,13 m3 15座,22 m3 3座,28 m3 12座,55 m3 1座,转炉方面,0.5吨的12套,1吨2套,1.5吨3套,3吨的1套[19] ;到了1959年,全省共有6.5 m³高炉8座,8~13 m3 109座,22~28 m3 75座,55 m3 1座,100 m3 1座,255 m3 1座,1吨以上的转炉625套,小型轧钢机15套,耐火材料厂14个[21] ,不难看出,1959年一年中河南省高炉建设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全省范围内钢铁厂的合并和重点项目的开展,使得资源能够集中、优化地进行分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重心的调整和转变。

(2) 从盲目的追求钢铁产量到重视钢铁的生产质量。具体到河南省,其实早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就已经有了冶炼技术革新的声音,这也是变相的在呼吁要重视生产钢铁的质量,但最终这种声音被淹没在大放卫星、举国欢庆的洪潮之中,变得细小而无力。虽然全省捱过了1958年钢铁产量任务指标的考验,但质量上不尽人意的事实是不能忽略的。随后,钢铁生产工作的焦点重新回到了对技术问题的探讨上,为了把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河南省省政府、省冶金局要求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鉴定和推广优秀炉型,积极推广冶炼流水铁的经验,在1958年的12月份,全省炼铁生产中流水铁就基本上代替了烧结铁,生铁合格率上,也由1959年第一季度的30%上升到第二季度的54.5%,第三季度则为83.96%,是年11月份为87.54%;全省高炉利用率方面,1959年第一季度为0.59,10月份上升为0.92[21] 。在具体冶炼措施方面,省冶金局对一些较好的经验也进行了总结:第一,要缩小原料粒度,避免大颗粒原料落入炉缸从而降低炉温;第二,对矿石进行反复焙烧以提高矿石品位,尽可能的降低硫份,焙烧过程先是进行大块大垛的焙烧,破碎后采用竖窑或是其他的焙烧设配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焙烧;第三,将石灰石烧成生石灰然后用于冶炼;第四,在矿石选择上,应当充分利用烧结矿[21]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已并非纯粹的政治性群众运动,冶炼产品的质量、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受到了重视,一些好的冶炼经验和方法得到了宣传和推广,部分冶炼方法至今也是值得认可的。以生石灰用作助熔剂为例,碳酸盐在炉内受热分解,要消耗大量热能,而这些热能是炉内燃烧昂贵的焦炭提供的,我国在某些对原料强度要求较低的小高炉上,使用预先在炉外已焙烧过得生石灰(CaO)代替CaCO3入炉,可取得较为显著的降低焦炭消耗的效果,而对高炉操作没有明显的副作用[22] 。

2.4. 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的反复与终止

由于庐山会议之后全国范围内“反右倾”斗争的继续,“大跃进”再次泛滥开来。1959年8月23日至9月5日,河南省委第一届委员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会及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重新部署了工农业等各个战线上的“大跃进”。钢铁工业方面,上调了1959年的钢铁生产指标,同时要求继续贯彻“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到了1960年2月4日,河南省委召开了为期16天的第十五次全会及全省五级干部会议,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讨论了河南省196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出全省大办县、社工业的口号[1] 386。就钢铁工业而言,具体到生产任务指标:生铁省内计划要达到130万吨,钢省内计划31.5万吨,钢材17.5万吨[23] ,不难看出,1960年的钢铁生产计划与1959年相比有大幅上调,基本与1958年持平。任务既然已经制定,完成是必然的,此后的情况与1958年的第三、四季度有相同之处,一切以钢铁元帅为主,各个部门都要支援钢铁生产,凡是与钢铁生产有矛盾的,该让路的让路,除了一些重点工程外,凡是和钢铁生产争材料的、与钢铁生产相矛盾的基本建设项目都可以缓建,要以1958年大办钢铁的精神支援钢铁生产[24] 。

1960年,全省已有的小洋群钢铁厂已经出具规模,预计能产铁135万吨,不足部分(30万吨)由小土群弥补(这与大炼钢伊始“土”“洋”生产能力8:2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矿石和焦炭供应上小土群必须服从小洋群,保证小洋群的需要,发挥要群的潜力,因此小土群应就运不出来的焦煤、块煤和矿石就地炼铁,大搞小土群的同时,不能影响农业生产,不能占用秋收的劳力[20] ,从1月至9月份生产生铁共100万余吨,其中“小洋群”产铁898,000千余吨,“小土群”产铁109,962吨[25] 。在这一时期,虽然河南省与之前一样提出了“土洋并举”的口号,但已经承接了运动调整时期的思路,冶炼方法上实现着由“土”向“洋”的转变,只是碍于生产任务的压力,土法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不得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且这一时期的小土群的规模和建造,从与资源分布的结合到人员分配都是带有较强的可行性色彩的。

尽管60年的钢铁生产任务仍然艰巨,却没有了“高产卫星”的现象,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争相竞做万吨专区、千吨县的现象不复存在。“放卫星”作为一种完成生产任务的特殊手段,在这一时期没有再被采用,似乎有一点自我否定、自我检讨的味道,一方面是因为“大放卫星”极大的损耗了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虽然这一时期钢铁工业再次掀起“跃进风”,但已不再盲目的追求产量,转而是一种较为务实的态度,以期在质量和产量之间达到平衡。

随着“大跃进”的结束,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也渐渐走向了终点,从1961年年初开始,钢铁工业开始进行整顿,合并了大小规模不一的钢铁厂,关闭了一大部分产量低、操作不规范的厂矿,裁减钢铁工业员工并将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了农业生产上,停止了县、社级的钢铁冶炼点。于1961年12月25日至31日,河南省委召开了各地、市委工业书记会议,要求全面贯彻实行《工业生产七十条》,开展增产节约运动[1] 401。自此,河南省持续了近3年的大炼钢铁运动暗淡收场。

3. 结语

(1) “群众运动”的现象贯穿着整个事件,但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是不同的。

在运动酝酿阶段,群众运动主要表现在煤炭、焦炭生产等一些与冶炼相关环节的从业人数众多方面,且人员的调配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多是由省市县级的工厂为主导的。另外,这一时期由于当时的钢铁生产任务尚未调整,从整个省的轻重工业、手工业和基础设施规划来看,全省的发展是本着“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指导的,其余各个行业并进,尚未出现“钢铁元帅升帐”的情况。到了运动的高潮阶段,这时的“群众运动”似乎与大众视野中的“群众运动”更为相近,从矿料、煤矿的寻找开采、焦炭生产、原料运输到实际冶炼的操作,从事者已经没有了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专业背景的界限,完成钢铁生产任务是一切事务最根本的原则。严峻的政治形势、苛刻的政治任务和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造就了这一时期铺天盖地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到了运动的调整阶段,“群众运动”较第二阶段有所减缓,主要表现在专区、市县和社级的冶炼会战点的缩减,抽掉的人员以普通群众为主,进而是冶炼相关行业的调整,如煤焦、运输、耐火材料生产等。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大大小小的钢铁厂采取了资源整合,员工数量上也进行了裁减。这一时期的群众运动似乎与第一阶段更为相似。到了最后一个阶段,虽然也建起了部分的小土群冶炼点,但较高潮时期,抽离了盲目性,取而代之的是较为科学化、合理性的安排,但由于此时左的思潮仍旧占据着统治地位,无论微观上怎么调整,宏观上的错误已经决定了这场群众运动对社会的财力、劳力和物力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2) 从冶炼技术运用的角度来看,河南省为期三年的大炼钢铁运动经历从土法到洋法的转变。

由于传统古法冶炼技术在河南有着较为深厚的底蕴,大炼钢铁运动伊始,各种炉型应运而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由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问题,随后指定了几种炉型进行全面推广。从土法到洋法的转变,这既是技术与社会双向选择所致,也是技术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点看,就河南省而言,虽然大炼钢铁运动披上了政治运动的嫁衣登上了历史舞台,几经周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人力损失,但在此次运动中扮演最为核心角色的冶炼技术,在它的剧本里依然循着自己的道路坚定地前进,并没有违背技术前行所应遵循的既定道路。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我省地方工业高歌猛进万箭齐发. 河南日报, 1958-3-28(1).

  2. [2]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4) 河南省志?大事记. 河南人民出版社, 郑州.

  3. [3]   河南省冶金工业会议. 冶金报, 1958-4-7(3).

  4. [4]   河南省委关于钢铁生产、铁矿勘探、水利炼铁和放钢铁卫星的通知、简报和批示. 河南省档案馆, J1,1391.

  5. [5]   工业厅关于1958年度地方工业和手工业计划一览. 河南省档案管, J95,653.

  6. [6]   河南省因陋就简发展钢铁工业. 冶金报, 1958-6-30(2).

  7. [7]   河南省委钢铁生产会议文件. 河南省档案管, J1,1394.

  8. [8]   河南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紧急会议文件. 河南省档案馆, J1,1386.

  9. [9]   河南省委关于钢铁生产情况给中央的报告. 河南省档案馆, J1,1396.

  10. [10]   陆达 (1958) 土炉和土洋炉结合小高炉的原料和炉型问题. In: 土洋并举大办钢铁工业的经验, 科学普及出版社, 北京.

  11. [11]   河南日产生铁一万八千多吨. 人民日报, 1958- 9-17(1).

  12. [12]   信阳专区一天拿到万吨铁. 人民日报, 1958-9-24(1).

  13. [13]   吴芝圃、杨蔚屏在大办钢铁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河南省档案馆, J1,1390.

  14. [14]   河南省钢铁战线红旗越举越高. 人民日报, 1958-9-30(1).

  15. [15]   贯彻“小土群”,放出大卫星,河南信阳专区日产钢九千多吨. 冶金报, 1958-10-9(1).

  16. [16]   省委召开钢铁生产紧急会议部署战斗任务. 河南日报, 1958-10-10(1).

  17. [17]   共产主义气盖世,一天超过一百年. 河南日报, 1958-10-27(1).

  18. [18]   英雄写下英雄诗篇, 奇迹之上再创奇迹. 河南日报, 1958-10-31(1).

  19. [19]   1958年省煤炭局、省冶金局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生产综合年报. 河南省档案馆, J95, 15.

  20. [20]   1960年炼铁小土群方案及县社办小洋群三年规划. 河南省档案馆, j115, 191.

  21. [21]   1959年冶金局炼铁生产基本总结. 河南省档案馆, J95, 83.

  22. [22]   王筱留(主编), 北京科技大学 (1991) 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 冶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3. [23]   完成全年钢铁生产计划的措施意见和提纲. 河南省档案馆, j115, 137.

  24. [24]   王金瑞 (1999) 论河南省的“大跃进”运动. 河南大学, 郑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