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个锅盖说说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国人争了光。可是,屠呦呦在自己的学术圈子里却不被待见,数次评选院士落选。这其中当然有中国学术界的问题,但屠呦呦自身也不是没有软肋。

众所周知,在中国要取得任何成就,单单靠个人打拼是不可能的,尤其在文革期间,都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自1967年,参与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人员有500多人。为啥屠呦呦一人独享荣誉呢?

有人说,是屠呦呦首先提出用乙醚提纯青蒿素。那么她是不是就该获得诺贝尔奖?

诺奖获得者都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重大的独立创新成果。看看青蒿素研究:

屠呦呦团队在其他人筛选了4万化合物草药的前提下,又筛选了2千多方药,最后从200多草药中提出380 药品。 排排坐,吃果果,终于排到黄花蒿(注意是黄花蒿,不是青蒿。青蒿中不含青蒿素,为了和古方搭上关系,才取名青蒿素)。如果说屠呦呦按照自己的理论,一下子锁定黄花蒿,或者青蒿素的发现为今后开发中草药发展出一套理论,那么功力非凡。

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提取有效成分,是药物学的常规方法之一,不是屠呦呦的发明。

可见,与其说诺贝尔奖励屠呦呦个人的创新,不如说是奖励她(和团队)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而一向重视集体的中国人这次也不得不牺牲集体,突出个人为拿下一个货真价实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规定同一奖项不得同时授予超过三个人)。

但是(又要但是了),此类贡献多了去了,每年全世界有多少新药面世啊?即便是治疗疟疾,之前就有从南美的一种植物提取的奎宁,当年康熙皇帝得了疟疾,御医们用尽全身解数,包括使用了青蒿都无济于事,最后是白晋(对,就是那个和莱布尼兹讨论易经的法国传教士)拿来了奎宁救了皇上一命。

青霉素发现之后,有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今天抗癌药物层出不穷,是不是每一个发明者都可以获得诺奖呢?

尤其是,被誉为人工器官之父的 Willem Johan Kolff,他以一己之力发明了人工肾脏、人工心脏、人工肺,挽救了千万人的性命却无缘诺贝尔医学奖。

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诺奖不是绝对的公平,诺奖不是由西方人操纵歧视中国人,诺奖也不是只奖励此领域里的最高成就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