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十五——— 李安张艺谋《繁花》马伊琍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随记(十五)李安张艺谋繁花马伊琍

 

张艺谋拍红高梁,感觉他就是那里面的发生;陈凯歌拍黄土地,觉得他自己也干涸得够呛。李安拍的《色戒》《断背山》,传统书香不分国界人种地渗。

 

《红高粱》《黄土地》,很凶,革命者式的,不是辛亥起义那种,而是破四旧立四新那种。其中对贫困致极的描写,有种“穷且益坚”的自虐意味;对屠戮拍得那么细节,像是只看到过文革武斗的惨烈,只听到过逼供信的残忍的他们,到如今,老子终于有了自制一把残忍惨烈而一逞怀中的嗨意。

 

没有新社会的经历,是十四亿中国人之外的中国人的财富。有新社会的经历,也不必几十年,高中毕业就够了,这拨人,到了上学年龄就受罪,到了退休年龄,就变成中国大妈和“坏人,老了”,逃到国外,还是。李安有沒有这经历的财富,看他的片子,常常有应邀“看一下我的个人书橱”的感受。中国近几代导演没有,生又长在红旗下,他们的片子,就是《地道战》《秘密图纸》《铁道游击队》2.0,而且,好像也没别的选项。

 

在看王家卫拍的《繁花》。有点港人拍的《上海滩》的意思。

 

其实,解放后,保持住些解放前的地方,就上海滩了。文革中的《新民晚报》的报名题字,就是民国字样。《海港》,就是有点洋泾浜味。比马伊琍嘛嘛出众的女演员,多了去。而马伊琍有的上海弄堂里厢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女金领味道,让她们比不了。片子中,马伊琍光彩,覆盖性的。转身,回头,小撇嘴角,小眼浪泼大秋波,好多不像是导出来的,而且上海女人天生的。

 

是这样的。马伊琍讲普通话的腔调,到了上海一下车,询问年纪四十以内的乘服,很容易听得到。那种“看看,可以;“动手动脚,弗来赛”的警示,身前身后的。

 

马伊琍风格是旧上海味的费力保留,马伊琍好像无心,却具有。这个素质,平添好多分。

 

环顾,文章沾了点民国味,字迹有了点“像过去人写的”,都增这码那码的。

 

延安文艺进城后,除了上海及周边剩下的一点点,通吃。夏衍,谢晋,王心刚,谢芳,孙道临,王晓堂等,几个不有意无意地“红”得发紫。后来的新一代,二代… 电影人,就是前辈的2.0或精装版,所谓“环境的产物”。雾霾之下,哪叶肺不是吸尘器?张艺谋则是自己吸成了“坏人,老了”,还满世界嘚瑟。

 

完全没有必要给一点力气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余出时间看马伊琍这类的演出才是。

 

去审美。审不到,但大方向对,“面包,会有的。”尽可能多留下点马伊琍式的眯眼,嗲音于怀于耳;巩俐式的一眼看穿你那点小心思的洞,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当该撂的撂了吧。

 

也可以有《繁花》的,只是很难碰到。与其这么难,不如不在这儿找,去港台澳,欧美看。太容易见到好东西了,梁家辉,张曼丽,林青霞….. 《廊桥遗梦》的女主角,《唐顿山庄》里的男男女女。

 

有一种高碳生活,就是和俄粉,*****掰。有一种返朴归真,少看或不看大陆。来吧,无论你是谁,都可以参加,同行。但,不好意思,自己先抬脚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