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明月|生活】第104期 猜猜华盛顿中国文化节上有什么?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他乡明月|生活】第104期 猜猜华盛顿中国文化节上有什么?

嗨,听到我声音的亲人和朋友,你这个周末过的怎么样呀?我是三小姐晓鹂。

 

我这个周末过的可开心了,因为昨天9/2,是一年一度的华盛顿中国文化节。我早上十一点左右进城去看,一直待到下午四点多,看完了所有的节目和表演才回家。当然,也少不了吃一肚子的中国美食。所以,今儿又是一个有很多照片放在文稿里的,你慢慢去看。

 

这个文化节是1999年开始办的,疫情期间停了三年,这是第21届。这个文化节是由华盛顿华人社区联盟、同乡会、大专院校校友会、几个中文学校、美中工商联合会、中餐联盟等等大华府地区华人华侨社团共同参与和协办的,算是大华府地区影响最大的一个有关中国文化的民间活动,今年居然还有东方卫视的全程转播,美国总统拜登和几个议员也发来了祝贺信什么的,当然中国驻美大使也参与其中的。就很热闹。

 

早在几个星期前,就有朋友打电话约我去玩。那儿有小朋友参加的小小学者的公益活动booth,就是展台。朋友去那里做义工的。一个四岁和一个六岁的小朋友,俩人一起自己画画自己写了一本故事书,叫《大J小j和朋友们》,是两只小熊猫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他们的好朋友就是十二生肖里的12个动物。是很有童趣的给小小孩用来学汉字的儿童绘本,有点像著名的英文儿童绘本《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棕熊棕熊你看到了什么》,那本书也是介绍动物的,只不过加上了颜色。而且在他们的展台上还有正在学中文的美国孩子创作和画插画的书。那两个小朋友其实是在做一个非盈利组织的项目,口号是“kids for kids孩子帮孩子”,希望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创作来发扬中国文化,为需要的儿童传递爱和温暖。去他们展台看的人,只要捐款献爱心,就会赠送他们写的书。就算只捐一块钱,也能获得他们的赠书。说起来他们是那天唯一不卖东西的摊位,还挺难得的。那些捐款全部是用来帮助和癌症抗争的孩子们的。你看,小小的孩子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孩子,传递爱心和善良。是不是很有意义?

 

今年的中国文化节设在DC城里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上,离国会山很近的地方。宾夕法尼亚大街就是那条著名的白宫门前的街,连着白宫和国会山的。昨儿天气特别好,不冷不热,我老公把我们送到白宫门前,我和我同事就慢慢走过去,边看街景边聊天。 那条街上有很多古典建筑,西方的,高大的石墙,精美的雕花,比纽约市里可是干净漂亮多了。我们到的时候,活动已经开始一个多小时了,驻美大使等大佬们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早就结束了,当街搭建的舞台上正在表演节目。街道两旁是几十个白色帐篷,左边一溜是展示中国美食,右边一溜展示中国文化。

 

这次文化节上的节目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一共四五十个节目,还挺丰富的。唱歌、跳舞、京剧、武术、器乐表演什么的都有。唱歌类节目种类很多,什么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陕西信天游《山梁上站着个俏妹妹》;有美国音乐剧《猫》里著名的唱段《memory》,有意大利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代表曲目《今夜无人入睡》和《我的太阳》;还有小合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还有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可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的,六十岁左右,很瘦,个子也小,最主要的是他眼睛看不见。我猜,他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歌手,因为主持人介绍说他是一个CEO。他唱的是民歌《乌苏里船歌》。不知道是因为激动还是紧张,或者只是因为他一个人站在空旷的舞台上,四周没有支撑,很无助,所以虽然他的歌声很洪亮也很好听,但他的腿全程都在抖。真的,看得我的心也跟着抖。他唱完之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我觉得,那掌声既是喝彩也是鼓励。 就像我,我当然不知道他的故事和经历,我所能做的,也就只有使劲鼓鼓掌而已。

 

这次文化节里的舞蹈节目有很多,其中包括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舞者,他们可是专程申请了签证,漂洋过海来这儿表演的。不过人专业的到底是专业的!人家那表演,是真好。不管是独舞、双人舞、还是群舞,那腰身、旋转、表演,从整体到细节,都特别到位,不服不行。不过其他的舞蹈大多都是业余的,什么孔雀舞、儿童舞、扇子舞、新疆舞、藏族舞、蒙古舞、旗袍舞、腰鼓舞、印度舞等等,都是当地的一些舞蹈团体自己表演的。当然,那些妈妈们,在日常工作之余,在忙完家务和孩子之后,能挤出时间去学习和排练各种舞蹈,也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中文学校就有自己的妈妈舞蹈队,我还去混过一年。说实话,是挺不容易的。昨儿表演的那些舞蹈,不知道她们提前多长时间就开始练了呢!文化节上的舞蹈,基本上都是中国民族舞。不过,有四个年轻人表演的街舞给我印象还挺深刻的。一个男孩三个女孩,应该都是ABC,就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二代中国孩子。

 

今年的器乐表演不算多,只有二胡、大提琴、非洲鼓、和陶笛。但是这几个表演都很棒!二胡是一个男的,演奏的是经典曲目《万马奔腾》,他把马儿奔跑的声音、鸣叫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气势特别足!唯一的遗憾就是现场的麦克风和音响效果不太好,有点影响演出的效果。大提琴是一个男老师带着六个学生,三个男生三个女生。老师高高瘦瘦的,很帅。这种公众场合的表演很有意义,一来可以鼓励和促进自己的学生的学习,二来也可以打开老师知名度。他们演奏的是蒙古民歌《鸿雁》,本来这首歌就特别深情悠长,配上大提琴醇厚的低音,还是非常有感染力的。非洲鼓是三个黑人的表演,两个小伙子打手鼓,一个女孩跳舞。那个表演非常有现场的感染力。那个黑人女孩跳到中途,突然就从舞台上跳下来,带着观众一起做动作,跟着节奏鲜明的鼓点儿,双手往上、往下、往左、往右、划圈儿什么的,男女老少,大家一起跟着她动,很嗨。我当然也不例外,跟着她瞎比划。说起来,黑人在舞蹈上是真的有天赋,她们的韵律感是天生的,随便做个动作都很合拍。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陶笛的表演。表演者是一个穿旗袍的女人,表演的曲目是《赛马》。《赛马》我知道,是二胡的代表曲目。这还是我第一次听陶笛演奏《赛马》。以前,我总觉得陶笛的声音不够亮,也不够清澈。现在才发现我错了。用陶笛演奏的《赛马》,比二胡更加高亢,也更加欢快。二胡多多少少是有一点嘶哑的。对吧?当时,我旁边坐着一个老外,一个大妈,问我那是什么乐器,用什么做的。我说是陶笛,是一种陶瓷。她就特别吃惊,问不是竹子做的吗?我笑着给她解释,竹子做的叫竹笛,这个是陶瓷,叫陶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乐器。她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心想,看,这就是办文化节的好处,不光是可以看节目图热闹,多少还是能传播一点中国文化的。是吧?

 

说到中国文化,当然少不了国粹京剧和中国功夫。今年的京剧是《白蛇传》水漫金山的一个片段,唱腔少,动作多,很热闹。适合给不懂行的老外看。武术有两组,一组是少年武术,拳、飞镖、单刀、单剑、双刀、双剑都有,几个男孩儿女孩儿一人表演一段,还不错。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里面最小的那个小姑娘,只有六七岁的样子,虽然她的表演不那么复杂,但她的身法、动作、眼神儿都很到位,混在比她大很多的哥哥姐姐中间,不但不露怯反倒很出彩。穿着一身红,英姿飒爽的。虽然照片上看不太出来现场的感觉,但多少还是有点意思的,你去文稿里看。这一组武术表演很热闹,动静儿也很大,因为舞台是用木板搭的,所以表演武术的时候声音就很大,感觉特别有气势。但是,太极拳就是另外一种风格了,一招一式都行云流水,对比还是很鲜明的。

 

除了看节目,对我而言,去逛文化节就是为了吃。今儿卖吃食的摊子有很多,什么烧烤、烤鸡、烤鸭、烧卖、麻团、重庆小面、凉粉、包子等等,各个摊子前都排满了人。当然还有喝的,各种奶茶、冰茶什么的。我看了看,卖肉夹馍的地方排队排得最长。肉夹馍有两种,牛肉的和猪肉的。一个十块钱,比去店里吃要贵。当然喝的也一样,我要了一杯芒果百香果冰茶,八块钱。这也可以理解。搞活动么,人家也是要花时间花精力的。对吧?有关吃的,我以前节目里聊过好几次了,今儿我就不多说了。我现在想说一下的是文化类的摊点。

 

文化类的摊点也是五花八门的,除了几个中文学校介绍中文学习的,很多都是当地的一些studio,就是工作室设的。有教下围棋的,有现场捏泥人的,有画扇子的,有在衣服画画的,有卖剪纸的,有教国画的,也有给小朋友脸上画画的,还有卖熊猫玩具的、卖书签的、卖那种古典的团扇的,也有出租古装和戏装拍照的。我逛了一大圈儿,大多数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在那儿玩。看着她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心想要是我家孩子还小,我肯定也带她们一起来玩啊!今儿这些摊点有一个细节我还挺感慨的,就是几乎每个摊点里面,都有孩子在守摊子,用中文给大家介绍情况什么的。说明这些二代华人,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是很认同的,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这一点,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而言,是特别重要的。

 

说起孩子,这次文化节上孩子们的穿着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因为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小孩,都穿着汉服、旗袍、改良的中式服装什么的,都特别好看。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坐在树荫下草坪边的石阶上,那儿有很多孩子在草坪上跑来跑去,打打闹闹的。其中有几个小女孩,穿着飘逸的汉服,特别抢眼。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她们跑,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你去看,真的特别可爱。其实,不光是孩子,大人也是。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场合,看到那么多大人穿中国传统服装的。旗袍当然不说了,算是大众服装了。但是除了旗袍,今儿我还看见很多人穿汉服和马面裙,和改良的古装,而且还配着相应的头饰。尤其是年轻姑娘,大长腿配着古典装,真的很特别,也不太常见。我想,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穿传统服饰应该算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直观的认同吧。

 

今儿去文化节的人,当然中国人最多。但也有很多老外,有些老外的中文还挺不错的呢!不管会不会说中文,这种场合,只要去了就能感受到现场的氛围。我觉得这样的活动特别好。对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疗愈乡愁的活动。去那儿的人,也许大家都不认识,也许会遇到很多老朋友,不管怎么样,有自己熟悉的语言,有熟悉的文化,有熟悉的美食,总是开心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活动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且意义深远的。比如我看到的一个细节。在表演节目的地方,舞台一边是演员侯台的场地,有很多准备上台的演员在那里做准备。舞台前面有一小片空地,有很多小孩子席地而坐在看表演。我注意到,表演《花木兰》的几个小姑娘在上台前,在那儿做拉伸,什么单腿朝天、金鸡独立、大劈叉什么的。这边就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子,也学着她们的样子在做劈叉。不说别的,那男孩的柔韧性还挺好的,横叉劈得像模像样的。看,就像这样,也许他只是学着人家做了个劈叉动作,这个模仿只是他一时的好奇,但也许,这也正是他对中国文化趋同的开始,以后说不定就会做更多的事呢,你说是吧?

 

说到这儿,今儿这期记录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的节目就先到这儿吧。作为生活在海外的人,中国文化是刻在自己骨子里的,无论何时何地,这样的活动都是能让人找到共鸣。只要有时间,我也总会去玩的。听了这期节目,你有什么感受呢?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留言。最后,还是一如既往地谢谢你,谢谢你的聆听、陪伴、和支持,也谢谢你的订阅、点赞、和分享。生活还在继续。咱们下个周末再见。拜拜。

 

图一:小朋友自己写自己画的书
图二-图五:各种表演
图六-图七:文化展示
  
图八:传统服饰
图九:劈叉的小男孩和准备上场的小姑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