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长江东流去》(上卷)里的故事告一段落了,读过的人都问,“后面的呢?快发过来看看。”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如《自序》中所言,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别人还愿意看,无疑是给了作者在一个个“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的夜晚,能够继续皓首伏案的理由和鞭策。
过去的五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生活中似乎永远有意外,永远有比写作更迫切的事,所以很多时候,写作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出国久了,中文字儿越码越少,想的是“字字珠玑”,落笔却是“次次挤住”,但从未敢言弃!五年过去了,虽然只完成了计划的三分之一,却已像每一个新生儿的父母,急切地寻找一个得以让孕育已久的胎儿顺利降生的产房。
几乎所有的过来人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这就是“美国南方出版社 (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 U.S.A.)”。出版社的口碑来自作品,看着长长的出版目录,让人心里觉得踏实。非常感谢出版社的负责人Peter Wang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张见先生,也许是和作者有着共同的经历,虽未谋面,却是一叙如旧。在已经“被数量激增的稿件弄得超负荷运行”的情况下,他们冒着美国南方八月的酷暑,以异乎寻常的高效和众所周知的南方热情,为这个头胎儿的呱呱坠地准备好了一切。
尤其感谢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院王伟大师工作室带来的封面设计。被誉为当代中国“最美乡村小学”和“最美工厂”的建筑艺术家,又和书中的人物在庐中、在之大的菁菁校园里“共一程”,王伟不仅要设计一个简练有内涵,看了印象深刻的“文学建筑的Facade(正面)”,更希望给书中的人物创造一个契合故事的“最美精神家园”。
一提起长江,我们心头涌起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耳畔回响的是“浪奔 / 浪流 / 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 是喜是愁 /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 成功失败 / 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在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眠夏夜,否定了一个又一个的方案之后,王伟和他的团队终于从万里滔滔的江水中撷取出一朵浪花,而正是由这一朵朵的浪花涌动出这个时代的大潮、汇聚成多姿多彩的生命长河。当故事里的一位前辈原型看到了画面,从太平洋的另一边发来一声赞叹“Bravo!”这使得老人动情地回忆起在抗战胜利后,爸妈带着才六岁的他坐着登陆艇,由重庆江北出发,顺着长江东流去,到上海吴淞口,再出海到台湾...,八十年的积淀,泛起在又一朵生命的浪花。
浪花中坐在冲浪板上的人,如同Caspar David Friedrich 笔下人与自然的形象,反映出故事中的人物在岁月长河里经历的浪和企盼的光。“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心底的那一江水,一轮月,和一个过往。
而水面上若隐若现的五个繁体大字“長江東流去”,则分别用了甲骨文、篆、隶、行、草五种字体,随着水流的远去,渐渐消弭于无形。
“流水它带走 / 光阴的故事 / 改变了我们 / 就在那多愁 / 善感而初次 / 回忆的青春。”时间和其中发生的一切,从来都是“逝者如斯夫”。
John Muir 总是说,“The Mountains are calling, and I must go.” (大山在召唤,我得走了。)
长江东流去,东流去大海。大海在召唤,龚一澄也得出发了。
(请在亚马逊 www.amazon.com 输入 “长江东流去”即可找到传统的纸质版(Paperback) 和电子版 (Kindle Edition) 供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