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与医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工智能,即AI, 在医护这个事业,包括了多个层面的内容。可以肯定,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帮助,甚至部分取代目前医护人员的工作。但我认为,取代并不是让医务人员失业,而是让他们做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第一,也最迫切的,就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比如机器人帮助病人/年长者翻身,换床,换体位,饮食喂饲等方面。从技术角度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当然,病人能接受哪一个层次的机器人护理,政策,保险……这些都是技术层面以外的因素。

第二,是疾病的诊断将会更有效快捷,甚至精准。尤其是形态特征,诸如影像学(CT,MRI, PET,眼底影像....)读片,病理学读片。大数据的收集,分类,分析,找出最特征性和排除不可能性,都应该比单一医生读片(那怕最有经验)更强更快更准。而且AI的自我学习更新能力非常强大。还有分子学,遗传学,细胞传导信息等等的微观诊断,更是插翅飞翔地发展。

第三,药物的设计。AI 从多角度分子数据分析后,将会更精准地找出至病(原)的分子结构,分子间的作用关系,靶向药物和病灶(分子)的亲合力,特异性,药效,代谢清除,器官影响等等。我觉得这一方面大有突破的潜能。

另外,医患交流,也将是一大项目。传统的医患一对一的回答,可以用人/机器人的对话,在对话的同时,将对话的内容精准,整理,分析,系统化,而有效的把信息交给医生综合评价处理。提高诊治效率。当然,病人能接受多深层次的对话,又是要讨论的问题。

至于挂号,转诊,出入院手续,那是管理人员的AI内容了。

面对AI的挑战,医生的"脑袋”放在哪一个位置?我不作直接回答。只想举两个例子自己过去的例子:

一例是以前报道过的(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9489/201710/31340.html)。护士用机器量病人心率>150/分钟,而我用手摸脉搏就70左右,均匀平整,病人好好的。

还有一例是出于”直觉”。一个年约80多的女病人,机器量血压脉搏都没有发现令人警惕的问题。当我摸她腕脉时,发现她的脉律不齐,快慢不整,强弱不均,而且总觉得有些”燥动”,不平静。她主诉当时心肺没有什么不适。心律失常是肯定的,但属于什么性质?严重性?出于安全考虑,我开了EKG. 出乎我意料的,心脏科医生阅读后,竟然直接把她收进了急诊室!可惜当时很忙,没有时间精力追踪她究竟患有什么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在AI面前,我们每个人将要面对的挑战,值得大家思考。

北美愚医 发表评论于
谢谢大家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动脑的最先被取代。动手的最后被取代。靠经验的肯定干不过大数据。而机械技术远远不如人手。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好医生是任何AI,任何无比发达的智能机器都无法取代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