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滑冰场
笔名竹心, 分享心灵世界(均为原创, 谢绝转载.)
每年冬季,很多朋友都去滑冰滑雪,不禁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的自制滑冰滑雪场。
记忆里的滑冰场
哗啦一声,随着母亲手臂一抖,一大盆一大盆的洗衣水泼在早已冷冻的冰面上。十几分钟过后,洗衣水凝结成冰,原本坑坑洼洼凸凹不平的冰面,变得光滑平整。早已严阵以待的弟弟首当其冲,稳稳地坐在父亲自制的滑轮上,昂头弓腰,身体前倾,戴着棉手套的两只手用力把两支滑仗往前伸向最远可及处,两手向后用力,滑轮嗖地一下向前冲去。十米之外,有一个缓坡,弟弟再一用力,滑轮顺着斜坡飞速而下。坡道很短,不足五十米。滑轮瞬间滑到尽头,弟弟身体稍微倾斜,左屁股一用力,身子一甩,迅即掉头。沿着坡道向上而滑。这下可就吃力了,短短的一段冰面,弟弟滑的满头大汗。每当弟弟奋力攀上冰面的顶端,同样地,身体稍微倾斜,左屁股用力,身子一甩,掉头,滑轮箭一般地冲下斜坡。整整一个下午,四、五岁的弟弟乐此不疲,回到家里,棉袄里的衬衣都湿透了。
说起弟弟的滑轮,是那个贫瘠年代的特有产品,是父亲亲手做的。一块厚实的木板当坐骑,刨的光滑平整。四周固定,木板底部两侧分别钉两条长度相同平行的木条,木条中央再固定一条比木条厚一些,凸出来的两根铁条。那两条铁条被磨得刀剑般光滑透亮。被誉为滑轮。再用粗壮结实的两条铁棍,一头装上木手柄,称为滑仗。
滑冰场的最初规模则是入冬后,一层层的雪和水凝结而成。初始表面凸凹粗糙,孩子们玩滑轮很是吃力。后来母亲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每个周末洗衣服后,把几大盆洗衣水一次次地泼洒在冰面浇灌而成。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即使在冰上摔倒也不怕,水面是干净的。母亲浇筑的滑冰场带着洗衣粉的香味,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创举吧。
比我小两岁的妹妹则喜欢在冰面上“打滑叉”。所谓打滑叉就是一只脚先伸出去,脚呈45度角,脚掌用力在冰面上往前推动,随即两脚着地,身体前倾,顺着冰面滑动。打滑叉只能在平面或者下坡的冰面上滑行。向上的坡道则万万不行。所以妹妹一般都是从小巷的拐弯处滑下去,再从旁边的干道上跑上去,重复同样的动作再次滑下去,一遍又一遍,妹妹亦是乐此不疲。记忆里妹妹最初打滑叉时,两只胳臂高高架起,晃晃悠悠,缓缓地滑出去。渐渐熟练了之后,开始花样滑冰。有时仅右脚落地,身体前倾,左腿高高抬起,如同小鸟一般飞出去。紫色灯芯绒褂子的两只袖子像极了一只小鸟的翅膀,翩翩起舞地在冰面上飞翔。
唯有作为长姐的我,胆小如鼠,从来未曾斗胆打过滑叉。有时出门不得不经过光溜溜的冰面,总是两只胳膊左右伸开以保平衡,小心翼翼地。越是谨小慎微怕摔跤,越是结结实实地摔过几个大跟头。好在冬天穿的厚实,棉衣棉裤外加棉猴,年龄又小,个头不大,所以倒也从未伤过筋骨。后来长大读书后,对于如履薄冰的理解,就是儿时的自己走在冰面上的贴切写照。
所以,当弟弟妹妹在冰面上乐此不疲忘乎所以时,我站在一旁,观战加油鼓掌。妹妹弟弟总是鼓励我,姐,不怕啊,上来滑呀!而我总是无数次地尝试走上冰面,脚下一滑,便后撤了。记得有一次,弟弟说,姐,试试我的滑轮。终于有一天,我坐上了弟弟的滑轮,慢慢地往前滑。弟弟说太慢了,要用力。说罢在后面猛力一推,吓得我鬼哭狼嚎似地飞出去。魂飞魄散中,瞬间便到了尽头。滑轮的好处就是不至于摔跤。但也仅就一次,再未尝试。究其半生,那是唯一一次的滑冰经历。
上个世界七十年代的秀容小城,到了冬季,漫天风雪,既无铲雪车,亦无人打扫。整整一个冬天,大街上、小巷里,雪铺了一层又一层,被南来北往的人们踩得结结实实。雪压成了冰,冰上再覆上一层层的雪。尤其到了早春时节,偶尔有一天暖和起来,冰雪消融。到了晚间,气温骤然下降,水凝结成冰。到了第二日,整座小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滑冰场。日日走过的北关大街从古城楼到新建路口,整条大街光溜溜,冰滑滑,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泽,俨然成为了一条长长的滑冰跑道。
到了午间,放学了。女孩子们几个人手拉手排成一行,用棉鞋当滑板,齐刷刷地在晶莹透亮的街道上步调一致速度均匀地往前滑动。暖暖的阳光,澄澈的蓝天,清冷的北风,穿着各色花罩衫的女孩子们,笑声朗朗,步履稳健,迎着阳光,向前滑行。我则小心翼翼地走在没有结冰的路面上,得以慢条斯理地欣赏同伴们的美妙身姿。那是记忆里最美丽的冬季画面和最绝妙的天然滑冰场。事隔多年以后,作为当初的旁观者,依旧清晰地记得那场景,那阳光,还有我的那些勇敢的小伙伴们。
光阴在一场一场的大雪里,飞扬而逝。父亲亲手制作的滑轮,母亲用一盆盆洗衣水浇筑而成的滑冰场,早已不复存在。父亲撒手人寰回归天家,母亲已是耄耋老人风烛残年,当年的稚龄孩童,也是人至中年走过半生岁月。往事悠悠,记忆永恒。又是一年漫天风雪的冬季,在文字里记下那些年的风雪,那些风雪里的岁月,那些岁月里的温暖亲情,成长故事,还有满载父母体温和印记的我们的滑冰场。
爸爸做的就是这种,图片来源于故乡的公众号
这是当年妈妈为我们泼水成冰的自制滑冰场,去年秋天回去时,走近小巷,原先北高南低的沙土路如今平平坦坦的水泥路,现在的小孩子们都去游乐场去滑冰了。
这是当年的北关大街,同学们手拉书,比肩滑雪的街道,如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孩子们上下学基本都是父母车接车送。满大街说着外地话的异乡人,能够如我这般说一口地道家乡话的人已是风毛菱角。每次出门,妈妈总会切切叮咛,注意安全。最后也总是加上一句,一听你说话,本乡地面的,也不敢骗你了:)在妈妈的心里,女儿永远是孩子。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艾玛! 加拿大的冰雪,我也摔过几次,结结实实的摔:)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娘娘还在旅行中:那个年代,玩的都差不多:)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都就地取材,都是时代特色:)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据说旱冰最难滑:)
水星98 发表评论于
杜鹃的故事真好看,让我大开眼界。国内的冬天我们那里冰雪少,到了加拿大算是领教了。走路都摔跟斗,开车经常打滑,有一次还差点送了命。杜鹃新春快乐!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北京也和你们东北差不多,我住的前海河沿有冰场也有野冰,孩子们也都这么玩。听你说起弟弟妹妹开心的样子,也怀念冬日阳光下的温暖亲情。春节快乐!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在黑龙江的大中小学,冬天操场就浇成冰场。不知现在什么样了。受老毛子影响,南岗还有一个灯光冰场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1
好温馨感人的文,里面寄托了杜鹃对爸爸的怀念,对妈妈的思念。我也是胆小,尤其不会旱冰:)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琴音悦然16' 的评论 :
谢谢琴音鼓励。我妈那代人吃苦耐劳,孩子多,家务重,洗衣做饭,亲力亲为,太不容易了。年龄越大,越觉得老妈辛苦。
琴音悦然16 发表评论于
好温馨美好的回忆。细腻的文笔描绘出的各种场景生动有趣。
“母亲浇筑的滑冰场带着洗衣粉的香味,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创举吧。”,这是儿时的回忆,立体的回忆!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傅江歌' 的评论 :
哈哈哈,江歌亲,真有你的,鼠辈鼠辈,俺们都是鼠辈:)讲真,父母羽翼保护下长大的孩子,一遇风声草动,就想跑回家:)好处是不太会招惹麻烦,坏处是缺少锐气,没有进取。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夏圓' 的评论 :
圆猫摔个嘴啃泥,俺是墩屁蹲,也是看见冰就害怕:)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跟我妈打电话,也讲家乡话,回去后,更是大爆棚,尤其这次,记忆力那些好久没有讲过的,全冒出来了:) 现在的孩子们倒是都讲普通话了,方言估计要失传了:)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旱冰更不容易,我摔了一跤,再也不敢玩了:)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禾儿,早安! 这图片估计都是现在照得,那会儿估计都没有照片留下来:)我们那时候都是父母手工做的,简陋的很。
傅江歌 发表评论于
在温暖有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是‘三养好’---教养,修养和涵养。娟儿就是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的闺秀。你的爸爸妈妈都那么可亲可爱,善良淳朴,孩子想不成功都难。
娟儿胆小如鼠啊,俺有胆大的家鼠,都是鼠辈,哈哈。你妈妈泼水结冰的描写非常精彩,娟儿才思俊逸,文笔超群拔俗,赞赞赞!
夏圓 发表评论于
温馨有趣的回忆,笔触好细腻,不愧为大作家。
我第一次去溜冰就摔了个嘴啃泥,下巴也摔青了,差点破相,从此看见冰面就怕。
麦姐 发表评论于
杜鹃春节好文,满满的温馨回忆,写得细腻生动感人。我也胆小,不敢玩,总是在冰上慢慢走。你离开家乡那么久,还能说一口地道的家乡话,真厉害!
多伦多橄榄树 发表评论于
我小时候玩过旱冰,还摔了几跤才学会~~
燕麦禾儿 发表评论于
写得真好!遥远温馨的回忆。仔细看了看,第一个孩子的滑板底下还真是装了冰刀的,那可是快得不得了呀。第二个孩子的滑板好像没有冰刀。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哪能让领导坐板凳呢,请坐沙发:)你说的爬梨我在电视上见过,我们那里没有。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哎呀,小时候可不是都玩过的,还有一种滑板可以拉着走的,我们叫爬犁。
晓青 发表评论于
板凳!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整个群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哈哈哈,弄弄太幽默了。想起以前一个同事,工作总结最前面一段话,总是国际国内形势一片大好:)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春节快乐!我们小时候也喜欢坐冰车,跟这个差不多,就是叉子是铁的,没你们这个好,现在大家都去什刹海滑冰了。“整个群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