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暖流,是欧美文明的基础,北太平洋暖流是东亚文明的基础,而印度洋暖流是印度和中国西北,西南,乃至东北文明的基础。文明流转,只能猜测,地球核心处有一个偏离活跃地带,这个地带,经过大西洋的时候,就是欧美文明时期,经过太平洋的时候,就是东亚文明时期,经过印度洋的时候,就是印度洋文明时期。文明轮流转,其实就是地核的温暖活跃带的流转。
这里有个中国弧,是印度洋暖流的作用:正在复兴:重庆和成都是代表,黑龙江是后来者上,拭目以待。
只要留意这一个弧度的前一个弧度,就知道文明是如何移动的:
新加坡、台湾、日本、韩国、香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当时特别突出。30年河东,30年河西,就是弧度移动的速度。从亚洲四小龙到中国弧,经历了30年。
亚洲四小龙是指自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间,亚洲四个发展迅速的经济体:台湾、韩国、新加坡及香港。亚洲四小龙在1970年代之前以农业和轻工业(小型工厂)为主导,1970-1990年代经济发展高速。它们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地廉价而良好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而发展迅速,成为东亚和东南亚继日本后新兴的发达国家或地区(雁行理论),也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其成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验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典型例子。如今亚洲四小龙均被列入发达经济体行列,2022年人均GDP分别为(IMF):新加坡为79,426美元,香港为49,700美元,台湾为35,513美元,韩国为33,592美元。
近日,有自媒体撰文称,因为全球变暖,降水线北移,大量戈壁和沙漠将变成宜居的“塞上江南”,对大陆国家有“天大的好处”。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都在温暖期,海平面升高只对欧洲国家有较大影响,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且全球变暖是地球周期的一部分,人类根本无法阻挡。
这并不是全球变暖第一次被曲解。一位长期从事气候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感叹,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在学界早已是共识,没有任何争议,反而是普通公众对气候问题的认识和学界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对称,基础科学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黑龙江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
孟加拉湾风暴“穆查”将于14日晚上登陆缅甸至孟加拉国一带沿海
本文转自【中央气象台】;
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穆查”(MOCHA)已于5月13日(北京时,下同)早晨加强为极强气旋风暴,8时其中心位于缅甸实兑南偏西方向大约680公里的孟加拉湾中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50米/秒,相当于我国的强台风级)。
“穆查”路径预报
预计,“穆查”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增强,将发展为超级气旋风暴(62~65米/秒,相当于我国的超强台风级),14日晚上在缅甸西北部到孟加拉国东部一带沿海登陆(14~15级,42~48米/秒,特强气旋风暴或极强气旋风暴,相当于我国的强台风级),较大可能在缅甸若开邦沿海登陆,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
风雨预报
大风预报:13日至14日,孟加拉湾中部和东北部海面、缅甸西北部沿海、孟加拉国东部沿海将有9~11级大风,部分地区或海域风力可达12~14级,“穆查”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或地区的风力有15~17级,阵风17级以上。
降雨预报:14日至15日,缅甸西北部、孟加拉国东部、印度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我国西藏东南部和云南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
萌台提醒
受“穆查”及其强风雨天气影响,孟加拉国、缅甸及印度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风和暴雨灾害风险,建议当地中国公民提前做好防灾措施并进行应急物资储备。我国西藏、云南等地局地有较强降雨,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延伸阅读
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等级划分
北印度洋(含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热带气旋爱在哪儿登陆?
生成于孟加拉湾的气旋:
▲54%登陆印度东海岸
▲33%登陆孟加拉国和缅甸
▲13%不会登陆而在孟加拉湾海面减弱消散
生成于阿拉伯海的气旋:
▲23%登陆印度西海岸
▲11%登陆巴基斯坦
▲11%登陆阿曼
▲6%登陆伊朗、也门和索马里等地
▲49%不会登陆而在阿拉伯海海面减弱消散
“大象北迁”“降水线北移”,真的是利好吗?
近日,有自媒体撰文称,因为全球变暖,降水线北移,大量戈壁和沙漠将变成宜居的“塞上江南”,对大陆国家有“天大的好处”。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都在温暖期,海平面升高只对欧洲国家有较大影响,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且全球变暖是地球周期的一部分,人类根本无法阻挡。
这并不是全球变暖第一次被曲解。一位长期从事气候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感叹,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在学界早已是共识,没有任何争议,反而是普通公众对气候问题的认识和学界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对称,基础科学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为此,本文通过梳理大量资料、采访专家答疑,试图为公众讲清楚气候科学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降水线北移是否真的能够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地区的面貌?
中国加入气候协定,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背后只是为了经济利益吗?
降水线北移与气温之间有何联系?
阴云,暴雨,干旱,闷热。
这个夏天,想必很多人都已切身感受到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每天打开手机看看今天是不是“人象平安”;向来干燥晴朗的北京如南方般阴雨潮湿;一直是避暑好去处的东北因高温,空调卖断货;从北到南各地暴雨成灾。
不仅如此,让人万万没想到的还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这一消息。
种种迹象都表明北方降水确有增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和全球变暖有何联系?
全球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影响是空中水汽含量的变化。气温的上升使得空气中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汽,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空气中将能多容纳7%的水汽。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称意告诉记者:“降水是水汽输送的结果,近地层大气温度升高与降雨量的变化关系复杂,降雨量变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表现,与时空尺度、地理位置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华北地区尽管近年来降雨量略有所回升,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华北地区东南部基本处于近地层温度升高,降雨量呈明显减少趋势。
因此,降水线的变化需要分地区来看,说全线北移并不妥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降水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近50年来,我国小雨日数减少比较明显,暴雨日数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西北和长江流域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加。
西北沙漠和戈壁有了充沛的雨水,不就能够恢复成为几千年前绿意盎然的景象了吗?这有什么不好?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问题出在“极端强降水”。
首先,新疆沙漠洪水并不是地区正常降水造成,而是由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大气环流有关。根据新疆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张俊兰所述,近10年来,南疆天气气候较为异常,极端暴雨事件频发,今年的频率和强度更是创下近五年来新高,再叠加高温使得高山积雪(冰)融化等因素,汇聚成了沙漠洪水。
南疆暴雨是极端异常天气,那西北呢?毛乌素沙漠不是已经要从陕西版图上消失了吗?
并不否认,西北暖湿化这一趋势早已有之。从1987年之后,西北持续出现暖化倾向;20世纪后半叶,上升约1.0℃,上升速率达到0.2℃/10年。
但是,西北暖湿化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均匀变湿。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说,由于西北地区西部变暖程度还在不断加速,导致潜在蒸散发量加剧,大多数监测站点反而出现变干趋势。
这一点从今年宁夏、山西、甘肃等地持续发展的旱情可以得到验证。截至8月10日,甘肃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58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79.3万亩。
也就是说,特定时期原本干旱的地区降水是多了,但年均降水量却没有多,甚至没有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这些地区的历史高值,且因为变暖导致高温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增大,所以干旱仍然是西北的主要气象特征。
并且,西北本就是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暖湿化不仅不能改变西北地区的荒漠景观格局,还会造成高山冰川和积雪消融加快,极端气候水文事件会进一步增强,极端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对这一地区的威胁也会进一步加大。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亚宁说。
张称意也认为,西北地区要达到如我国秦岭-淮河线往东往南地区类似的湿润程度,需要极大的气候变迁才能实现,这时全球的气候与生态很可能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人类社会很可能是大灾难,而不是机遇或机会。
更何况,忽略毛乌素沙漠植被恢复背后,七十年、三代人的无数付出和治沙过程中摸索出的如麦草方格等许多创新举措,而简单将荒漠化治理归因于降水增多显然十分草率。
至于“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都在温暖期”这一观点中的“温暖期”,也概念模糊。
人类观测气温的历史只有百年,千年来的气温序列是靠古籍中的物候记录等推测的,片面利用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研究》推出这一观点,忽略历史时期中的社会、经济、外交等各方面作用,欠妥。
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严重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温暖期”。
更值得警醒的是,相较于全球平均状况,亚洲地区的海平面升高速度更快,如果海平面上升约7米,全球上百个海滨城市包括中国的上海和广州都可能被海水淹没。这与我们密切相关。
连竺可桢先生本人也在论文中清晰写道:“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
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为频繁和严重
频频出现的“千年一遇”大暴雨、大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是今年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高频词。
8月9日,引用了14,000多篇科学论文,被称为气候科学界的重磅之作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在日内瓦发布。
报告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为各界公认。它认为,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为影响正在导致包括热浪、强降水和干旱在内的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为频繁和严重。
“热浪、强降水和干旱在内的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为频繁和严重”意味着什么?来看看今年世界各地的景象:
6月,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多国突发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淹没大片房屋、街道,造成大量居民断电、断水,造成200多人伤亡。近日,印度经历50年来最强降雨,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一系列灾害,造成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至少138人死亡,9万人被迫转移。
洪涝的另一面是高温。8月3日,希腊和土耳其一些地区的气温超过46℃,突破当地历史极值,引发毁灭性火灾,造成上万人流离失所。
如果你觉得那都是别的国家发生的灾害,跟我们有什么关系?那请看接下来一组数据。
2018年,新疆哈密7.31特大暴雨造成山洪,引发射月沟水库漫顶并局部溃坝,28人遇难,8700多间房屋及农田、公路、铁路、电力和通信设施受损,仅射月沟水库经济损失就达1.7亿元,其它经济损失高达7.96亿元。
今年7月17日以来,河南省极端强降雨共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郑州全市受灾人口188.49万人,受灾农村1126个,倒塌房屋5.28万间,农作物受损167.24万亩、绝收43.4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32亿元。
8月8日开始,湖北省又发生新一轮强降雨,已造成襄阳、随州、孝感28.61万人受灾,紧急避险7216人,紧急转移安置5943人。
截至发稿时,暴雨蓝色预警仍在继续,影响面覆盖全国超10省区市,仅暴雨造成的损失就已经高达上百亿元,灾后重建家园又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更何况还有干旱、热浪、寒潮……
环球同此凉热。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局部尺度的降雨增加掩盖不了其他地区的干旱酷热,更实现不了真正的好转。全球变暖下北极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是不分地域的,最终没有任何地方能够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