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马拉松(二)凡尔赛
凡尔赛(法语:Versailles)是一个面积为26.2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刚好和我们跑马拉松全程26.2英里是一样的)的市镇,也是法国中北部伊夫林省的省会,距离法国首都巴黎约20公里。凡尔赛因凡尔赛宫而闻名,凡尔赛宫于1682年至1789年由太阳王路易十四建造,在那个时候的凡尔赛宫超越了巴黎,成为了法国实际意义上的首都。
去巴黎之前,有朋友建议:如果去巴黎的游玩的时间有限,单从观看宫廷建筑、油画等方面考虑,可以不去参观凡尔赛,只参观卢浮宫,因为很多展品卢浮宫里都有,而且有些是原件。
若一定要去凡尔赛,如果不需要详细了解历史,可以化半天时间只参观凡尔赛宫,不参观凡尔赛宫旁边的大特里亚农宫和小特里亚农宫。
但我们还是计划了一天参观时间,不是因为现在流行的“凡尔赛”网络术语,而是我们去年欧洲游玩时,看到很多宫殿都是参考凡尔赛宫设计的,也有参考大小特里亚农宫设计的。再加上凡尔赛宫在近代历史中有很多政治功能(例如希特勒憎恨的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条约》,奠定了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政治格局),也是法国多年官方使用的外交及宴请场地之一。
4月15日周六早晨8点我们到另外一个大酒店集合乘坐旅游公司的大巴去凡尔赛宫参观。在旅游车上我们听到导游一些没有记载的传闻或者叫野史,例如路易十四在他童年时和他母亲一起在意大利被扣押做人质。1643年5月14日,父亲路易十三因病去世,4岁半的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出生)继承王位,由母后奥地利的安娜摄政,枢密院首席大臣红衣主教朱尔·马萨林辅政。因为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不合导致的三十年战争,使全欧洲处于混乱中。从1648年到1653年期间,法国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乱(巴黎为首的投石党)、主要是针对首席大臣马萨林的政策。年幼的路易在暴乱中两次逃出巴黎,其中一次逃到意大利(母亲是意大利人),被扣押做人质一段时间,这对小路易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感觉小路易有点和中国的秦始皇年幼时一样,作为人质,历经沧桑。
虽然只有20多公里的路程,但由于交通不畅,大巴在路上花了1个小时,期间导游用流利的英文尽可能地介绍了凡尔赛宫。虽然现在网络上查看凡尔赛宫的信息非常多和细致,但导游提纲挈领地给我们勾勒出了凡尔赛宫的前世今生,和曾经的主人路易14、15和16,从路易14建造凡尔赛宫到路易16在凡尔赛宫丢掉脑袋,简洁明了,容易记忆。
凡尔赛宫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森林和沼泽荒地,国王路易十三常常到那里打猎。1624年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117法亩荒地,在这里修建一座二层的红砖楼房,用作狩猎行宫。楼上有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一楼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当时的行宫拥有26个房间(后来的凡尔赛宫拥有2300个房间、67个楼梯和5210件家具),年幼的路易十四想必对这里留下美好的映像。
16至17世纪期间巴黎市民不断发生暴动,这导致路易十四决定将王室宫廷(当时位于巴黎城内的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迁出混乱喧闹的巴黎城。经过考察和权衡,他决定以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再征购6.7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狩猎行宫的西、北、南三面添建新宫殿,将原来的狩猎行宫包围起来。原行宫的东立面被保留下来作为主要入口,修建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并在宫前修建三条放射状大道。为吸引居民到凡尔赛定居,还在凡尔赛镇修建大量住宅和办公用房。为确保凡尔赛宫的建设顺利进行,路易十四下令10年之内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其他新建建筑使用石料。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罗浮宫)迁往凡尔赛。法国的政治、外交决策都在凡尔赛宫决定,凡尔赛成为事实上的法国首都。为消除势力强大的法国地方贵族(如孔代亲王家族)的割据和叛乱危险,凡尔赛宫落成之后,路易十四即将全国主要贵族集中于凡尔赛宫居住。
1688年,凡尔赛宫主体部分的建筑工程完工,而整个宫殿和花园的建设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随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并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时尚的发源地。
在其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贵妇、亲王贵族、主教及其侍从仆人竟达36,000名之多。在凡尔赛还驻扎有瑞士百人卫队、苏格兰卫队、宫廷警察、6,000名皇家卫队、4,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为安置其众多的“正式情妇”,路易十四还修建大特里亚农宫和马尔利宫。在路易十五晚期和路易十六早期中,维持凡尔赛宫廷的费用占法国岁入的四分之一。但这些活动收到一定的成效:路易十四登基以前势力雄厚、心怀不满、屡屡反叛的法国大贵族至路易十四时代已被奢靡的宫廷生活所笼络腐化,甚至以受邀居住于宫中为荣,争先恐后仿效国王及宫中的礼仪、着装,担心失去国王的宠爱。
导游同时也常常对凡尔赛宫吐槽:凡尔赛宫过度追求宏大、奢华,居住功能却不方便。宫中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连王太子都不得不在卧室的壁炉内便溺。路易十五极端厌恶寝宫,认为它虽然宽敞、豪华,却不保暖。
我们参观凡尔赛宫那天下着大雨,旅游巴士把我们放下车后又排了半个小时的队。非常惊讶导游和一些工作人员居然不打伞,任由风吹雨打,这在几天后的伦敦马拉松期间,也看到绝大部分观众不打伞,陪伴着我们淋雨。
进了凡尔赛宫,我们每人租了一个中文语音导游(每人5欧元),可以帮我们仔细了解皇宫每个厅的功能。在连接各个厅的通道里,通过中文语音导游也了解到了当初这些过道里都是粪便的味道,因为没有厕所,过道里放置了很多粪便的容器。
凡尔赛宫的建筑风格因为极尽奢华,在16至17世纪的欧洲各国引发巨大轰动,神圣罗马帝国(现奥地利和德国,奥地利的神圣罗马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在维也纳修建的美泉宫,德国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忘忧宫,德国的巴伐利亚宁芬堡宫、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修建的路德维希堡宫、海伦基姆湖宫)、俄罗斯帝国(俄罗斯皇帝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修建的夏宫、俄罗斯女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修建的冬宫)、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华沙修建的皇家城堡)和瑞典王国(斯德哥尔摩修建的皇家宫城)等欧洲大国的君主纷纷仿效,形成一股修建皇宫的跟风之潮。
凡尔赛宫里面有很多主题厅(如海格立斯厅、丰饶厅、维纳斯厅、狄安娜厅、玛尔斯厅、墨丘利厅、阿波罗厅、镜厅,以及皇家歌剧院),其中2300个房间、67个楼梯和5210件家具。我们开始参观时比较仔细,很多油画都有语音导游的说明,我们只有输入油画上的语音号码,就可以收听详细的中文语音说明。后来就走马看花,快速地挑选比较重点或感兴趣的地方观看。
我们参观来到国王大套间的一个卧室里,看到墙上挂着一幅画像,是莫扎特8岁访问法国时和皇后在一起的画像。语音导游解说:因为当时的皇后会说德语,于是她给莫扎特和路易十四做翻译。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凡尔赛宫被普鲁士军队占领,城堡的一部分变成德军的军事医院。1871年,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从德意志的一个诸侯王升格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直到 1871年3月签署停战协定后才离开凡尔赛宫,这一举动深深伤害了法国人的民族骄傲,酿成法国对德国的仇恨,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伏笔。同年,德国在凡尔赛与法国签订了初步和约。此后入驻凡尔赛宫的梯也尔政府策划镇压巴黎公社的行动。1875 年,法国第二个议会机构:法国参议院成立,并在 1876 年在宫殿南翼新建的大厅举行会议。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法国政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把凡尔赛宫改造为公共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全部供人展出、一般市民也可参观。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召开的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召开,法国政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借此羞辱战败德国、报德国统一时候的一箭之仇。但同时,被羞辱的德国也因此记恨法国,为二战埋下伏笔,间接导致煽动德国爱国情绪的希特勒崛起。协约国于6月28日在镜厅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二战后,随着巴黎城市的扩张,凡尔赛也获得大幅发展、并成为巴黎城市圈的一部分。法国政府多次在宫中和花园中举办外事活动,召开国际会议,签署国际条约。
参观完凡尔赛宫和花园,我们走向大特里亚农宫(法语:Grand Trianon)。湖边的路上有一家餐馆,价廉物美,吃完之后才在网上发现是一个打分很高的餐厅。大特里亚农宫是1687年由路易十四为其情妇蒙特斯庞侯爵夫人所建造,室内装潢相比之下比较朴素,路易十四时期,国王有时厌倦豪华的凡尔赛宫,也会到这里居住,此处也亦是举办音乐会及庆典节日的场所。1805年至1815年,拿破仑与家人曾居住于此,此处同时也是1920年《特里亚农条约》的签订地点,在戴高乐执政时,大特里亚农宫的北翼曾成为法国总统的官邸。
小特里亚农宫(法语:Petit Trianon)离大特里亚农宫很近,步行5-8分钟。它是1762年由路易十五为其情妇庞巴度夫人建造,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主要房间有大沙龙、小沙龙、画室、卧室、化妆室等,附近有路易十六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修建的瑞士农庄,有茅屋、磨坊、羊圈,王后常化妆为乡间牧羊女在此游玩。
拿破仑1804年成为法国皇帝时,曾考虑将凡尔赛宫作为他的住所,但由于翻修成本过高放弃了这个想法。然而在1810 年与玛丽·路易丝结婚之前,他对大特里亚农宫进行了修复和翻新,作为他和家人的春季居所。
如果不从历史的方面去探索,参观完凡尔赛宫后,再参观这2个特里亚农宫,从宫廷建筑、油画等方面,和凡尔赛宫相比,也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
现在,凡尔赛宫所有权归于法国政府所有。它的正式名称是“凡尔赛宫、博物馆和国家庄园”,是由法国文化部负责监督的独立行政和管理机构。凡尔赛宫同时仍然具有政治功能,也是法国多年官方使用的外交及宴请场地之一,其中由参议院和国民议会组成的两院制议会,经常会在凡尔赛举行联席会议,以修订或以其他方式修改法国宪法。
1979年10月26日,凡尔赛宫与其圆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参观凡尔赛之后,对路易十四成长历史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未完待续)
下接《伦敦马拉松(三)卢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