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鑒于本文内容涉及到的性質,我把醜話說在前頭:
- 本文的留言區不歡迎任何形式的黃俄漢奸與給共產暴行洗地的言論!如果誰試圖留言而發現你現在就在本作者的黑名單裏面——那麽你就是(嘿嘿!別以為我平時不寫文説話我就不知道你們是誰)。
- 這裡同時警告某位被我發現的為Pedophile Rapist辯護過的某位博主(暫時不點名字,但千萬別覺得我忘了你),如果你不想讓我曝光你的話(你的言論我早有截圖為證),今後我奉勸你最好繞著我走——如果你敢出現在評論區,那麽我下一篇文章就專門寫你和你是怎麽給戀童癖辯解的言論!
- 同時警告任何企圖在評論去敢為Pedophile Rapist説話的東西們——不要懷疑我會把你們的這言論搜集起來然挂出來示衆,也不要懷疑(必要的話)我會找到你們然後把你們的信息提供給執法部門的讓你們全部得到Jeffrey Epstein的下場!
- No homo/transphobic slurs either——因為上面提到的那位上次就是拿這套言論作藉口為其Pedophilia言論辯論的(真的,別以為我看不穿你們這類東西的把戲)。
——So, You Pedophile-scum: If you have a death-wish, you’re more than welcome to try me!
以上!
——
寫在全文之前
近日來有兩位博主@海外逍遙與@最西邊的島上於年與今年初分別以「J'Accuse...!」的口吻分別寫了幾篇文章(詳見這裡與這裡)文批判某不要臉之物(不點名了,因為其不配——但具體是誰我想大家都懂)的不要臉言論與不要臉行為。這位「不要臉之物」的不要臉言論與不要臉行為反而讓我想到了一本中學時代就讀過的『情色』小説的内容所描述的事——也就是另一位「不要臉之物的不要臉言論與不要臉行為」。
看到其嘴臉使我想起的是這作者的這本書:
出生於革命前的那個才有資格稱之為「神聖的羅斯」的真正的俄國、母語是俄語、但卻因為反對俄國二月革命之後建立的臨時政府的所謂十月「革命」導致全家被迫背井離鄉、最終定居美國,結果卻因此被後世不肖與無知之輩(尤其是中共當局統治下大陸淪陷區内當代某些稱之為所謂的『文學評論家』的點擊率詐騙犯們)大言不愧又恬不知恥的稱之為『美國』作家的那位不幸(但很巧合的)與那個既不神聖也不羅斯的蘇維埃殘存國家也就是所謂的俄聯邦的現任所謂『總統』同名但不同姓的著名俄裔文學家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還寫出全名的好,因為他爸爸也和他同名同姓且歷史上的地位不比他低)的所著的成名之作《Lolita》一書裏面的變態戀童癖性侵犯Humbert Humbert。
至於為何說兩者這麽的相似容我慢慢道來,我們先從納博科夫的文字開始分析。因此本文完全基於納博科夫《Lolita》一書(準確說:英語版初版的文字)的具體内容而寫成的,如有未讀過本書的讀者還建議先去讀一讀本書再來看閲讀本文。
因此以下文字我假設你作為讀者是個已讀過納博科夫的《Lolita》一書,並了解其具體内容而寫作的。因此對小説具體情節不做多與的敍述。因為博主我手頭沒有、也沒讀過漢譯版的《Lolita》一書,所以全部到分析都取自英語原著的文字而不是漢譯版的文字,所以讀過漢譯版作者發現我個人使用的文字與漢譯版有出入的話還請諒解。
鑒于本文涉及冷門知識,所以收錄入【沒用的知識】博文系列。
好,我們進入正題。
納博科夫為什麽以Humbert Humbert的第一人稱口吻寫作的《Lolita》?
本文並不是想探討Humbert Humbert這個性變態是如何個變態的,因此僅僅對沒讀過本書的讀者們針對本書具體講述的内容做一個簡單描述。
除了那聞名全球的著名的開篇「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以外,全書基本可以算作是Humbert Humbert面對陪審團的所謂懺悔的口吻寫作的。因為使用第一人稱描述Humbert Humbert敍述自己如何不要臉的得意揚揚炫耀自己如何性侵未成年少女,包括如何為了接近Lolita,以及其如何為了接近Lolita甚至故意去與她的媽媽Annabel交往。還有如何在她媽媽死後如何性侵她的細節)的變態嘴臉等躍然紙上——這也是為什麽此書自出版後曾經是禁書多年的根本原因。
曾經初讀此書時我亦不了解,尤其是為什麽一定要用很多細節性的描寫Humbert Humbert口述一般的文字完全顯得多餘。而且這種設定就完全不符合邏輯嗎(要知道那時可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社會風氣遠非當代這樣開明)。
而且出版過程也很奇怪,納博科夫為了碼字寫本『情色』小説卻非要找橫徑出版社當作正經文學出版,而不是三俗小説的不知名出版社?因為如果是為了錢那么完全可以這樣做的(要知道納博科夫後來幹過這種事:給Playboy雜誌投過稿),但是呢?從《Lolita》一書的出版波折過程來看納博科夫完全沒有過這種打算。也就是說從一開始納博科夫就打算一定要找個正經出版社把《Lolita》以嚴肅的文學作品出版,而不是低俗的『情色』小説出版。這也就是為什麽我一直感覺《Lolita》實際上是一本指桑駡槐的書。尤其後來還聽聞有評論提到Lolita是納博科夫以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女神的形象創作的之後,反而使我堅信了我自己的這個想法。
但這樣一來就有了這麽一個問題:誰願意讓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女神遭受如此般浩劫?
何況仔細翻看納博科夫個人的生平,他這一生從未展現過任何與Humbert Humbert哪怕相似的影子都沒有過,而且綜其一生反而證明了納博科夫的三觀比任何正常人都還要正常!所以我堅信《Lolita》這本書絕對是在指桑駡槐,其提及的人物必然有現實原型的那種指桑駡槐——但這個具體的指桑駡槐的對象又是誰呢?
我初讀此書時是完全想不通的(不瞞諸位,我當時還在讀七年級),直到後來我讀到了波斯女作家Azar Nafisi所著的《Reading Lolita in Tehran》一書,尤其書中提到了她自己在伊斯蘭神棍政權的殖民統治下的文化滅絕和對女性的殘害與Humbert Humbert對Lolita的毫無悔改之意的犯罪行為完全可以相提並論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本書寫的既不是性變態又不是『情色』、甚至不是人性的黑暗,而是全書所有的文字都是以指桑駡槐的型式在談論(當年的)現實政治——尤其是我後來了解到了納博科夫家族的歷史之後我更是確信了這一點(這個話題更長所以以後有機會我再寫博文,本文就不展開敍述了)。
因為只有這樣才解釋的通為什麽納博科夫一定要當作嚴肅文學出版這本書的原因而不是隨便找個出版社當作『情色』小説出版了事(甚至後來『高調的宣揚』此書被拒絕出版與封禁的那些事)。
那麽Humbert Humbert以及Lolita的原型人物到底在影射誰呢?請容許我慢慢道來。
Humbert Humbert以及Lolita與她母親Annabel的現實原型
為了「節約用水」,我就不跟諸位讀者諸君長篇大論「廢話」而是直接進入主題(畢竟大家上網是娛樂而不是讀學術文章的)。那麽,我就直接先說結論好了。
而我的這個結論就是:
納博科夫的《Lolita》一書中,Humbert Humbert象徵著共產黨與共產主義。
Humbert Humbert的初戀Annabel,Lolita的媽媽Charlotte與Lolita本人,則是分別象徵著不同時期的俄國,也就是擬人化的俄羅斯民族與國家。
書中文字所描述的Humbert Humbert對Lolita卑鄙下流的性侵害與性犯罪行為,則象徵著共產黨在俄國是怎麽奪權與迫害民衆的!
何出此言?請容我慢慢道來。
我找了個《Lolita》一書的電子版,通過截圖的方式給大家仔細呈現那些不容易發現的蛛絲馬跡。来给大家呈现出被納博科夫隐藏在文字中的細節。
首先,我們先看書中提到Annabel時使用的字眼,請看下圖↓:——
請注意這個「half-English, half-Dutch」的字眼。
衆所周知,俄國史上有大帝之稱的沙皇彼得一世的改革,就是有英裔(準確說:蘇格蘭人)與荷蘭裔廷臣參與的(甚至彼得一世以學徒身份在荷蘭學習造船技術)。
篇幅所限這裡就不展詳悉寫了,有興趣的可以去檢索彼得一世的生平就知道了。
這裡再說一個不為人所知(準確說,不為華語世界所知)的事,那就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在俄國歷史上的名聲一直是有著如北宋「王安石變法」一樣惡名的,從彼得以後延續至俄國革命此輪一直都在。因篇幅所限,恕我就不在文中展開這個斯拉夫學與俄國史學界至今未有定論的事了,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去檢索對彼得一世改革的歷史評價的相關文獻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麽了。
納博科夫出生的時代的帝俄晚期,極端保守的帝國政府與朝臣攻擊(包括但不限於布爾什維克在内的)「革命黨」時最喜歡說的一種論調之一,恰恰就是所謂「革命的惡種」是彼得一世種下的。
尤其十二月黨人反對尼古拉一世的武裝起事起事失敗之後到克裏米亞戰爭結束的這段時期俄國反動統治的高潮,也是當時(官方不公開承認但默認的)這種史觀甚囂塵上的時代——並且影響了後來幾代人,尤其在納博科夫父親和爺爺的所処的時代恰恰是俄國史家顯學。其最大的影響,就是任何反沙皇政府的團體與主張都喜歡把自己與十二月黨人、甚至彼得一世改革聯係起來給自己的主張找歷史法統與道統——布爾什維克黨也不例外。
所以「導致共產主義奪權的俄國1917年革命的惡果是從彼得一世的改革時期就種下的」觀點,可以説是同時代反共白俄(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納博科夫自己就是反共白俄的佼佼者,所以他會把這樣寫是意料之中的。
這就是為什麽說這個現象頗有宋人把北宋後來的惡症歸結於王安石變法一樣的感覺。
如果這個解釋上述牽強的話,那麽我們接著看看下面這句同樣是形容Annabel的話↓:——
試問還有這句話更明顯的暗示嗎?「她想到一個有著飢荒的亞洲國家去當護士」——請大家找一張哪怕現在的俄國地圖看看就明白。如果你仔細看看俄國擴張史(的時間表)你就會發現實際上俄國的亞洲領土都是俄羅斯帝國時代打下來的。
這裡順帶解釋一下什麽是「當護士」以及這又是暗示什麽。俄羅斯帝國19世紀中晚期征服了中亞之後,對當地原住民的同化政策之一,就是威逼利誘土著放棄伊斯蘭教信仰而改信俄國東正教——雖然這個政策俄羅斯帝國執行的很失敗。但是這種「以東正教教化野蠻人」是當時最「政治正確」一樣的顯學。這也是為什麽俄羅斯帝國所以「神聖的羅斯」自許的原因,因為俄國東正教會是恰恰俄國法定國教會。
而「我想當一個著名的間諜」的字眼簡直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世人皆知的蘇聯間諜組織KGB至今聞名天下。也許你會說這本書出版時KGB才剛剛建部,但是KGB的前身NKVD與其更早的前身CheKa的間諜網與組織與KGB可是一脈相承的(而它們在俄國國内做的孽在《古拉格群島》一書中就有詳細的描述本文就展開不細説了)。
所以書中Humbert Humbert就是在1917年10月篡政的蘇聯共產黨的擬人化象徵!
何以見得?我們來看書中介紹Humbert Humbert身世的字眼↓:
——
這一句「家父是個性格隨和的人,亦是個混血兒:是位有著法蘭西與奧地利血統瑞士公民」包含信息非常多,讓我們逐條來分析。
在開始分析之前,我簡單地交代一下匪共黨的家史與其脈絡這樣你才會更好的理解。
衆所周知,匪共辯經言必稱:既不是德國公民又不是猶太人的普魯士王國内政大臣的妹夫『卡爾』(這裡順帶也把卡爾妻Jenny von Westphalen與其兄Ferdinand von Westphalen的Wikipedia頁面還有她爸爸的以及她那個在七年戰爭中當過Brauschweig公國陸軍參謀總長的爺爺的德文Wikipedia頁面也一并貼出來,免得有人不信)、階級叛徒與地主家的傻兒子『弗萊德裏希』、父親是帝俄官拜四品文官的一省學政,妻子是有留裏克皇族血統的波蘭貴族的官二代的『老子黨』蘇共匪幫初代目『烏裏殃懦夫』、以酗酒與家暴聞名的格魯吉亞土匪蘇共匪幫二代目『豬家食惟力』,以及『兒子黨』中共匪幫初代目『毛匪沢東』五者為『導師』,此五者是中共匪黨所拜的排位也。
而中共的俄國爸爸黨蘇共的排位是沒有毛匪沢東的。而在豬家食惟力篡權之前亦只有卡爾、弗萊德裏希與烏裏殃懦夫三者(故曰『馬列主義』)。但要注意,從卡爾-弗萊德裏希到烏裏殃懦夫並不是一脈相承,而是中間有著其他第二國際參與『辯經』才最終『共產俄國化』於烏裏殃懦夫記的『布爾什維克』黨之『馬列主義』的。而這個過程中恰恰有著一個奧地利的與一個法國的兩個『馬克思主義者』的理念混入其中才最終形成了烏記『馬列主義』。
我們先說文中的『奧地利血統』,這裡指的是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與其《剩餘價值觀》的學説。文學城内年長的人很多是讀過共產黨學校的書的,在這裡我請讀者諸君想一想當年中共學校裏的政治課上講的《Das Kapital》是不是分作四卷?而第四章恰恰是「剩餘價值」?
在這裡我不妨告訴諸位,原始的《Das Kapital》只有三卷而不是四卷!有四卷的《Das Kapital》是蘇共匪黨當局的欽定版!——這個《Das Kapital》的第四卷實際上並非出自卡爾(或弗萊德裏希)而是出自考茨基與其獨有的「剩餘價值論」一部分。
要知道烏記蘇維埃匪黨當局(1917-1922)的「戰時共產主義」也好,後來的豬記蘇維埃匪黨當局(1922-1953)搞的國家統籌經濟制度也罷的理論出發點——沒收私人財產云云恰恰就是是基於卡爾·考茨基這個理論而延伸的。當然,烏裏殃懦夫的與卡爾·考茨基閙掰了是另一碼事(卡爾·考茨基晚年反對俄式革命暴力以及烏裏殃懦夫的「無產階級專政」),但篇幅所限本文就不展開説了。
所以諸位請記住:從卡爾-弗萊德裏希到島裏殃懦夫並不是一脈傳承,中間隔著一個卡爾·考茨基與考茨基記的「剩餘價值觀」。雖然這並不妨礙蘇維埃匪黨當局一邊拿來給自己的暴政找藉口,一邊開動國家宣傳批判考茨基是『教條主義』並與其『論戰』。
同時又一邊為了維持這個蘇維埃欽定的四卷而不是原始的三卷的《Das Kapital》,蘇維埃匪黨當局一度花費重金在歐洲收購卡爾-弗萊德裏希的原始手稿回莫斯科(這些被收藏的原始文件至今未重見天日,有深鎖俄聯邦國家檔案館之說也有銷毀之說)。因此《Das Kapital》這本「共產主義者的聖經」一樣的書卻在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兩個版本(有興趣者可以找一本在自有世界出版的英語版《Das Kapital》看一看是不是只有三卷而不是四卷)。
至於為什麽說奧地利,難道出生在布拉格的卡爾·考茨基不應該捷克人嗎?
其實是這樣的:卡爾·考茨基是1854年生人。而奧地利+匈牙利的哈佈斯堡二元帝國(所謂奧匈帝國)是1867年才開始存在的。在那之前(最早從拿破侖加冕,最遲從1815年維也納會議算起)並不存在「奧匈」,而是叫奧地利帝國,整個今天捷克包括布拉格在都位於當時的奧地利帝國境内——此為書中Humbert Humbert父親的『奧地利血統』是也,代表的就是卡爾·考茨基與其被強行算入《Das Kapital》充當第四卷的「剩餘價值觀」學説。
這裡順帶也捎帶解釋一下後面那句「with a dash of Danube in his vains」是什麽意思。卡爾·考茨基1875年入學維也納大學,同年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這是第一層意思;而考茨基的父親與母親分別是藝術家與演員,所以「多瑙河在他的血液中流淌」也有這層意思在内。
綜上所述,這就是為什麽說這個『奧地利血統』指的就是烏記『馬列主義』中竊自卡爾·考茨基的剩餘價值論。
接下來我們再説一說『法蘭西血統』指的又是誰。
所謂『法蘭西血統』其實指的是法國人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與其被稱之為布朗基主義(Blanquism)的理論。那什麽是「布朗基主義」呢?
與活到20世紀30年代並因看清了烏裏殃懦夫與蘇維埃匪共當局嘴臉之後公開與之決裂的卡爾·考茨基有一點根本不同,法國人路易·布朗基本身就是巴黎公社的親歷參與者。所以不像卡爾·考茨基的「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論」是純粹的閉門造車(且並沒有被親身實踐檢驗過),路易·布朗基的「布朗基主義」反而是「如何達成」的行動指南的總結。因為路易·布朗基的「布朗基主義」主張革命不是靠啓蒙民衆從下而上,而是要靠組織一些人數少但信念堅定的革命理念的信仰者組成的「革命先鋒隊」才能成功奪權——這恰恰就是烏裏殃懦夫與蘇聯共產黨怎麽在1917年10月篡奪俄國革命的!
仔細注意後面這句「他在『Riviera』擁有一座奢華的酒店」——請注意Riviera這個詞,這是個是意大利語借詞,意文原意是「海岸綫」,這個詞作為地理名詞又專指法國地中海沿岸,因此又寫作French Riviera,漢譯叫做蔚藍海岸;所以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他在蔚藍海岸擁有一座奢華的酒店」。
那麽為什麽還要單獨提及蔚藍海岸呢?路易·布朗基於1805年出生於濱海阿爾卑斯省(Alpes-Maritimes)的皮熱泰涅(Puget-Théniers),而這裡地理上完全屬於蔚藍海岸。
最後,再解釋一下什麽是『瑞士公民』的意思——1915年9月5日包括烏裏殃懦夫在内的各國國際共運領袖人物齊聚瑞士齊美瓦爾德(Zimmerwald)開會,是為齊美瓦爾德會議(Zimmerwald Conference)——該會綱領之一就是(國際共運)反(對一)戰,烏裏殃懦夫是與會者之一,後來1917年俄國革命時布爾什維克匪黨出賣本國俄國的國家與民族利益來換取暴動奪權成功的行為之背後指導思想完全可以說就是「齊美瓦爾德會議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同時代的革命黨派(比如社會革命黨、甚至孟什維克)在二月革命之後認為應該通過堅持戰爭(時稱:護國派)來「捍衛革命果實」不同,這種對戰爭持有「不惜一切代價停戰」的態度(時稱:投降派)恰恰是二月革命之後布爾什維克黨獨有的。
行文至此,應該很明白了吧?納博科夫用「有著法蘭西與奧地利血統瑞士公民」來表述烏裏殃懦夫記布爾什維克匪黨的『馬列主義』不僅一點不「馬」,反而是個靠拾布朗基主義與卡爾·考茨基牙慧,誕生於齊美瓦爾德會議的「南橘北枳」的癌變!
如果說上述描寫還僅僅涉及的是烏裏殃懦夫的主義,那麽下面這些文字中的蛛絲馬跡乾脆就是直説Humbert Humbert就是烏裏殃懦夫了↓:
——
「還是大學生時,當年在倫敦與巴黎,」——如果你仔細了解過烏裏殃懦夫具體生平,那麽你應該知道它在19世紀末曾動身(經過瑞士)去往過包括巴黎在内的很多歐洲城市去結交國外的共產主義者,並帶了很多「非法書籍」回到俄國,因此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亞三年,此為「巴黎」所指是也。刑滿釋放之後,其又一次流竄到國外,這次到了英國倫敦,在那裏印刷布黨宣傳報刊《星火報》並從事把印刷好的報刊走私回俄國的勾當,是為「倫敦」所指也。因此又有了下面這句話↓:
——
「在歐洲時期的的成年人的生活被證明了是嚴重雙重的」——當時的倫敦與巴黎聚集有很多俄國的政治流亡者,他們一邊享受著自由的同時卻又一邊從事著顛覆本國政府的秘密勾當,所以生活的當然很「雙重」。其實不止烏裏殃懦夫,很多布爾什維克匪徒早年都曾有過流亡西歐的經歷,也過過這種「雙重生活」。
因此關於Humbert Humbert身份的寓意已無需多言,就此打住。
納博科夫並沒有過多的著墨關於Lolita和其單身母親Charlotte的人設方面有多少「非常俄羅斯」的描寫,反而是的描述了她們怎麽認識了Humbert Humbert以及Humbert Humbert對她們分別作了什麽——就像我在上面已經說過的,我默認本文的讀者是已讀過《Lolita》一書的人了,為了不影響你的食欲我就不單獨寫出本書劇情具體部分了。因此我將直接說結論。
為什麽那位「不要臉之物」會讓我想到了Humbert Humbert?
如果你和我一樣讀過《Lolita》這本書,後面的故事你也會熟悉——比如Humbert Humbert怎麽先接近Charlotte然後再強暴了Lolita。為了你還能吃飯我就不重復敍述了——這種行為是什麽行為我不用説相信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噁心的不是Humbert Humbert敍述自己怎麽作案,而是一邊敍述一邊還炫耀!並且還厚顏無恥的說「是她勾引我的」企圖為自己開脫↓:
——
「But by six she was wide awake, and by six fifteen we were technically lovers. I am going to tell you something very strange: it was she who seduced me.」——聼一聼這句話,仔細聼一聼這句話(不,我不打算用漢語寫出來)。
試問還有什麽比強暴了未成年少女之後說出這種話為自己開脫這還厚顏無恥的嗎?!
但是,也請請大家看一看我在搜集資料時候從Google上意外發現的事情(請大家看看當代中共國的嘴臉是什麽樣的):
——
——
嗯哼,墻内中共國的三觀真正,居然還有堂而皇之的認為「是洛麗塔先勾引了亨伯特」的東西。
只是,這種厚顏無恥的言論難道是巧合嗎?看到這些言論我相信Jeffrey Epstein一定很後悔它為什麽沒有生在中共國——這樣它這種東西不僅無罪,還會能混得如魚得水……然而蒼天有眼,它生在了美利堅合衆國。所以它進了監獄之後只能自殺而亡,而不是像鮑毓明一樣被中共國的法庭「無罪釋放」。
納博科夫最大的不幸,就是他為寫一本書而發明了一個詞。結果卻被用來命名Jeffrey Epstein那座島!我為納博科夫不值,尤其我知道了他父親和祖父的事跡(這裡先賣個關子,所以就不給出Link了)。
回到本文之初,也就是我提到的@海外逍遙與@最西邊的島上兩位博主專門寫文揭露的那位「不要臉之物」的不要臉言論——一個公然為無罪釋放鮑毓明這種東西的政權辯護的「不要臉之物」,還是Humbert Humbert這種「喋喋不休」的方式,被抓正着之後同樣學舌Humbert Humbert給自己找藉口(尤其還賭咒什麽「死全家」)。
至於這位「不要臉之物」具體有過哪些不要臉言論以及其言論如何「不要臉」,鑒于本文已經寫了這麽多了,所以這次我們暫且打住。慾知其如何不要臉,還有待下回分解。
最後,以這張我在1月6號時自製的meme圖作為結尾,讓大家感受一下其「嘴臉」如何:
——
對了,至於文章開頭那位「為Pedophile Rapist辯護過的某位博主」與本文專門提及的這位「不要臉之物」的不要臉言論是否是同一人是另有其人,我們同樣下回再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