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书,我又回头看了一次电影。男主选的不错,形象很接近。不过觉得还是奥本海默真人更帅气。
感觉确实得有点对那个背景时代的了解,现在电影的每个细节都理解了,第一次看电影的时侯都忽略了。
Nolan did a good job。奥本海默有丰富的一生,导演诺兰尽可能压缩到三个小时,非常不容易。可能要拍个电视剧才行。电影只能把很多信息都放在人物对话里了。然后这么多信息,就有取舍,那是诺兰为我们筛选了,是他对奥本海默一生的解读。从这点来说,我是宁可看书的,书比电影好看。
从剧情来说,一开场就是Lewis Strauss接受内阁对他提名商务部长的听证会,听证会问题都围绕着奥本海默为了得到security clearance安全检查,而被羞辱的往事。然后很快镜头就转到奥本海默在他的听证会上被咨询的场面。于是就在Strauss和奥本海默分别被质疑的时候,经过两人交叉的回忆,叙述,奥本海默的一生徐徐展开。这方面是诺兰很熟练的玩转时间线的做法,时间虽然前后跳跃,但是纹丝不乱。
Strauss被质疑的每一个场面都在说“Karma“ ,因果报应。所以他对自己的处境有意无意都在重复很多当时对奥本海默处境的刻毒评论“谁也不想一辈子被怀疑,要用一辈子去辩护“ “这不是法庭,他无法为自己辩护“。所以这都暗示了Strauss关于商业部长的提名,注定是失败,是羞辱。这也是用Strauss被羞辱的一条线,力图平衡奥本海默被羞辱的那种沉重压抑悲愤。不过我因为不知道这段历史,刚开始完全没有领会应该为Strauss的遭遇感到幸灾乐祸,感到正义终于来临的轻松。
另外我觉得把奥本海默的悲剧变成了他和Strauss之间的个人战争,是削弱了这件事的悲剧性。Strauss是必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奥本海默是冷战中整体环境对共产主义歇斯底里的恐惧的牺牲者,Strauss背后是保守共和党。国家机器要这么对你,对你的学生,对你的兄弟,你怎么逃啊?所以当爱因斯坦劝奥本海默的时候,他说“I love this god damn country". 才让人如此动容啊。
这部电影整体氛围实在压抑。奥本海默在欧洲求学,一看就是快崩溃的样子,晚上躺在床上想星空的奥秘,能不疯吗。可是后来他在德国是得意轻快的,电影没有表现出来。他在伯克利也是宝马轻裘,很多朋友,他很慷慨大方,很多学生粉丝。电影也看不出来。跟女朋友做个爱吧,皱着眉头,女朋友还要跑去拿出一本梵文书,说出“死神“那句预言。他就不能享受轻松的爱情吗。和弟弟,还有朋友在他最爱的新墨西哥骑马,露营,夜观星空,本来也是野外的放纵狂野的好时光,结果和弟弟因为他要结婚又吵一架。
我觉得如果影片能够突出从前他的年少轻狂,恣意快乐,和后面的沉郁压迫,会有更加鲜明的对比。现在电影里的奥本海默用一位朋友的话说,就是有破碎感。然而奥本海默有很多特质,并不仅仅是破碎感。他也不是生来就是要为科学献身的殉道者,只是命运不知不觉把他带上了殉道的路。
我喜欢奥本海默和妻子在听证会结束的对话,那是诺兰自己对奥本海默逆来顺受的解读“你以为人们经过这件事(羞辱),就可以原谅你犯的错吗(制造原子弹)?他们不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