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美国患者喜欢针灸治疗。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治疗的作用。针灸被广泛用于痛症和心脑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皮肤,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功能失调的治疗。加之针灸费用较西医治疗费用低的多,现在美国很多HMO保险支付针灸治疗。
为什么针灸能治疗多种疾病?或者说针灸的治疗机制是什么?什么是经络?这是很多患者和读者们想知道的。
中医认为针灸的作用是通过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身体阴阳而实现的的。而疏通经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骨骼和肌肉等组织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主干为经脉,分支为络脉。经络学是中医最特色的部分,也是针灸、按摩和气功的理论基础。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以中国为主的世界各国学者都在研究神奇的经络。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两方面。笔者在这里主要参考《实验针灸学》里的内容向读者做简要介绍。
1. 经络现象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血管功能反应,循经皮肤病变和循经感觉障碍。
循经感传现象:指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酸麻胀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沿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感传的性质、速度、深度、宽度和方向因穴位而异。换言之,不是所有的穴位针刺后都有较明显的感觉。相对而言,多数背部和腹部的躯干部位的穴位的针感弱些,而四肢和下腰的穴位针感较强,手指和脚趾较痛。这是因为刺激到的神经不同,产生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例如,针刺足三里穴时患者有明显的酸麻胀的感觉,是因为刺激到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针刺内关穴时经常会有触电,并向手指放射的感觉,是因为刺激到了正中神经;针刺环跳穴时感觉放射到小腿是因为刺激到了坐骨神经。针感反映比率较多的常用穴位有环跳、内关、足三里、中极、关元、三阴交和太溪穴等。有的患者以为针刺后无任何反应才是好医生。其实不然。另外,感传与针刺的深度有关。现在有的医生为了减少患者对针刺的不适,采用短的细针。针刺的深度不同,效果应该是不同的。
感应的发生与针的粗细,刺的深度和刺激程度(针刺手法)有关。或者说和医生的选针和手法有关。另一方面,因为每个人的疼痛阈值不同,即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同一个医生用同样的针和手法针刺不同患者的同一个穴位,患者的感觉会有不同,即同一穴位的感应会因人而异。除了有意的强刺激外,针灸传感的现象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大约为12-25%。这里提到的针灸传感就是通常所说的针感。
循经皮肤血管功能反应:指伴随循经感传出现的皮肤血管功能反应变化,例如出现红线、白线、红疹、皮丘疹和皮下出血等现象。属于皮肤血管的生理性变化。这类反应一般持续时间短,大多会自行恢复,无明显后遗症。顺便提一下,个别患者皮肤比较敏感,针刺后穴位处会发红。如果刺到皮下血管,针刺后穴位处皮肤会发青。
循经感觉障碍: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等异常感觉的现象,属于病理状态。最常见的有颈椎病或腕管综合症引起的手指麻木,五十肩(肩周炎)引起的手臂痛,髋关节炎引起的腿痛,坐骨神经受压引起的大腿后侧疼痛等。这些疼痛很多都可以用现代解剖生理学加以解释。脑中风患者手脚失去知觉或不灵活,也属于循经感觉障碍。有经验的针灸会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和描述(钝痛,刺痛,阵发性痛)找到发病部位,而不是只针灸患者指的疼痛部位,即阿是穴。
循经皮肤病: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内外环境的刺激,沿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分布的呈带状的皮肤病。其中带状疱疹为最常见的后天性循经皮肤病。其它还有硬皮病、湿疹、过敏性紫癜等。
寻找经络的压痛点,结节或者观察经络上的颜色异常会有效帮助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