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发了一篇有关三国演义的画堂春的评论帖子,在坛里引起了一些涟漪,更令一剑先生发专贴评论。我佩服一剑先生码字的速度,因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引古论今,知识的储量相当的高。
一剑先生把《画堂春》称作胡作,我们当然期待一篇精彩的论述,能够看到有关诗词的理论,要素,基本的逻辑。可是看来看去,却非常失望。
文章绕来绕去,只有一个基本论点,就是明星效应。例子是邓丽君之所以歌唱的好,是因为她有名。因为有名,你自然就觉得好听了。事实如何呢?邓丽君歌声甜美,同一首歌,她明显比别的歌星唱的好,即使是《梅花》《中华民国颂》这样一些风格不同的歌曲,她也能把力度和情感把握的很好。她能够用日本歌曲风靡日本,完全是因为她的实力,而不是所谓名气。因为她唱的太好了,当然名气就非常大。而不是因为名气大,你就觉得好。有的歌星表现失常,唱走调了,也非常难听,而不会因为是歌星就变好听了。如果诗词靠名气,那么乾隆的诗词,一剑兄可以多多品读。
所谓的明星效应,亦或光环效应,当然存在。但这正是我们要在评论中所避免的。因为任何评论或评比,都要讲究公平公正,而不是因人而异。比如足球比赛,像梅西这样的球星,当然会受到一些照顾。但绝不会有任何裁判或组织会公开把明星效应作为评判尺度,告诉大家规则对于梅西和不出名的球员的不同的,并且还公然斥责和梅西一起争球 的队员是想和人家“尿一壶里”。
我打字不快,写不了太多。我高兴的是我也看到了一些比较客观理性的评论。但对于一剑先生这篇,不幸的是,我没有看到 剑,或士,反而看到的是浓浓的势利和俗气。
--------------------------------------------
附录: 一剑飘尘原文:
王武同学很正直,将《三国演义》卷首和卷尾两首词的待遇进行对比后,感概: 同是一本书的两首词,为何待遇这么不一样呢?
和这两首词同在一本书还有不少。王武同学没点出来,估计和我的感受差不多: 那种顺口溜在文学城诗坛随便找个人一天都能整个几十首,不值一提。我列几个大家瞧瞧:
赞关羽张飞初试新武器: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赞玄德初出剿贼: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赞赤兔马: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不同,罗贯中这个人诗词水平很差。个人感觉,他要生在当今,到我那个诗群里混,待遇还不如一剑,一发作品就会被一帮大佬骂个狗血喷头。
再铺垫一下,现在我们知道有个东西叫“明星效应”。我小时候听歌还是邓丽君时代,我不仅喜欢曲子和唱腔,而且喜欢歌词。比如这句:问彩云何处飞,愿乘风永追随!
我读过一篇文,当年台湾有位男歌星追邓丽君。邓丽君在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巡演,这位男歌星就在邓丽君转场经过的公路上花钱摆出一个大横幅,上面展示的就是这句:问彩云何处飞,愿乘风永追随!
邓丽君自然很感动,但最后没和这位浪漫的追求者走到一起。另一次,这位追求者想给在新加坡演出的邓丽君惊喜,没通知邓,自己从台北飞到新加坡。当他手捧鲜花走在酒店走廊的时候,看到邓丽君和成龙手挽手从房间出来.....
问彩云何处飞,愿乘风永追随! 不难弄的句子呀。还没有汪峰下面这个更感人更深沉,但一剑对此记忆深刻。
那一天我漫步在夕阳下
看见一对恋人相互依偎
那一刻往事涌上心头
刹那间我泪如雨下
......
为什么?明星效应。你唱我唱都不灵,邓丽君一唱就感人。
然后我们谈谈诗词质量。也就是要说的主题: 名作佳作和胡作
不仅唐诗宋词,每个朝代都有诗词名作传世。按现在的说法,可以列个前十名,前五名。为什么不说前三?因为审美差异,争议太大,有点难搞。比如金朝,元好问那首《摸鱼儿.雁丘词》位列前十前五,一点问题都没有。
1205年,金国一位16岁的少年赴并州赶考,途中碰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他今天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的雁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少年听后非常感动,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即兴感怀写出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
摸鱼儿*雁丘词
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少年名叫元好问,鲜卑拓跋氏后人,1190年生于山西秀容(今忻州市)韩岩村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别号遗山,是名冠金元两代的诗坛巨擘。他一生有44年生活在金末,有24年生活在元初,其间江山易主,风云动荡,遗山愤世吟诗、为官恤民、为士请愿、奔走存史,最终于1257年客死他乡。
这种故事,这种诗品。如果罗贯中将其纳入《三国演义》的卷末,能被读者忽视吗?
《三国演义》卷首的那篇《临江仙》也是一位天才俊少的名作。此人就是明代才子杨慎。和《雁丘词》一样,以作品质量,这首词进明代诗词前十应该没有争议。
故事也感人。杨慎父亲是内阁首辅大臣,但杨慎完全没有官二代“躺平”的习气,自小勤奋读书。23岁状元及第,年少得志。36岁时,因得罪皇帝,发配云南充军,到江陵时,杨慎看到一个渔夫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酒吃鱼,谈笑风生,心生感慨,写下这首《临江仙》。全词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好了,我觉得我的话应该说完了。当然不能直接冷落那首《画堂春》,我评评。
画堂春
关河阻隔暮云长,孤锋冷月晨霜。
东风不解槊横江,付与烟光。
白马归依白帝,弦音惊破弦缰。
悠悠千古品苍凉,几柱残香。
是不是罗贯中写的我不清楚啦。如果是别人写的,第一句“关河阻隔暮云长”估计是老罗选这首词的原因。老罗罔顾《三国志》历史原貌,杜撰《三国演义》把关羽捧到肉麻的高度。什么“关河阻隔暮云长”?你不就是要胡诌硬拽吹捧关云长吗?
“孤锋冷月晨霜”, 我看不出这是说哪里。想来想去,只有六盘山有这种类似场景。老罗同学,你想起七擒孟获了?
“东风不解槊横江,付与烟光。" 说赤壁吗?老罗,你读过人家大诗人怎么写的没?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意境多好。
”白马归依白帝,弦音惊破弦缰。悠悠千古品苍凉,几柱残香“ -- 哈哈,这个完全透露了老罗的本色,”有诗为证“的水平暴露无遗。王武同学,你知道他说的是那个白马,那个白帝吗?
一首连佳作都称不上的胡作作品,居然要和朝代前十的名作争光环,不自量力了。另外,人家不仅作品好,还有无比闪耀的才子明星效应,要跟杨慎尿一壶里,你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