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两天时间匆匆把李鹏的《六四日记》读完了。没什么震撼的,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得出这样一些大概印象——
第一,书中从作者的视角,详细讲述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民运,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新爆料,基调和党媒完全一致。
第二,作者有为自己做好盖棺定论的准备,一是强调中央出了多个声音,但实权掌握者还是邓小平,定性、戒严、任免都是邓的主意,自己则对邓俯首贴耳、言听计从;二是坚决捍卫426社论的正确性,坚持邓对事件的定性,坚持军队清场“平暴”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三是列举了诸多重量级人物,支持戒严、“平暴”、秋后算账,为自己千秋功过做了准备,那就是百年后如果有重新定论,历史重写,他不是唯一的罪人。
第三,大量篇幅批评赵紫阳的过失,一是对事件、学生、“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纵容;二是跟戈尔巴乔夫见面将矛头指向了邓小平,分裂党中央;三是搞个人团伙,纵容手下鲍彤泄密。此外还不忘透露中央查处赵以权谋私,使得他儿子倒卖彩电捞取1600万人民币。还透露赵在邓心目中“只说不做”,不守纪律不听话;邓坚决要把他拿下。
第四,书中说英国“坏”,法国“坏”,瑞典“坏”,美国之音“坏”等等。人家都“坏”,只有党中央最伟光正。书中说苏东剧变后的那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沦为西方的附庸。从目前来看,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都成功转型,没有谁成了谁的“附庸”。
离1989年已经过去了35年。回首往事,我总体感觉是——
第一,邓小平是有智慧的,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的功是改革开放。他下令戒严,他给事件定性,他一句话就拿下了赵紫阳,又一句话就让江泽民当了书记。按说凭他的大权在握,如果要留下千秋伟名,倒不如像蒋经国一样。当初蒋介石在去世前就安排好了蒋经国继位,蒋经国可谓党政军大权在握,但他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了台湾的民主化,使得台湾成为华人世界最民主的地方。
前些年有报道说,蒋经国的日记公布,披露了蒋经国意识到台湾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才萌生民主化的念头,只有让台湾在国际上得到认同,融入以民主人权为大势所趋的国际主流,才能给台湾带来生存的机会。
第二,李鹏书中的基调至今仍是党媒的基调,那就是中共摸索出了这一条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有人认为民主化带来无穷尽的内耗,而一党专政则更有高效。中国在1989后的确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期,但是对于道路的合法性、可持续发展性,可不是三五十年就能盖棺定论的。总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在“闷声发大财”的人生哲学指引下,中国的精英阶层已没有当年的豪情壮志,而都在悄悄安排余生,从而形成了“润”文化。精英在流失,外资在撤离,内卷、躺平。从突然对前后两批国家单方面免签,就说明了经济下行的问题。
胡耀邦、赵紫阳、李克强都留给人以亲民印象的,但都是匆匆过客。胡的功绩是拨乱反正,赵没做什么,李则当了十年的窝囊总理,留下一句传世名言:“六亿人收入不足一千”。我总感觉,这可能就是中国的宿命。台湾赶上了一个蒋经国;大陆还不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