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先去看一下,自己10年后,死后将去的天堂庙。

臭豆腐钓 鱼=海 畔有 逐臭之鱼
(杂说有趣,来来来,姑且听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谈谈无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罗汉非神,但有半神之态,过常人生活,也是吃,喝,拉,撒。但他们是出家人,是和尚,不可婚娶女人,每天唸经,一心向佛。生活璞实,简单,有的罗汉,练成正果,死后留下舍利子,让世人膜拜。

我喜欢观音像,她有慈母的温柔,美丽,神情是那么安逸,平静。

我更爱罗汉像,他是人类,有人性,他是男性,高大,俊伟,敬佛,样子级好看!

外国人都发疯地收藏“罗汉像”,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华府佛瑞尔博物馆都有罗汉朔像,或罗汉画像。这南宋周季常和林庭珪的“五百罗汉图”是最完美,最完善的,把罗汉的生活,幻想,全都画了下来,洗足,睡觉,挑水,拜神,修练。。。。。等等。

大家可去点看:     南宋·周季常 林庭珪《五百罗汉图》 (sohu.com)

今天我要秀给大家看的是华府佛瑞尔博物馆的这一幅画,我亲眼观赏,长久被那画的深度美,感动的无言可发。。。。。。。。。。

 

        南宋周季常和林庭珪所绘的《五百罗汉图》如今分别藏于日本的大德寺、美国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佛瑞尔美术馆,此图原有百幅,每幅描绘有数位罗汉。流传至今已有800余年,是继五代贯休的《十六罗汉图》的又一佛画力作。

      《五百罗汉图》,原是周季常、林庭珪应明州惠安院僧人羲昭之约历时十余年为该院绘制的佛画珍品。此画画高超,画笔细腻,既有工笔之美也有写意之神态。天台石桥图是其中一幅最有创意的人神交流画,说的是一老罗汉曇猷 (死於公元 396) 告别图右下3活着的罗汉友人,独自走上浙江天台石桥,通往天堂仙庙体验死后的生活数日,(图右上角2罗汉是已死升天的仙人)然后又回到人间活了10年,最后再往生到生前已去过的仙庙永远住下。

                                                

《天台石桥图》是一件反映南宋时期罗汉生活的佛像画,从整体的绘画风格和特点看,有吴道子、刘松年、李唐等大家的影子,可见当时宁波民间画家非一般画匠,有相当扎实的传统功夫。

画面中六位罗汉,分近、中、远三组,形象丰富,有主有次。近处三位罗汉刻画最为精细、严谨,罗汉仰头侧目,人物姿态各异。画家花了较多时间对脸部作细致描写,眼睛炯炯有神,眼角、鼻线、皱纹、毛发等,以线带染,富有质感和立体感;衣纹线条流畅自然,笔法变化丰富,既有硬朗挺拔的铁线描,也有细如发丝的游丝线,展现出民间画家高超的写实能力。中、远处三个人物在表现手法上相对写意,工写结合,画家着眼于罗汉生动的整体形象,淡化了人物脸部的细节描写。作品设色也很有特色,如画面最前端的三位罗汉,除了脸部施以白色外,服饰由白、黄、蓝、淡绿等颜色组合,这种较为亮丽的色彩在深褐色的山水背景下显得特别出挑。年代久远,颜色能保持至今而不褪色,看得出画家用料讲究,采用了较为贵重的矿物质颜料。历代佛像设色,多为绚丽亮泽,尤其红黄等暖色系偏多。而此作画家的设色却与众不同,譬如常用的红色,在画面中仅用很小一部分,尽管只有那么一点点红色,但对整件作品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这种用色习惯在另一件作品《罗汉洗濯图》中也得到了体现:仅于晒在树上的服饰中稍施一条红色,起到亮眼之效。

山水在这件罗汉作品中占了较大篇幅,山水背景的冷褐色,与人物的鲜丽色彩正好形成对比。作品中的山水画法吸收了南宋马远、刘松年等大家手法,如画山不见峰,也不见山底,画家取山之一角来营造意境。石桥、枯木、瀑布、山崖等边角之境,足以传递画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形式上给人以新鲜感。另外,画家巧妙地利用瀑布、浮云甚至人物衣服的白色作为画中的留白,达到实中有虚、计白当黑的效果。山石用笔峭劲,运用大小斧劈皴法,石质坚硬厚重,有立体感。

石桥是画中山水之眼,众多罗汉围绕石桥展开。石桥在画的中部,看上去高悬于山崖,不远处飞瀑直下,显石桥之险。桥上有一罗汉躬行,近处众罗汉仰头侧目望之,感觉他们都在眺望桥上的罗汉,好像在惊叹石桥与悬瀑的险景,好像在眺望远处天上飘然而来的“神仙”。画面犹如现实与神话的结合,富有故事性。

 

它充满了宗教及往生趣味,以一种诙谐的手法画出人与神的似近又远的距离,在生死之间以一座天台石桥为连接,而据说浙江真有此桥,也真有当地和尚们传说此事,妙不可言,故如此吸引我,且解释来,与大家共享!

 

     华府的佛瑞尔和沙可乐博物馆里上万件的中国頂极国宝,大部分是傅仪,让亲王端方以低价,百年前卖给华府博物馆的,来维持他最后的一段皇家生计,也有部分是社会收藏家,公司和庙宇的捐赠。唯一可喜的是这批国宝,逃过了文革和红卫兵的捣毁,留在美国保护良好的博物馆,让每年成千上万的遊客来欣赏。您要是有空,不妨也去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