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坦桑尼亚Safari 之旅( Aug 4, 伦敦)

一大早跑到白金汉宫门口等位, 想看换岗, 这也是传统的旅游项目。以前夏天每天都换岗的, 今年变了, 想看的话要提前在官网上查时间表。

人很多, 无论是挤在铁栏门边, 还是在女王金像坛, 都看不到全貌。

最先是骑马仪仗队, 从加拿大门那侧出来, 穿过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 消失在澳大利亚门那一侧。

10多分钟后乐队响起, 听的见乐曲看不见奏乐的人。只觉得乐队越来越近, 同时旧卫兵们集结。

旧卫兵们列队绕场一周后, 乐队突然出现在眼前, 看不见他们是从哪里进去了。这是护送旧卫兵们离岗的乐队, 熊皮帽子上插的是纯蓝色。演奏的曲目官网上提前列出, 哪天是哪个乐队, 什么曲子, 预告的很详细。

旧卫兵们在乐队声中继续绕场, 这次只在广场左边绕半场, 绕好几圈, 旗手变换不同的姿势。最终停下后, 远远听到右侧有乐队声, 是护送新卫兵的乐队入场了。熊皮帽子上插的是白色,指挥帽子上是红色的。边奏乐边行进, 绕几圈后来到右侧靠正中门的地方停下脚步, 手和口不停, 接着奏, 给他们后边入场的新卫兵们伴奏。

然后是新旧卫兵开始交接。旗手和旗手交接, 卫兵和同级别的卫兵交接。双方反复绕场走, 整个过程由新旧乐队交替伴奏。全程要20多分钟。

总觉得他们会摔跟头, 因为找不着眼睛。

好不容易都站定后, 新乐队来到正门前, 围成一圈换乐谱, 然后演奏三首新曲目。同时旧卫兵在乐声中退场, 新卫兵原地不同。

第二首奏完, 乐队在换曲谱期间, 门外维持秩序的骑警们开始大声喊叫, 边喊边来回骑, 要大家离门远一点。这份工作夠费嗓子的。

第三首乐曲演奏一半时, 乐队边演奏边退场。背景就是加拿大门。

我奇怪为何没有印度门。殖民地时代, 印度是比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更重要的, 日不落帝国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他们离去5分钟后, 仪仗队从澳大利亚门方向出现, 骑马穿过女王神坛, 消失在加拿大门那侧。

看换岗站了一个多小时, 挺累的。之后去参观威斯敏斯特教堂。票在头天晚上买好, 不然当天够排一阵的。

西敏寺的荣耀和地位就不copy paste了。感觉一定要戴讲解器, 不然完全搞不清哪个棺材是哪个。

宾客席。每次加冕典礼或者国王葬礼, 这里会坐满了被邀的宾客。唱诗班的少年们立在席前。宾客席有四个固定的给英联邦成员的位子, 分别是南非, 新西兰,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所有的席位都很窄, 只有45厘米。当初丘吉尔是怎么坐进去的。

这个教堂是历代英国王室成员的安葬地。诸多棺木石椁安放在各墓室。著名的墓室有Lady Chapel, 需要走一段狭窄的通道才能进去。这里安葬了安妮女王(圣保罗大教堂门口雕像), 8岁嫁进荷兰王室的Princess Mary of Orange(英国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国王查理一世的长女); 神秘失踪的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弟弟, 据说是被其叔父处死在伦敦塔, 还有最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和苏格兰的玛丽一世。

这二位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 灵魂终于得到安息, 不再宫斗了。不过这只是后人的愿望, 以她俩当初的架势, 很可能做了鬼都要接着斗。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是被其表姑伊丽莎白一世砍头处死的。这两位的棺椁现在存放在同一室, 据介绍是继任者詹姆斯一世对他俩美好的祝愿。生既然不能同室(不仅不能同室还斗成乌眼鸡, 虽然俩人一辈子也没见过面。), 但愿死同椁。可是我看完了她俩的棺椁, 感觉詹姆斯一世的想法和讲解正相反。玛丽一世的无论豪华程度, 碑文的诗句, 雕刻之精美, 装饰之繁琐, 都远超伊丽莎白一世之上。

玛丽一世的石椁摆放在正中间, 比伊丽莎白的高出半米, 任谁看都是伊丽莎白在陪衬着玛丽。棺石上方拱形华盖精雕细琢, 金碧辉煌,, 脚下还有独一无二的威武红狮子, 头戴英格兰王冠, 呵呵, 生前没戴上, 死后独享。

哀荣倍至, 皆因继任国王是玛丽的亲儿子啊! 伊丽莎白再强悍, 宫斗冠军又如何, 没有儿子是硬伤, 中外皆如此, 也难怪其父拼了命的要儿子, 只是拼的都是别人的命。

爱德华五世和他唯一的弟弟约克公爵理查的两个小棺木。可怜的小国王和小王子。爱德华五世12岁继位, 几个月后和弟弟被关进黑暗的伦敦塔, 最恐怖的传说, 是兄弟俩被叔叔下令活活钉死在墙里了。

这个Lady Chapel 墓室入口附近还埋葬着亨利七世夫妇, 就是亨八的父母, 伊丽莎白的祖父母, 和苏格兰玛丽一世的曾外祖父母。

教堂出口之前的圣爱德华宝座 Saint Edward's Chair。亦称加冕椅,爱德华一世于1296年委托制造,是英国君主加冕礼专用御座, 最近一次被拿出来使用是半年多前。

参观完毕的游客是从教堂的西大门出去的。 回头仰望这个大门, 会看到门楣上方一排雕像。这是10个基督教传教士, 是1998年伊丽莎白女王宣布的20世纪世界十大殉道者。这十位中,有一位是马丁·路德·金,左起第五, 感觉一点也不像, 乍一看以为是个大和尚。他在1968年遇刺身亡。还有一位是中国牧师王志明, 苗族人, 最右边那位, 头上缠着苗族头巾。

王志明出身赤贫, 幼年在苗寨的美国传教士办的小学读书, 接受基督教成为牧师, 在苗彝等少数民族中传教。后来土改定成分时,他虽被定为贫农,但由于信仰耶稣,政府规定他家没有分配田地房屋的权利, 此后干脆查封了教堂,王志明回村种地。但他牧师身份没变,因此成为政府的统战对象, 做了政协委员。文革爆发, 不需要统战了, 王志明一家被残酷迫害, 但他从做牧师那天起就没有放弃宗教信仰, 即使关进监狱, 也在狱中坚持传教。于是被定成死不悔改反革命, 枪决前的批斗, 为防止他在大会上说出不合时宜的福音, 将他的舌头用刺刀绞碎。这位的遭遇倒真是复制了基督教早期殉道者们被酷刑虐死的经历, 可那是两千年前, 他却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 还能有这么残忍迫害基督徒的。和他并列的另9位, 与他比起来就当不起殉道者这个称号了。那9位都死的挺痛快的, 没什么痛苦, 即使是死在纳粹集中营里的, 也是注射死刑。

午饭在泰晤士河南岸的著名菜市场解决。Borough Market, 据说是伦敦最古老的菜市场。 特别拥挤, 很多网红小吃摊, 当然最红的就是靠近门的海鲜饭和生海鲜摊, 永远排大队, 但速度特别快, 几秒钟卖出一盘, 10胖。味道和我在巴塞罗那吃的不一样, 改良版的, 米饭是熟的, 海鲜不腥, 总体来说没什么特别的, 家常版,谁都能做出来的味道。巴塞罗那的海鲜饭, 巨咸巨硬, 藏红花的味道也特别重, 很不一样, 当的起特色小吃的名号。

晚上参观国家美术馆, 当天星期五, 开到9点。转车时在charling cross station, 广场上古老的塔雕吸人眼球。伦敦的几个车站特别耳熟能详, 基本上是被英国小说普及的, 比如福尔摩斯探案。

国家美术馆里走马观花扫过了诸多名画, 很多都是小时候在画报或者挂历上看到的, 印象深刻。

范戴克的,今年2月份在热那亚的红宫刚看到这幅画的复制品。

热那亚的这幅是范戴克的学生完成的, 在伦敦的原画完成10年后。尺寸比伦敦那幅大很多。

几幅镇馆之宝。达芬奇的。达芬奇画过两幅岩间圣母, 早一点的那版现在卢浮宫, 那版由于《达芬奇密码》而备受瞩目。达芬奇的人物很好认, 长相都差不多, 总觉得像狐狸,一看就是他画的。据说都脱胎于他的学生兼同性情人沙莱, 不知真假。

《圣母子与圣安妮》底稿。另一幅成品在卢浮宫。人物的相貌多么雷同。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埋葬基督》The Entombment (or Christ being carried to his tomb  . 未完成的祭坛画, 画于1500年。

鲁本斯的人物肖像。我第一次见到鲁本斯的画, 就是这幅, 那时大概五六岁, 是家里订的美术画报的封面, 至今记忆深刻。因为觉得画中女子的长相很象我姑姑。画中人名叫苏珊, 是鲁本斯第二任妻子的姐姐。后人对于这幅画的普遍评价, 是"从这幅肖像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

34岁的伦勃朗。这幅自画像也是伦勃朗走入中年的代表画像, 复制照片到处可见。

维米尔的两幅作品。他的画尺寸都不大。

阿尔诺非尼夫妇。 新郎长的象年轻版普京。新娘总给人感觉已经怀孕了, 其实没有。

这幅是名画, 是世界上最广为人识,复制品最多的艺术杰作之一。它的主要魅力之一,在于人物周围的神秘, 尤其是镜子里倒影出的人物数量, 比两位主角还多, 画的还逼真精细。画家扬·范·艾克。

"范·艾克构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大吊灯是整个构图的核心,逼真地再现了镀金青铜的光泽;室内物品整整有条,优雅的衣服,夫妇二人文雅的举止,弥漫着高尚社会阶层的气质,而中间那只毛茸茸的可爱小狗,以及随意放在地上的木屐,为画面增添了一抹家居气氛,暗示着忠贞的美德,对于婚姻的结合是多么重要。镜子的倒影令空间放大了两倍,连站在两位主角“前面”的人物和物品都映入其中,视线在此变得尖细,你会看到两个男性人物形象:通过这种手法,作者把我们观众也卷入到场景中,我们不再是外人,而是被呼唤参与其中的“人物”。画作细节的精致巧妙令人惊叹,如果你看出用石灰和砖砌成的窗框之外,你会看到一棵树,树上的樱桃熟了,红彤彤的。于是,范·艾克让我们知道,卧室位于二楼,时间是六月份。”

委拉斯盖兹的《腓力四世》(Philip IV of Spain)于约1656年所作。

梵高的。

莫奈被复制最多的那幅日本桥原来在这里。莫奈画了无数自家花园里的睡莲和桥, 其它的都在巴黎。

安格尔的。中间这位贵妇画像同样是我的艺术启蒙画, 因为大裙子实在太华丽漂亮了, 满足了我小女孩时对裙子的全部幻想。画中人 Madame Moitessier, 莫特西耶夫人。 安格尔花了12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幅画。

伦敦的博物馆大部分是免费的, 很利民。不过伦敦的公交比较贵。地铁在伦敦叫tube, 每日封顶价8.2胖, 基本上你在非高峰时段坐2-3次后就到了这个上限, 以后再坐多少次都不收费了, 前提是你用同一个信用卡或手机进出。所以虽然能刷卡或手机, 但不能两个人共用, 不然系统算不过来。我女儿没有信用卡, 我把我的副卡给了她, 没注意到副卡的卡号和主卡是同一个号, 等于我俩共用了同一卡, 只坐了一次, 系统就按每人最高额收费了。

 

觅音 发表评论于
博主有丰富的知识。什么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佩服!
土豆-禾苗 发表评论于
请相信我说的:我们比当年的日军残酷得多;同现在的哈马斯比,我们更是永远的哈马斯……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晚妆在英国玩儿呢?我还记得温莎堡,也和那些侍卫照了相。国家美术馆没进去过,我喜欢逛美术馆,下次要去看看这次收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