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他的采访记录片,Ben Gurion, Epilogue, 是两个不同的采访班子在不同的时期拍摄的。第一次是他妻子去世几个月后,另一次是在他已经步入暮年85岁以后拍摄的。Epilogue,大概也就是一生的总结和回顾了。
他的精神和思考我觉得都大有可观之处,罗列一下:
- 从小喜欢读书,8岁时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很受鼓舞。
- 他相信以身作则。1954年,本古里安作为第一任总理和国防部长,视察南方边境回来,路过沙漠时,看见一些年轻人住着简易的小屋里,开垦荒地,古里安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他们说我们要在这里打赢一场独立战争---意思是独立地生活。然后他觉得这也是我要的生活,就辞去了总理和国防部长的职务,和夫人一起搬到类似基布兹的地方当起了农民,住一个小木房。当然,过了两年又再次被人选回去当了总理。这种简单的生活态度,对人也很有启示,其实人生究竟能做什么呢,无非是做当下的事儿。
- 他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人社区,他觉得当地犹太人并没有被压迫,所以他的移民以色列不是为了逃避旧国,而是为了建设新家园。这个心态不错。
- 记者问,当年纳粹前期能否拯救犹太人,他的回答很富有哲理:你无法拯救那些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的人(You can not save people who don't know what is their fate.)。这一点其实巴勒斯坦人也可以借鉴。必须明白自己的终极目标,如果为打仗而打仗,那就永远没个尽头。所谓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吧。因为感觉到古里安基本能代表以色列人的主流意识,所以也很想找一个巴勒斯坦人的精神代表,看看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是没找到。
- 跟西德的和解,60年与阿登纳有很好的交流,接受了西德的赔偿,并请来了德国人训练他们的军队。这点招到很多以色列人的强烈抗议,特别是那些集中营的幸存者,向议会投石头,高呼口号,不要西德来的有罪的钱,那是带血的钱。他很清醒地意识到问题所在,说“这种事儿我不跟那些集中营的幸存者交流,他们没法理解”,然后引用了圣经的话:【31:29 当那些日子,人不再说,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 31:30 但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父辈犯的错,父辈吃的苦,不应该由子辈承担。不要传递痛苦。从这点上也能看见,圣经比那种忆苦思甜更有智慧。所谓忆苦思甜的思维,其实还有一种心态:老子吃糠咽菜,葡萄酸的牙都掉了,你小子为什么过那么好?你也必须给我吃!也有婆婆压媳妇的意思。
- 然后他还补充道,但历史往往不正常,总是把苦难延续到后代,继而说到美国现在也不正常,祖辈贩卖奴隶,后辈背这个负担了。
- 记者问:你是否总是不喜欢正常的生活(Normal Life),他狡诘地反问,什么是Normal Life? Normal life is abnormal! 世界上很多事不正常。我想,大概普通人所谓的Normal, 是统计上的多数人的生活。心有同感。
- 关于以色列的立国根基,他说那还是精神,不是物质,不是武器,我们必须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他引用圣经中的话说,要善待你的邻居,不仅仅是指的犹太人之间,也包括外人。要记着,在埃及你们也是外人。Well, the virtues which we were asked by our prophets, was to be just, truthful, helping all those who need help, and love other men like yourself.
- 他赞成土地换和平,但也不是要放弃自卫。他计算着,我们的现有土地,足够每年能吸纳多少多少新移民。只要和平生活就行。
- 忍不住把他和阿拉法特比较了一下,他是真的愿意过普通人的生活,也没有财产。相比之下,阿拉法特有上10亿美金的资产。
- 他喜欢小城市,认为在小城市里人人互相了解。大城市对人不太好,以色列应该建立很多1万-1.5万人的城镇,而不是大城市。
- 他的一个巴勒斯坦的对手(也是曾经多年的好朋友)也承认他的坦率很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