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者,变数之期应。极之数矣。非公非理非伦非环。人机动万物换,人机静,万物理平也。
群书【释译】伤,是变幻莫测引发的,是种定数。不是公正、伦理、好坏说得清的。人心动了,世界变了。人心平静则世界平静。
风之光注:
举个例子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事情发生了,就叫做,变数之期应。
这里面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极之数矣。
【原文】怨者动根,戾者动气。气动元动,众元动,六破三,伤也。
群书【释译】有怨气就动了根气,有戾气就改变了气数,气数改变就影响了元神。如果世人元神发动都在骂一个人,那就是“六折三”。因为世有七玄,元神在六玄,六玄毁灭三玄是很容易的事,就如人杀蚂蚁一般,所以这个人不会有好结果。
【原文】局元动,五折三,灾也。
群书【释译】如果部分元神动,单纯是思想的变动,思想在五玄,五玄折三玄,是灾难。这个理解可以参考地震,人心如果太坏,会引发天灾。
【原文】四折三,病矣。三折二,合也。二折一,回也。七折玄,灭寂也。
群书【释译】如果时间线折磨人,人就会病。人的病永远是时间引起的,而不是身体引发的。人老了会病,但人的衰老是什么引起的——时间。三玄压了二玄,世界就合成了二玄,二玄折回一玄,世界缩回一个点,七玄收回这个点,这个世界就不存在。
【原文】怨者,五三;戾者,六三,始为定也。万物至数,为人之数也。
群书【释译】怨气是思想产生的,戾气是元神引出的,这是个定期。万物都有根源,这些所谓根源又是人定的。
【原文】修之期,明之明,通透者期,期而无物,无吾,无极。吾元之玄,众玄至上,上上无期,何伤也。
群书【释译】修行就是要达到这个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呢?通透的,知道七玄而没有七玄的境界。此处也是在讲剑法的境界。有剑→有心→无心。无剑→有人。有人→无人。无人→无我。无我→有剑。无我无剑无人→无极。同时也是玄功的境界。
“吾元之玄,众玄至上,上上无期,何伤也。”这里讲的玄,比大家所理解的玄次更高,是种又无又有,无中又有的境界。达到这境界,好似若有若无,有我无我,玄功最终追求的也是这种境界。
风之光注:
修之期,明之明,通透者期,期而无物,无吾,无极。
直译:
修行的境界,就是要达到,明白道理背后的道理,到了那个境界以后,你就会无物、无我、无极。
举个例子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吾元之玄,众玄至上,上上无期,何伤也。
直译:
我的元神的境界,一直往上升,永无止境,又何来的天伤呢?
所谓的天伤,来源于,行小恶而以为无过,日积月累,久而久之,自然发生大过,善不及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文】世之迂,难理,求己而无玄,自有应,非天之数,而人之期也。
群书【释译】世上太多迂腐的人,不明白道理,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思考不精进。这种人自然会得到应有的结果,但这并不是天数,而是人自己招来的结局。
风之光注: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原文】世者无谓,非吾之期,乐也!迂!以吾为期,应他之期,无生之灭。
群书【释译】还有些人根本毫无敬畏之心,认为自己很强大,不会得到不好的结果,很自我。总想着世界来迎合自己,这根本不会长久,迟早会灭亡。
【原文】缘起,时之伐,何动矣,何逃矣!
群书【释译】机缘一到,时间自然会给予惩罚,怎么可能改变呢,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风之光注:
举个例子
戊辰(十四日),冯翊郡人孙华举兵为盗。虞世基以盗贼充斥请求炀帝派兵屯驻在洛口仓,炀帝说:“你是书生,必定还是恐惧畏缩。”戊辰(十四日),炀帝到达巩县,命令有关部门将箕山、公路二府移到洛口仓内,并命令修筑城池以备不测。炀帝到达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后又上表请求炀帝反回西京,炀帝杀死王爱仁又继续南行。
他到达梁郡,梁郡有人半路拦阻车驾上书说:“陛下若是一定要巡游江都,天下就将不是陛下的了!”炀帝又将上书人杀死。这时,李子通占据海陵,左才相劫掠淮北,杜伏威屯兵于六合,他们各自拥有部众几万人。炀帝派光禄大夫陈棱率领宿卫精兵八千人去讨伐各路盗贼,连连取胜。
有因必有果,至于果什么时候结,这就是时机问题了。
这个事情如果再推远一点,那就是隋炀帝没当皇帝以前的,弄虚作假。
【原文】彼岸花红,采之莫知,他山之玉,取之莫如,之极而变,何存!
群书【释译】远观对岸花正浓,但摘到手上,不过如此;他山之玉,好不容易采到,到手后觉得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花艳石美,全是人心中所想。如果人不这么想,就不会失望。每个人想法不同,你觉得不好的东西,可能别人觉得很好。心要跟着万事而变,那么怨戾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