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驴兄介绍的维特根斯坦子也有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先引原帖: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本性图象论,也有这个问题,就是从某种程度上,认为“语言和世界对应”,隐含一种被动的反映。在这点上就背离了索绪尔的构造说。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改变了想法,认为“语言的功能是对世界的反应而不是反映”。语言是人类依据对客观世界的经验,主动构造出来的试图理解世界的一个人工体系。语言就是世界的逻辑形式(虽然分析起来不怎么合乎逻辑)。语言固然摹画世界,但其的出发点,不是去摹画事物,而是摹画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世界是整体的,并不都像一个人一头驴似的可以自然区分。而我们的命名,是跟据需要在很大的随意程度上将事物区分开来。正是为了摹画“孔子曾向老子问道”的事态,我们需要“老子”和“孔子”的名字,否则我们就尽可让他们淹没在无数的无名古人中。世界上有无数山峰并没有名字,为了表达“华山在恒山的北边”这个关系,我们需要从群山之中命名这两座山。这才是我们理解:“词只有在完整的句子里才有意义”一语的正确渠道。

 

石评:

维特子显然已经处于意识与世界的边境上了。

因为他说的是”语言。。。摹画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好象语言之外世界万物之间真的有关系一样。

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世界是整体的,并不都像一个人一头驴似的可以自然区分。而我们的命名,是根据需要在很大的随意程度上将事物区分开来“。

人确实是根据需要来区分事物,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但这种需要不是随意的,而是必然的。这是意识的规律,并不是人主观设计出来的。

语言本身就是意识中的世界,是抽象的世界。在这一点上,是反映。

而”现实“则是其他识(视听嗅感等)中的世界,是具体的世界。语言依据已有规则建立或者处理具体情境。

在这一点上,是反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