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议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书画同源”议

 

古人无大字。见到的晋墨,不是尺牍,就是文书。读了,就觉得,那字很本份。写字,为了实用。

 

字写大,难免不画。画比写难。会写字的,随手一把。会画画的,没几个。历来如此。可就是给捣鼓出来个书画同源。

 

顾恺之的画,莫高窟壁画,是用毛笔作画。曾在大都会博物馆凑近了佛寺巨幅看,看到那毛笔用得精妙,根本就不是写字人能想得到的。譬如,画中比一米还长的襟袖的平行线,孙晓云的研究说,不用转笔法,不可能完成。应该是。但细看那笔触,那重笔划的质感,灵动,却远远超出了写字的笔法。写字,遵循笔法规矩“,不会做诗也会吟”。画画,转笔法,只是一个小case 啦!着色,布局,立意,造型…. 才是正经重点。

 

颜柳大字,张旭怀素草书,说成字画,比说成书法,更精准。都是用来秀而不是当作用的。这不就结了。扯什么颜肉柳骨,神品妙品能品,气韵…. 就是个字画分不清地捣浆糊。

 

写字,清楚易认是图。需要的是功夫,不是感觉。“意在笔先”“笔笔有意”“一字多体”,是过虑了,是让写字背不该背的包袱。

 

写字有笔法,笔法是为了容易写字。转笔法应运而生。至于怎样转,则各异。《黄庭经》和《洛神赋十三行》不一样,前者重“点”,后者重横竖撇捺。《宣示表》则只关注笔划到位。

 

写多了,虽同用转笔法,但分出精粗。《黄庭经》的精致,过于《洛神赋十三行》,也比后来的《灵飞经》《赵孟頫小楷》《唐寅小楷》《文征明小楷》等,都精致。但,这精致,一大半来自功夫,一丢丢来自观察的灵气。功夫到了,没灵气,啥也不妨碍。《黄庭经》有天花板级的精致,但也就是一篇字迹,怎么也不是一幅画。

 

说白了,写字和画画不在一个层级上,一个是艺术,一个是手艺。

 

熟识的画家成肖玉让我说字。看到他的油画,实在不敢多说。看那一幅幅的画,仅看那搭色,自己哪敢扯什么墨浓墨淡,这笔粗点,那划应细点,算个啥?

 

书画同源,是书要搭画的顺风车。林散之也来几笔山水,孙晓云也这样,看了,就觉得这些书家有点不识数。看米芾苏轼的画,也这感觉。

 

把话说得老实点,写字就是写字,和画,边都沾不上。不信,听成肖玉说“画到最后,就用笔向画上又洒又泼,这才叫画画”,转笔,屋漏痕,锥沙,还敢吱声吗?

 

一个没有惊艳的老树 发表评论于
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