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记事(393) 借尸还魂

待到老烟的后稿出来,三人拜读之下,对他彻底失望——这路数确实不对啊!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座谈会上显出了失望之外的某种诚意来。对于这样一位已经放弃的年轻作者,他们其实用不着费太多口舌,一个小时就可以把他打发走,但是座谈会却开了一个上午,而且谈得很深入,让老烟足足记了10页笔记。他们采用的创作样板,就是老烟不断抗拒、不断躲避的《欧阳海之歌》——比如“塑造当代英雄的形象,必须要有理想的光辉”、“要着力、集中火力来写主要人物”、“任何情节都要用‘兴无灭资’来评价、来决定取舍”、“不要拘泥于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是金敬迈创作《欧阳海之歌》的关键手法。

金敬迈与老烟年岁相当,学历相当,也有多年的军旅生活,但是他比老烟开窍,摸着了门道,只用28天就写出这部30万字的作品,一鸣惊人。从时间上说,《欧阳海之歌》属于“十七年文学”,从风格上说,却是“文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发行量达到骇人听闻的3000万册,超过“三红一创”的总和。之所以成就非凡,并不在于它的文学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它是一本出色的“传教作品”。里面的欧阳海,就跟焦裕禄一样,时时刻刻把毛主席的教导挂在嘴上、记在心头,走到哪儿挎包里必定装着毛主席著作。《毛选》是书中最常出现的道具,有如《九阳真经》一样,指导着主人公攻坚克难。

以第六章为例,附近公社因忙于修水利,未能完成茶籽的征购计划,连长给欧阳海派出任务:带领六个战士到山里捡十天茶籽,一定要帮助公社超额完成征购计划。面临的困难是:农民漫山遍野捡一遍了,现在季节已过,不好再捡。但是欧阳海马上答应:“我保证完成任务!”进了山,别人捡不到茶籽,欧阳海却捡着了,因为他运用了毛主席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从而判断道:“原来茶籽很多的地方,由于有人捡过了,转化了,变成茶籽不多甚至是没有了。但是在那些陡坡陡坎下边、悬崖边上,刺窝堆里……因为那些地方树长得不好,路又难走,人们知道那里没有什么油水,所以就把它放过了,没有人去捡过。这也是个一定的条件。它也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由茶籽不多,相对地讲变得多了起来。”结果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超额一千多斤完成了任务,再一次证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

类似的故事,在全书中比比皆是。金敬迈的能耐,就是把这些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同时把毛主席语录巧妙地穿插进去,让读者看着不违和,甚至有一种亲切感,从而信以为真。其实这样的故事往往经不起推敲:农民每年都捡茶籽,还能没欧阳海有经验,不去偏僻之处扒拉扒拉?那些地方真给扒拉干净了,欧阳海完不成任务事小,毛泽东思想不灵验了事大,这可咋整?不过传教作品的特点在于:故事是用来说明道理的,写得像回事就行了,信徒自会理解其中的寓意,而不会去钻牛角尖质疑它的真实性,否则耶稣在《新约》里讲的那些故事就没法看了。《欧阳海之歌》是给信徒写的,那个时候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都是信徒,这种质疑就算有,也没人敢说出来。

建国以后,传教作品并不少见,像《雷锋日记》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属此类,但《欧阳海之歌》却是一部长篇小说。在所有的文学形式当中,长篇小说是最能营造带入感的,能让读者一连几天、甚至几十天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从金敬迈晚年的回忆可以知道,他在写这部小说时高度投入,进入了某种癫狂状态,与书中人物不仅五官相通,而且心灵相通。他的创作欲极为强烈,能够驱动自己掌握的全部素材,行云流水地编织情节。欧阳海留下来的事迹很少,除了“舍身推惊马”之外,绝大多数情节都得靠编。尤其是大量的思想活动,金敬迈写得口吐莲花、欲罢不能,简直都有点“魔怔”了。

这样的文字具有打动人心的非凡效果,因为来自作者的真实感受。文学真实有别于生活真实。金庸写的武功神乎其神,让读者看得如醉如痴。金迷们会争辩萧峰和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哪个更厉害,但不会去争辩萧峰一掌在地上打出个大洞来,是否有科学依据。原因在于金庸营造出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真实感受,大家讨论的是这种意象,而非实际。

但是传教作品却要诱导读者把意象当成实际,把很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欧阳海当成现实中存在的人物,让人们觉得共产主义社会虽还遥远,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一代新人已经出现。他们是人类进化的样板,只要大家像欧阳海努力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就可以进化成这样的人类。

《欧阳海之歌》能够完成传教的功能,原因是植入了大量的生活细节,通过一件件小事来展现共产主义新人的所作所为,时时处处散发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从而让这种“理想人物”具有了强烈的表面真实性。那时候部队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事迹很多,金敬迈拥有足够的素材。他只要把这些素材拿来用在一个人身上,让它们看着像真的,那就行了。于是他制造出一个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活在共产主义世界中的人物。

《欧阳海之歌》确实带有“政治幻想小说”的色彩,但它要人们把这种幻想当作真实接受下来,因此与《二十四孝》之类的传教作品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它选择了让一个人来演二十四孝。对此金敬迈并不讳言:“我笔下的欧阳海是我心目中成百个战士的结合体,我是借用了欧阳海的名、欧阳海的魂。”

其实金敬迈借用的是欧阳海的肉身,注入了“共产主义新人”的灵魂。这种“借尸还魂”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但像他用得这么全面彻底却不多见,并且还魂后的尸体栩栩如生,则更加难得。因此《欧阳海之歌》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推广,其发行量之大,甚至让有关方面一度担心会超过《毛选》。不过说白了,它就是《毛选》的配套读物,发行量相当是必须的。到现在为止,没有其他任何一部传教作品能够赶得上它的成功,这奠定了《欧阳海之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2023-1-17

Melee 发表评论于
对欧书的剖析很有道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