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算是游记呢还是其它,我也说不清了。不写吧总有点过意不去,写吧难免有点啥啥之嫌。矫情吧,权当生命中的记忆,给自己整理的。
*********************************************
去瑞典之前就知道北欧国家的低调(诺贝尔的名字除外哈,他是被高调的吧, 也许生前并未料到会如此荣光),去年秋天的斯德哥尔摩之行,着实领略了这一点。
从哥本哈根飞往斯德哥尔摩,我们在斯京的近郊,那个叫 Djursholm 的地方小住了一个多月。领导去米塔-列夫勒数学研究所(Institut Mittag-Leffler)访问工作,俺是快乐的随行家属,跟老板申请了停薪留职两个月换来这次的欧洲之旅。
出租车司机把我们放在研究所的大门口(门牌那是相当的不起眼)的时候,表情奇怪地看了我们一眼,估计他未必知道这个妥妥的居民住宅区里藏匿着一个低调的数学研究所。我的大学同窗好友欧洲旅游结束后直奔我这儿,方圆若干里竟然找不到酒店,只好投宿在我们的客厅了。
0. 从手机里翻到的入口处, 应该是拍给我同学的,怕她错过大门
这所世界上最古老的数学研究所,归属瑞典皇家科学院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其实就是一个郊外别墅演变而来的。七英亩地的院子里有一幢精致的古老建筑,最初是哥斯塔·米塔·列夫勒夫妇 (Gösta Mittag-Leffler) 居住的地方。1916 年在米塔·列夫勒70 岁生日当天,夫妇俩将这别墅及藏书全部捐献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数学研究所。
斯德哥尔摩郊外的 Djursholm 是瑞典有名的富人居住区,据说 Abba(瑞典国宝级乐队) 里有前队员住这儿的。
这幢红色的别墅“米塔-列夫勒故居”如今是研究所的办公室、讨论班教室、图书馆,而我们以及前来访问的学者和家属被安排住在庄园里的公寓楼里(应该是后来建的)。院子里还有两幢现代建筑,一幢建设于卡勒松担任所长时期,里面有讨论班教室、厨房,并配有现代化的苹果机及投影仪设备,另一幢也是用来给访问学者提供住宿的。
1. 米塔-列夫勒数学研究所那幢别致的小红楼
2. 换一个角度
别墅小楼并不对外开放,即使作为访问者的家属,带朋友进来也是要持磁卡刷卡入内。 进屋还要脱鞋,换上所里提供的拖鞋。室内照片网上应该不多。周末或所里下班之前后我偶尔会溜进去喝咖啡,上顶层看风景,顺手拍了几张片片。
3. 世纪之初,瑞典建筑师 Ferdinand Boberg (他是当时瑞典许多公共建筑、皇家建筑以及其他瑞典最重要建筑的设计师)翻新了别墅
4. 集合了瑞典人对优雅与实用的追求,里面舒适而典雅
5. 真是一个令人放松的好地方:数学家需要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
6. 别墅的男女主人,男主人可以长得再好看些哈
7. 图书馆是精华所在
8. 雕刻精美的栏杆和拱形圆顶
9.
10. 二楼三面墙都是陈列架,处处散发着书卷气息
11. 苏轼先生的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腹有诗书气自华
12. 拱顶处是彩色玻璃灯
13. 细节无处不在
14. 大理石地板的圆形花房里收藏了名人的雕像
15. 女性塑像里有他的姐姐安妮和女数学家索菲娅,她们是知己朋友
16. 讨论班教室
17. 进门后左拐便是精致的客厅
18. 小楼登顶眺望, 一边是波罗的海
19. 另一头是镇里, 那个塔紧挨着 Djursholm Castle
20. 这个是小镇的 landmark, 如今的 Community center - Djursholm Castle, 搞活动需要提前预约
我们住的公寓,提包即能入住。称不上不豪华但设施齐全,朴素实用。旁边有洗衣房,垃圾回收房,每周一次有清洁工过来换床上用品,打扫卫生。小院一旁的角落有一棵漂亮的苹果树,我每天路过都会多看几眼,顺手摘几个苹果,甜里带酸的果实,脆崩崩的,没少吃。
21. 我们就住在其中一套一室一厅的套间里
22. 宽敞明亮
23.
24. 外面还有一个小 Patio
25. 窗外的风景
26. 旁边那棵苹果树
放下行李,几分钟就穿过小镇百米长的商业街,来到海边。沐浴着从波罗的海吹来的海风,漫步海边步道,一面帆船林立,另一边豪宅傍山,心旷神怡。海边散步就是家常便饭了。
27.
28.
这条短小精悍的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几乎满足了我们家居日用所有的需求。有一个我天天光顾的超市,5个不同风味的餐馆,一家 pastry 店还有一个图书馆,几个日用品商店,以及各路公车站。 我买了月票,几乎每天从这里打卡去地铁站。
就那五家饭馆(意大利、海鲜、法式、地中海、日韩风味各一家)我都没来得及逐一光顾, 临走前约了跟几位访问的朋友一起吃饭, 结果其中一家被家庭包场, 剩下的几家就爆满起来, 这效应。
29.
某次吃饭时遇上一位艺术家夫妇,正在跟另一位伙伴谈合作。当时就上网搜了他们组合(跟他们的合影还在手机里, 不过组合的名字完全忘记了),感觉这艺术家上镜的效果咋这么好,油管子里完全看不出是这夫妇俩,这素颜也就不起眼的普通路人,差别也忒大了。
期间在所里遇到一对来访问的德国夫妇,老公是波恩大学的,他们来这里访问不止一回了, 太太是一位语言学家,语言转换自由, 语音不留一丝痕迹,而且知识渊博,名副其实的文化人,真心佩服。 她说起若干年前她家女儿在斯德哥尔摩工学院做交换学生, 有一天, 女儿激动地找妈妈要求赞助礼服费用,原因是她被邀请参加诺贝尔颁奖宴会的舞会。我忘了妈妈当时是如何回答女儿的诉求的:)显然是没有辣么热情 。。。人类的选择性记忆可以解释我的健忘。
下面开始介绍这位数学大家 - 米塔-列夫勒。
世人少有不知道诺贝尔的,然而与诺贝尔同时代的数学家米塔-列夫勒,似乎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 民间传闻,诺贝尔不设数学奖是因为他,但至今没有直接证据显示这一点。显然世人喜欢八卦胜过真相,而这个真相便是:北欧现代数学的发展,尤其是瑞典数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位有情怀有伟大理想的数学家,那就是他,米塔-列夫勒。他不仅是那个时代优秀的数学家,同时在数学的教育和传播上,他更是功勋卓著。实际上,米塔-列夫勒和诺贝尔同属他们那个时代斯德哥尔摩的风云人物,他们很早就熟识应该还是朋友。
1872年,米塔-列夫勒在乌普萨拉 (Uppsala) 大学以研究解析函数的论文获得数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游历了欧洲的数学中心巴黎和柏林。1875年,米塔-列夫勒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获得教授职位,随后斯德哥尔摩大学成立后,米塔 - 列夫勒于 1881 年回到祖国(海归)并出任新成立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前身 - 斯德哥尔摩高专首位数学教授,并在这里度过了余生,期间曾担任过校长,展现了非凡的行政管理能力。
由于米塔 - 列夫勒多年的苦心经营,使瑞典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数学研究资料和图书馆,1882 年他创立的数学杂志 Acta Mathematica 至今仍是世界一流的数学期刊。同年米塔 - 列夫勒与比他年轻 15 岁 的芬兰裔富商之女林德弗斯(Signe Lindfors)结为连理,这一联姻为他后半生的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他本人后来也成为一名成功的实业家,在水电、房地产、金融保险 业均有投资。米塔 - 列夫勒全力投身于学术政治,曾担任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伦敦皇家学院、法兰西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在 内的 45 个学术机构的成员或院士,1904 年米塔 - 列夫勒还建立了瑞典精算师协会并担任首任主席。
十九世纪末,在 Djursholm 建造了很多由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别墅,聚集了一批名人、银行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成为瑞典第一个整体规划的别墅区及瑞典上流社会的中心并延续至今。米塔-列夫勒夫妇也搬到了这里,成为这一社区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们夫妇的别墅也是这一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瑞典著名雕塑家卡尔·米尔斯(Carl Milles)还为他雕塑了画像。
作为瑞典科学界的领袖人物,米塔-列夫勒还积极参与了诺贝尔奖的相关工作。在他的极力推荐下,诺贝尔奖才有了第一位获奖的理论物理学家-洛伦兹(Hendrik Lorentz,1853-1928),以及第一位获奖的女性-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米塔-列夫勒还多次在自己家中为诺贝尔奖得主举办庆祝宴会,诺贝尔和居里夫人都曾经是这个宅子的客人。每年诺贝尔颁奖仪式后的晚宴这一大盛事,其实起源于米塔 - 列夫勒的私人宴会,恐怕并不为世人所知。
米塔-列夫勒非常鼓励女性从事科学研究,他冲破那个年代对女性的偏见,聘请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到斯德哥尔摩大学任教,直至今日仍是数学史的一段佳话。身为诺贝尔奖的评审委员之一,米塔-列夫勒积极支持并最终促成了居里夫人获奖。在那个年代,他对女性科学家的大力扶持在当今看来弥显珍贵。
米塔-列夫勒夫妇(没有子女)生前决定把所有的财产捐献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米塔-列夫勒别墅的基础上建立一座数学研究所。 由于资金的原因,后来遇上大萧条,投资失利等,米塔-列夫勒的宏伟计划在他生前没有完全实现,但建立一座完善图书馆的计划却完美的实现了。他的藏书是当时瑞典社会最大的私人收藏,包括约四万册藏书和三万封信件,其中有许多珍贵原稿以及爱因斯坦、康托、魏尔斯 特拉斯、庞加莱、柯瓦列夫斯卡娅等名人书信。
后来因为战争、资金等一系列因素,研究所没有完全建立和运作起来。直到1969年,另一位杰出的瑞典数学家卡勒松(Carleson,1992年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通过多方努力才最终实现了米塔-列夫勒的夙愿,成为第一任所长,使得数学研究所正常运转了起来。
米塔-列夫勒开创了瑞典数学的辉煌,使得瑞典数学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而米塔-列夫勒数学研究所则延续了这一梦想,它为包括瑞典在内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提供了交流的舞台。
数学家里有个性的多,而象米塔-列夫勒那样集数学和超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实业家于一身的实属罕见。然而,如同数学这个清高又清冷的行业一样,曾经的风云人物终归还是淡出了圈外人的眼帘。 即使在瑞典国内,这位数学家的故事也很少为圈外人知晓,系统介绍瑞典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中文文字也不多见。但北欧现代数学的发展,很大程度归功于这位有情怀的数学家,一点儿也不为过。
每年的诺奖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而那幢红色的小楼也依然低调地存在着。虽然一年多了, 我依然想念那个简单舒适、静谧温馨又不失睿智的地方。
30. 风景如画的小镇
31. 我就看到一个教堂
32. 那幢红色的小楼, 有点想念了
33.
34.
35. 就在这个宅子的附近小道上,散步时,看到地上有这么一块,不懂瑞典文,上面的人我认识,算是这儿的镇宝之物吧:)
2022 斯京日记:
1. 米塔-列夫勒(Mittag-Leffler)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