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读(1-5)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一)

1

 养生,即保养生命,它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医事活动。

       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据《路史》记载,早在唐尧时代,人们就知道用舞蹈预防关节疾病。战国秦汉著作中,就有不少养生方法和学说的论述,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总,则始于《内经》。养生学说是《内经》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阐述生命衰亡的机理,养生的原理、原则与方法。

      《内经》有关养生的系统内容见于《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及《灵枢》的“本神”、“天年”等篇,但散于各篇的片断文论亦复不少,学习时宜互参。

2

【本章要点】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3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注释】

【1】上古天真论篇:上古,指远古时代。天真,指先天之真气或先天之真精,与肾脏所藏的肾精和肾气有密切的关系。本篇着重讨论先天之真气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保养先天之真气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注释】

 【2】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姓公孙,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建都于轩辕之丘,所以又称轩辕黄帝。

     【3】弱而能言:《史记索隐》:“弱,谓幼弱时也。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

     【4】生、弱、幼、长、成:生,出生之后;弱,幼年;幼,年少之时;长,青年时期;成,成年。此处指人生长发育的五个阶段。

     【5】神灵:聪明。

    【6】徇齐:徇(xun音迅,四声),周遍。齐,迅速。徇齐,言博知而迅速。

      【7】敦敏:敦厚敏达。

     【8】登天:登天子之位。又,丹波元坚曰:“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

【译文】

上古时代的黄帝,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年龄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擅长言辞,幼年时就具备了很强的领悟能力,长大后,身体强壮,反应敏捷,成年后,就登上了天子的宝座。

4

【原文】

廼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注释】

 【9】廼:通“乃”字

       【10】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11】春秋:年龄。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们,都能年过百岁而动作却毫不衰弱;现在的人,年龄刚达到或超过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而没有力气了,产生这种区别是因为时代变了呢?还是因为现在的人们不懂养生之道呢?

5

【原文】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注释】

【12】知道:知,懂得;道,此指养生的法则。

       【13】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取法。阴阳,指自然变化的规律。和,调和,协调的意思。术数:此指专门的养生方法和技术。法于阴阳,指能够效法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进行养生。

      【14】不妄作劳:妄,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

       【15】形与神俱: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

       【16】天年:天赋的寿命,即自然寿命。

【译文】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候的人,他们懂得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能够按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并加以适应、调和,以使之趋于正确。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作,也不过度行房事,所以他们的形体和精神都很旺盛,相互协调统一,这样自然就能够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极限了,超过一百岁才寿终正寝。

 

6

【原文】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注释】

【17】耗:通“好”,即嗜好。

      【18】不知持满:王冰注:“言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持满;指保持精气充满。

      【19】不时御神:时,善也。御,统摄、治理的意思。不时御神,谓不善于调养精神活动,即妄耗神气。

      【20】务快其心,逆于生乐;逆,溺的假借字,沉迷之意。此句指为贪图一时的欢快,而违背养生的乐趣,与生命健康的快乐背道而驰。

【译文】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把酒当成水来喝,把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当成是正常的,醉酒后还要行房事,过分放纵自己的肉欲,使得自己的阴精衰竭,真气耗散,更不懂得保持精气饱满,也不善于养护自己的精神,仅仅是为了贪图自己一时的享受,就违背生活规律来寻欢作乐,生活没有任何规律,因此,他们自然到了五十岁就开始衰老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二)

1

【原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注释】

【21】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新校正》云:“金元起注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太素》、《千金》同。

       【22】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灵枢·九宫八风》云:“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指一切反常的气候及外在的致病因素。因邪气常趁人体之虚而人侵,故称“虚邪”;常于不知不觉中偷袭人体,故为“贼风”

       【23】恬惔虚无:恬惔,安静之义。虚无,心无杂念。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24】精神内守:言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妄耗于外。

【译文】

 然而那些古时候真正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在教育大众的时候,一定会说到要及时躲避虚邪贼风等致病的因素,保持内心的平静,排除一切杂念,使体内的真气畅通无阻,精神专注,这样一来,病患就自然不会发生了。

2

【原文】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注释】

【25】志闲而少欲:闲,《说文》;“阑也,从门中有木。”《广韵》:“防也,御也。”引申为限制、控制。志闲而少欲,即节制情志,而使贪欲减少。

       【26】形劳而不倦:张介宾注:“形劳而神逸,何倦之有?”

【译文】

所以说,人们可以心志清净安闲,少私寡欲,心情平和而不忧虑,身体虽然劳作但不至于精疲力尽,使体内的真气和顺,只要是能做到顺从身体的自然需求,完全都可以做到享受天年的目标。

3

【原文】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感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注释】

【27】任其服:任,随便。服,服装。马莳注:“有所服,则任用之而不求其华。”     

       【28】高下不相慕:指社会地位尊卑贵贱不相倾慕,而安于本位。

       【29】朴:原指未经雕琢的木材,此引申为质朴敦厚。

       【30】嗜欲不能劳其目:言嗜好欲求之物,不能劳其视听。这里的目,相对于下文“心”,而泛指感官知觉。

        【31】不惧于物:不为外物所惊扰。

       【32】德全不危:德,指养生修道有得于心;全面符合养生之道称为德全。不危,不受到衰老死亡的危害。

【译文】

因此,古时候的人们吃任何食物都觉得很甜美,穿着任何服饰都感到很舒服,非常喜欢自己的民俗民风,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与否,都不互相羡慕嫉妒,他们可以说是过着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所以,一切不正当的嗜欲都不能干扰他们的视听,一切乖谬不正的事情都不能迷惑他们的心性,不论是智者、贤者,还是愚者,卑下的人,都不会因为外物而忧心忡忡,这样的做法是与养生之道完全吻合的。所以,他们都能过百岁,动作还不显得衰老,就是因为他们领悟和掌握了养生之道的方法,身体才不会有任何被疾病侵犯的危险。

4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注释】

【33】无子:丧失生育能力。与下文“有子”相反,有子即具备了生育能力。

       【34】材力:指精力。

       【35】将:同“抑”,当“还是”讲。

       【36】天数:即天年,自然所赋之寿数。

       【37】齿更:更,更换。人到七、八岁,乳牙陆续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

       【38】天癸至:天,先天。癸,十天干之一,此指癸水。至,成熟之意。天癸是精水一类的物质,源于先天,藏于肾,乃男女生殖机能盛衰的基础。

       【39】太冲脉:即冲脉。

       【40】平均:充足的意思。

       【41】真牙:真,读dian,通“巅”。真牙,尽头齿,即智齿。

       【42】长极:发育完全、成熟。

       【43】焦:憔悴。

       【44】三阳脉衰于上:三阳脉,指太阳、阳明、少阳脉,皆循行于面部。女子六七,面部荣华颓落,故云衰于上。

       【45】地道不通:地道,即通行月经之道。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

【译文】

 黄帝问道:人年老之后就无法再生育了,这是因为身体的精力枯竭所致,还是因为受限于自然规律所致呢?

岐伯回答说:女子七岁时,肾气就开始旺盛,牙齿更换,头发生长旺盛十四岁时,身体内一种能促进生殖机能的物质,即天癸开始成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因而具有了生育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平和充盈,智齿长出,牙齿长齐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劲,头发的生长也达到了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期是身体最健壮的阶段。

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的气血开始逐渐衰弱,面容也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的气血都开始衰退,面容变得很衰老,头发也开始慢慢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变得很虚弱,冲脉的气血也在一天天地减少,天癸也趋于枯竭,月经也停止了,因此,由于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就很难再生育了。

5

【原文】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注释】

【46】精气溢泻:溢,盈满。肾气充实,生殖之精盈满自泻。

       【47】阴阳和:指男女两性交合。一说指男子阴阳气血调和。

       【48】竭:《甲乙经》无此字,可从。

       【49】颁白:斑白。

       【50】解堕:懈惰,即懈怠。

【译文】

 男子八岁时,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变得浓密,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越来越旺盛,身体内一种能促进生殖机能的物质,即天癸开始成熟,精气充盈,出现遗精现象,身体的阴阳之气达到调和的状态,这个时候具备了生育的能力。二十四岁时,肾气平和充盈,筋骨强健,智齿长出,牙齿长齐了。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也饱满壮实。四十岁时,肾气开始衰弱,头发开始脱落,牙齿也开始松动。四十八岁时,人体上部的阳气开始逐渐衰弱,所以表现出来的是面部变得憔悴,两鬓开始变白。五十六岁时,肝气开始衰弱,筋的活动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逐步枯竭,精气减少,肾脏衰弱,精神和身体都表现出衰老的特征,牙齿和头发都已脱落。

肾脏是用来调节人体的体液,禀受并储藏五脏六腑的精气,因此,只有当五脏的状态旺盛的时候,肾脏才能有精气排泄。可是当男子年老了以后,五脏的功能都已经衰退了,筋骨衰疲无力,天癸枯竭,所以头发变白了,身体沉重,脚步不稳,也就自然无法再生育了。

 

6

【原文】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注释】

【51】天寿过度:天寿,先天寿数。过度,超过常人限度。

       【52】常:义同“尚”,仍然的意思。

       【53】天地之精气:男女之天癸。

【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人年纪已经很老了,却仍然能生育子女,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他天赋的精力强于常人,气血经脉畅通,肾气有余,这样的人虽然可以有生育能力,但是,就普通人而言,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就干枯了。

       黄帝问道:通晓自然规律的人,他们的年龄都超过了一百多岁,那他们还可以生育吗?

       岐伯回答说:那些通晓自然规律的人,他们可以延缓衰老的时间,并且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运行,虽然他们的身体年龄很大了,但仍然还具备有生育的能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三)

1

【原文】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注释】

【51】真人:《淮南子·精神训》:“真人者,性合于道也......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言修真得道,精神返于至真之人。

远古时代对养生修养最高的一种人的称呼。他们能够掌握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保全精神和真气。

【52】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提挈、把握同义。言把握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

【53】呼吸精气:精气,指清新的空气。呼吸精气即气功中的吐纳调息。

【54】独立守神:独立,自我主宰、控制。守神,即精神内守而不外驰。

【55】肌肉若一:肌肤保持青春而不衰老。一说生气功中的“调身”之法,使全身筋骨肌肉保持高度协调统一。

【56】寿敝天地:敝,尽也。寿敝天地,指与天地同寿。

【57】道生:吴昆注:“以其道成,故能长生。”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被称为真人的人,他们与天地合为一体,掌握着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吐故纳新来吸取天地之精气,超然独处以保持精神内守,使筋骨肌肉与精神达到完美的统一,因此能与天地同寿,永无止境,这就是他们通晓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

2

【原文】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注释】

【58】至人:《庄子·天下篇》:“不离于真,谓之至人。”故下文云:“亦归于真人。”仅次于真人的人。

【59】淳德全道:具有淳朴敦厚品德,全面掌握养生之道。

【60】去世离俗:脱离世俗,专事修道。

【61】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达,其余刻本均作“远”字。言至人“去世离岱”,广涉天地山水,视听达于至远之处。

【译文】

       中古时代,有被称为至人的人,他们道德敦厚,通晓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远离世俗纷扰,养精蓄锐,悠游于广大的天地之间,视听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用这种方法可以增益寿命,强身健体,其中比较出类拔萃的至人也可以进入到真人的行列。

3

【原文】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注释】

【62】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八风,即四正四隅八方之风,各有节气相应而至。王冰注:“所以处天地之淳和,顺八风之正理者,欲其养正,避彼虚邪。”

【63】恚嗔之心:恼怒、怨恨的情绪。

【64】被服章:丹波元简:“此三字,新校正为衍文,当然耳。”

【65】举不欲观于俗:观,示、炫耀。言举止行为不在世俗炫耀。

【66】恬愉:安静乐观。

【67】以自得为功:马莳:“以悠然自得为已功。”

【译文】

       其次有被称为圣人的人,他们能在天地之中安适地生活,遵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好和欲望适应世俗社会,没有愤怒埋怨的情绪,行为不背离世俗的一般要求,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受世俗的诱惑,外不使自己的形体因为事务而疲惫不堪,内不使自己的思想背负过重的负担,力求安逸、快乐,以安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们的身体不会轻易衰老,精神不容易耗散,寿命也能达到一百岁左右。

4

【原文】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68】象似日月:仿效日月昼夜盈亏之道。

【69】辩列星辰:辩,通“辨”。列,位次。吴崑注:“推步天象也。”古有据天象变而行养生之法。

【70】逆从阴阳:逆从,偏义复词,取“从”义。言顺从阴阳变化规律。

【71】将从上古合同于道:将,随也。言追随上古之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养生之道。

【译文】

       其次还有被称为贤人的人,他们遵循天地的变化规律,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推算阴阳的变化,清楚四季气候的更迭交替,向上古的真人学习养生之道,能做到这样也能延年益寿,但有一定的限度。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一)

1

【四时气象与养生】

       本篇先论四时气象,而后述摄养之法。四时气象本于天,摄养之法用于人,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养生思想。

       第一,春之发陈,夏之蕃秀,秋之容平,冬之闭藏,阐发四时生长收藏的气象特点。所谓象,即万物形态容貌征象,现于外,是有形的;气则藏于内,是象之所以如此表征的内在依据,是无形的。两者相辅相成,生动的表述了四时特点。发陈,表征春阳生发、推陈出新的特点,故说“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蕃秀,表征夏季阳气长旺,万物茂盛的特点,故说“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容平,表征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万物容貌清肃平定的特点,故说“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闭藏表征冬季阳气沉潜,万物蛰伏自固的特点,故说“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这些描述对于确立顺应四时的系统养生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二,以四时气象作类比指导养生,提出“四气调神”之法。本篇从形体起居和精神活动两个方面讨论四时养生的具体方法,均体现四时气象的基本特性,如春季起居应早起散步、舒缓形体,意念情志宜促生、多赏予,慎夺取、戒杀伐,以适应春气除陈布新、生发疏达、外向宣散的特点;冬季起居应晚起避寒、忌妄动汗出,意念情志宜潜伏忌张扬,以适应冬气潜藏不露、内向蛰伏的特点。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后世除形体起居、精神调养而外,还发明了多种顺应四时特点的养生方法。

       第三,本篇所述四时气象,除指导顺时养生之外,也是理解《内经》五脏概念中四时内涵的重要经文。这是由于《内经》的五脏“以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故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脏之象可以类推”说:“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本篇亦提出,逆养生之道则伤肝,逆养长之道则伤心,逆养收之道则伤肺,逆养藏之道则伤肾。这里的肝心肺肾即法于四时之五脏,“四气调神”就是顺四时气象调养五脏之气。

2

四气调神大论

【注释】

【1】四气:四时之气,春夏秋冬之气。

【2】调:调摄,协调。

【3】神:精神意志。

       根据四时之气来调摄精神意志,使人的精神意志和四时阴阳之气相应、相协调。

3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注释】

【4】发陈:推陈出新。张介宾注:“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5】夜卧早起:晚睡早起。

【6】广步:缓步,松缓。

【7】步:走,指 活动。

【8】被发缓形:被,通披。被发,披开束发。缓形,松缓衣带,让形体舒缓。马莳注:“被发而无所束,缓形而无所拘,使志意于此而发生。”

【9】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予同“与”。马莳注:“其待物也,当生则生之而勿之杀,当与则与之而勿之夺,当赏则赏之而勿之罚,凡此者,盖以春时主生,皆以应夫春气而尽养生之道也。”

生而勿杀:有上升之势的东西,不要去消灭它。

【10】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里寒,产生洞泄。肝主春令应生发之气,逆春阳生发之气即伤肝。以下伤心、伤肺、伤肾,均通此理。寒变,喻昌《医门法律》:“夏月得病之总名。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当旺反衰.....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甚者战慄,如丧神守。”

【译文】

       春季三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时节,天地之间生机勃发,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松解衣带,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春天的生发之气而畅然勃发,不要滥杀生,要多施予,少争夺,多奖赏,少惩罚,这样做都是为了顺应春天的气机,遵循培养生命的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这样的规律,就会损害肝脏,使提供给夏季生长的条件不足,导致身体到了夏季就会出现寒性的疾病。

4

【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注释】

【11】蕃秀:蕃,茂也,盛也。秀,华也,美也。马莳注:“阳气已盛,物蕃且秀,故气象谓之蕃秀也。”

【12】华:通花。

【13】实:果实。

【14】使华英成秀:张介宾注:“华英,神气也。”成( chǎng ),盛之意。秀,秀丽,旺盛之意。言使人的神气旺盛饱满。

【15】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使体内阳气宣发于外,如出汗;精神外向,意气舒展,无令抑郁,以顺应夏气长旺,阳盛于外。

【16】秋为痎疟:痎疟( jiē nuè),疟疾的总称。张介宾注:“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气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欲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疟。”

【17】冬至重病:丹波元简注:“据前后文例,四字恐剩文。”可从。衍文。

【译文】

       夏季的三个月,是天地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这个时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融。阴阳交合,因此,天地万物都在开花结果,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讨厌漫长的白天,要保持情绪愉悦,切勿发怒,使得夏天里的花朵充分绽放,使得内部的气机可以充分得到外泄,精神外向,对外部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都是为了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万物茁壮成长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伤害到心脏,使得供给秋天用来收敛气机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到了秋天就会染上疟疾。

5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注释】

【18】容平:容,万物之容貌。平,平定。马莳注:“阴气已上,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气象谓之容平。”

【19】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张介宾注:“风气劲( jìnɡ)疾曰急,物色清肃日明。”

【20】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气肃杀,故称“秋刑”。张介宾注:“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

【21】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無外其志,使肺气清:“收敛神气”与“無外其志”同义,神气欲其内敛,勿令外驰也;“秋气平”与“肺气清”同义,使肺气如秋之平定而清肃。

【22】冬为飧泄:张介宾注:“肺属金,王于秋,秋失所养故伤肺,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故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飧泄( sūn xiè):完谷不化的泄泻。也是阳气不能正常闭藏的一种表现。肾气大衰了,虚寒泄泻了。

泄,腹泻。杜甫《北征》“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泻,消散,排出。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

【译文】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这个时候,秋风肃杀,燥而急,寒气渐增,地气收敛,萌而待发,进入新的循环终始之期,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早晨起床的时间应与鸡鸣的时间一致,使情绪保持安宁,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同时,要做到精神内守,以适应秋季收敛的特征,不要便精神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季的特点,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肺脏,使得提供给冬藏之气的能力减弱,导致冬季出现不易消化而泄下的疾病。

6

【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注释】

【23】闭藏:马莳注:“阳气已伏,万物潜藏,故气象谓之闭藏。”

【24】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坼,裂也。冬季寒冽,水成冰而地冻裂,此地气闭藏,而其阳气固潜于内,不应受扰动。

坼,音(1)拆, chāi;(2)撤chè,裂也。

【25】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无泄皮肤,即勿出汗。亟( qì),频数、屡次。言无令频数汗出,耗散阳气,逆冬藏之道。

【26】春为痿厥:痿厥,肢体痿软无力、手足逆冷。张介宾注:“肾主水,王于冬。冬失所养,故伤肾。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

【译文】

       冬季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守藏的季节,这时,水结成了冰,地冻而裂,人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应该早睡晚起,等到阳光照临时再起床,不可为事物烦劳,要使思想情绪平静伏藏,好像有所收获却又不露声色,还要避开寒冷,争取温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出汗而损耗阳气,这是顺应冬季的气候,保养人体闭藏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耗肾脏,使得供给春季生发之气的能力减弱,导致春季发生筋瘘气逆的疾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二)

7

【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注释】

【27】德:指推动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生化不息的力量。

【28】明:通萌,昏暗。

【29】空窍:空,同孔。空窍,在这里指自然界的山川。

【30】地气者冒明:地气,即阴气。冒明,不明。

【31】精:通晴。

【32】交通:天地之气升降相交。

【33】名木:高大的树木。

【34】恶气:指上文邪害空窍、闭塞冒明之气。

【35】菀(wǎn)槁:茂盛的禾苗。也读作  yù,借指聚积、郁结,通“蕴”,由此引申为茂盛、茂密。

【36】未央绝灭:央,即中,一半的意思。未央绝灭,指生物未活到其生命的一半就死亡了。

【译文】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从来都不显耀自己的光明美德,所以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如果天气阴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酿成灾害,阳气闭塞不通,沉浊的地气遮蔽光明,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雨露也不能降下来。天地之气不能交融,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续,就连大自然里那些生命力极强的巨大树木也会枯死。邪恶乖戾之气如果持续不散开,要么是风雨失调,甘露应该降下来却始终降不下来,草木得不到雨水的滋润,就会失去生机,枯槁凋败。另一种情况是狂风频频来袭,暴雨时时发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还没有活到一半的寿命就中途死亡了。只有圣人能顺应自然的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体不会患严重的疾病。如果万物也能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失保养之道,那么生命的气机就永远不会衰竭。

8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注释】

【37】肝气内变:变,变动,即病变。张介宾注:“逆春气则少阳之令不能生发,肝气被郁,内变为病。”

【38】心气内洞:洞,空虚、不足。张介宾注:“逆夏气则太阳之令不长,而心虚内洞,诸阳之病生矣。”

【39】肺氣焦满:张介宾注:“逆秋气则太阴之令不收,而肺热叶焦为胀满也。”

【40】肾气独沉:张介宾注:“逆冬气则少阴之令不藏,而肾气独沉。藏者藏于中,沉者沉于下,肾气不蓄藏,则注泄沉寒等病生矣。”

【译文】

       如果与春天的生发之气相违,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会导致肝气内郁、肝虚,失生长之机。

如果与夏天的生长之气相违,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会导致心气内虚,失阳气之运,而乏阴精内注。

如果与秋天的收敛之气相违,太阴之气就不能收敛,会导致肺热叶焦而胀满,失阴精之育而不通。

如果与冬天的收藏之气相违,少阴之气就不能收藏,会导致肾气不蓄,肾失藏而虚,肾水不升。

9

【原文】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注释】

【4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人之生气、长气,秋冬养人之收气、藏气。高世栻注:“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42】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沉浮,随波逐浪之意。门,关键,在此指四时阴阳,如《素问集注》朱济公注:“阴阳出入,故谓之门。”与万物沉浮于生長之门,即与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之中。

【43】苛疾:重病。王冰注:“苛者,重也。”

【44】得道:得,此处作“合”解。得道,符合养生法则。

【45】佩:通“背”字,即违背之意。

【译文】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这样做是顺应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和万物一起在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生命力,破坏人体的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既是万物生长的终始点,也是生死存亡的本源,违背了它,就会发生灾害,顺应它,就不会发生重病,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可以说是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切实奉行,愚人却知而不行。

10

【原文】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注释】

【46】内格:体内脏腑气血的活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格拒。王冰注:“内性格拒于天道也。”

【47】锥:这里指兵器。

【译文】

顺从四季的阴阳变化,就能生存,违背它就会死亡,顺从它,身体就健康,违背它,身体就遭殃。这是因为如果把应该顺从的事情变成违背去做,不按照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养生,就会便人体及五脏六腑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圣人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去治疗,是在国家和社会未乱之前去治之,遵循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等到疾病形成了再去治疗,国家和社会乱了再去治理,这就好比是口渴了再去挖井,开始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

11

【顺应四时特点养生】

       本篇顺应四时特点养生方法,主要论及形体起居和精神情志,具有示范作用,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据此加以发挥,扩大应用范围,提出以四时法则指导的饮食宜忌、针灸药饵、导引武术等养生方法,如元代邱处机《摄生消息论》、明代冷谦《修龄要旨》、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等,专有四季调摄法。举春季调摄为例,《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修龄要旨·四时调摄》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节情欲以葆生生之气,少饮酒以防逆上之火。”“用嘘字导引......此能去肝家积聚风邪毒气,不令病作。”

12

【关于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阳气沉潜,天气严寒,万物蛰伏,人之精气亦应内潜闭藏,因此起居作息要“早卧晚起”增加居室时间,减少冒寒机会,去寒就温,无扰乎阳,以适应之,这种精神尤适用于年老、幼弱、久病等生机薄弱之人,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必待日光”,言其晚也,而且也有一定道理。一是冬日昼短夜长,阳衰阴盛,必借助日光以养阳气,消散阴霾,对于气阳不足之人有一定意义;二是寒凝气敛,污浊空气难以消散,必待日光温热方能流通,对于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