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维尔友谊学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的杂志上讲述了云南民居来美国的故事
去年11月,曾写过一文把云南民居搬到西弗吉尼亚州 这位美国老师疯了吗?,介绍了美国老师John Flower (约翰·弗劳尔)和夫人帕梅拉·莱娜德 (Pam Leonard),历尽千辛万苦、争分夺秒将一幢即将被大坝的水淹没的云南民居搬到美国的故事。
如今,这座民居已经在美国历史小镇哈泊斯渡口(Harpers Ferry)找到了自己的家,此处乃是三州--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和马里兰交汇之处,有山--蓝岭山脉(Blue Ridge Mountains),有水--雪兰多河(Shenandoah River),貌似这座民居老家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湄公河。
▲美国历史小镇哈泊斯渡口(Harpers Ferry)
▲美国历史小镇哈泊斯渡口(Harpers Ferry)我站在西弗吉尼亚州,左手山头是弗吉尼亚州,右手山头是马里兰州。
炎炎夏日,在青翠山林的深处,我们找到了这座古色古香的中国民居所在之处。走近,迎面看到正挥汗如雨在工地里与几个学生一起干活的约翰,还有拿着水管在冲洗厕所的帕梅拉,一番自我介绍后,他们继续工作,由一位大学生陪着我们参观了民居。
▲民居外面像个建筑工地
这位大学生名叫麦卡,一爆炸发型很潮、很引人注目,他自我介绍在夏令营担任助教,从西德维尔友谊学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毕业,该校是美国顶尖私立学校之一。跟随麦卡,我们从大门的那堵墙开始了我们的游览。
▲民居的前门,艺术作品皆出自学生之手
▲麦卡(左一)说:这是我们做的汉麻混凝土!我们觉得很神奇。
▲营员们一起筑墙。(图片来源:chinafolkhouse ins)
这里刚刚结束了6个星期的暑期项目,那堵新墙就是学生们团队劳作的成果,麦卡介绍这是汉麻混凝土(hempcrete),是一种出色的建筑隔热材料,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土墙,理想的古朴的冬暖夏凉的建筑形式,厚实防风。
▲这里也有一堵汉麻混凝土墙,很美丽,很环保。左边是厨房,右边是主楼。
走进大门,左边是厨房,有中式传统的和美国现代的(为营员们烹调一日三餐),右手是新搭建的学生住宿帐篷。后面还有一处宿舍。院子很大,有遮阳棚,棚下矮凳矮桌,可以供人们坐着聊天、喝茶、就餐。
▲前庭花园还在建设中。
▲Bunkhouse, 学生们的宿舍
▲民居前庭。
院子里的植被以中国花木为主,此处气候与云南相似,看到茶花、枇杷、茉莉等,深感亲切。
▲学生们培育的植物。
民居旁还有一个菜园子,四周由竹杆围着,防御野生动物,西红柿、茄子等长势喜人。麦卡说这山区的土壤不适合种植,经过几年的改造,终于有了较好的产出,营员们每天可以采摘新鲜的果蔬送到厨房烹饪。
▲蔬菜园。
▲有机西红柿。
▲蔬菜可以自给自足。
▲营员们收获豆子。(图片来源:chinafolkhouse ins)
走上几步台阶,进入民居主楼,立刻就被其古色古香所吸引。
▲主楼前的花坛里鲜花绽放。
▲门上的雕饰都有寓意。
▲客厅,兼做餐厅。
▲前任大使的题词“构筑中美友谊”仍在墙上。
麦卡再次强调了他们所效力的 “中国民俗之家 (China Folk House Retreat)”这一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促进美中文化和教育交流,重在美中民间的沟通,无论国际风云变幻,人与人之间仍可以保持好感和友谊。
将云南民居搬到此处,有的局部需要调整或改造,以符合美国房屋建筑的规定,比如,楼梯就不能用原来的,为了符合美国的建筑标准,楼梯全部进行了改建。在二楼,画廊斗拱仍很吸引人。
▲画廊。
▲原来的楼梯成为摆设。
麦卡对中国建筑如数家珍,看来他在这里学到不少东西。他告诉我们他没有去过云南,但是在八年级的时候到过北京。问起他对中国的印象,他说他很爱中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游,特别想去云南看一看。问起他最喜欢什么中国元素,他说中国的风水很有意思,还有很多东西都有其象征意义,值得了解。
当我在民居里看到一些物件,决定考考这位大学生。我指着下面的这些画,问他是什么,他马上答出propaganda (宣传画),在美国看到这些画儿,真的挺有意思的。收集起来,就是一段历史。
▲宣传画。
我又问麦卡,这些是什么?麦卡被卡住了,告诉了他我的答案,因为这些在中国恐怕也是少见了。
▲学步车。
▲摇篮。
民居周围的景色也很宜人,山林有一池水塘,大白鹅领着一群鸭子游弋其间。在美国,这样的大白鹅并不常见,我不由得咏诵起“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麦卡附和着:我知道这首诗。
▲水池里的鸭与鹅。
鸭与鹅是不远处的邻居养的,邻居家的女孩子有时也在营地服务。他们还养了一群鸡、一群羊和三条非常友好的大狗。我们刚刚寻到此处时,这些狗曾跑出来摇头摆尾地迎接过我们。与这些动物互动,摸狗、抱羊...让孩子们很放松。
▲摸狗。
▲窥鸡。
▲抱羊。
一位在此服务的大学生告诉我他在民居住了4个多星期,马上就要回归 “normal life”,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的用词“正常生活”引起了我的好奇。然而,这里的“非正常生活”又是怎么样子的呢?
约翰和帕梅拉这两位博士好不容易干完手头的体力活,拉过条凳,在遮阳篷下开始跟我们唠嗑。“中国民俗之家 (China Folk House Retreat)”的暑期项目从2019年开始,约翰介绍说今年他们运气很好,6个星期的夏令营只有一天下雨。一个星期一个营,每个营只招收20名学员,营员们上午学习建筑工艺,进行与中国文化和传统建筑相关的活动,还有沉浸式中文课,下午进行户外活动或自由活动,晚餐后还有即兴音乐演奏会。老师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作,宗旨是 “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营员们一起升起篝火。(图片来源:chinafolkhouse ins)
▲营员们一起劳作。(图片来源:chinafolkhouse ins)
▲营员们一起编织篮子。(图片来源:chinafolkhouse ins)
▲营员们学习武术。(图片来源:chinafolkhouse ins)
▲夜幕下的民居。(图片来源:chinafolkhouse ins)
帕梅拉说约翰6个星期都在营地,没有回过一次家。营地条件非常简朴。约翰说前期的工作是把民居搬过来,选址在这里立起来,当初的努力已经在此开花,接着就是利用这个场所,来激发美国学生们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兴趣,希望志同道合的人们能够为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
约翰提起最后一次去中国是2018年,本来2020年2月要带学生去中国的,结果由于疫情被延期,最后取消。他好像在问我,又好像在问自己,2024年有可能带学生去中国吗?据我所知,旅行社以 “不确定性”等原因暂时不考虑中国之行,更何况6月底美国国务院建议美国人重新考虑前往中国的旅行。
帕梅拉也提及留学中国的美国大学生已降至20多年来的最低点,在2020-2021学年度,仅剩382人,与2018-2019学年约1.2万人相对比,暴跌97%,更远低于10年前高峰时期的近1.5万人。同时,在2020-2021学年,中国在美国留学生的人数近31.8万人,也比2年前减少14%。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约翰和帕梅拉坚持为美国学生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农村、体验中国文化、加强汉语学习、培养与中国的独特感情...我为约翰和帕梅拉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将促进美中人民的友谊为己任,相信他们的热情会激励更多的人。
在结束采访时,我提出合影的要求,约翰指着身上的破旧还有油漆印迹的工装说是不是应该换一件衣衫,我说不用,我用中文说,这正是你工作的原始状态。约翰听到 “原始”一词,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他没有换衫,但是他执意让我站在他们的中间。能站在脚踏实地为美中友谊做贡献的人当中,我深感荣幸。
▲约翰·弗劳尔博士(左)和夫人帕梅拉·莱娜德博士(右)与小张老师。
如果想了解 “中国民俗之家 (China Folk House Retreat)”更多的信息,请登陆网站:https://www.chinafolkhouse.org/
尊重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请扫二维码关注小张老师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