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急就章(28)

説了一圈的天花,但還不算太跑題,因為這也是圍繞著關東的事情。轉回來再説在關東封禁期間亦曾有滿清官員上奏朝廷,黑龍江駐防空虛,外侵的隱患已經呈現,但一直未被朝廷所重視。説起來滿清對中原的統治越來越顯頽敗之勢亦是忽視關東邊防的主要原因之一。社會危機重重、民變疊起,而列強亦由海域而至。内懮外患交煎,滿清朝廷顧臉燒了屁股、護尾又砸了腦袋,可謂是焦頭爛額。但這並未使滿清朝廷改變對關東的政策,及至道光年間仍下旨責令與其驅逐於出關之後,不若預禁於遷徙之時,凡借貧民名目,遷徙眷屬,乘坐大小車輛前往奉天、吉林種地營生者,槪行截回。道光末年及咸豐初年,仍有旨:吉林爲根本重地,近聞各邊卡稽查疏懈,難保無逃亡人户混跡潛踪,冀圖私墾。若不嚴行禁止,於旗民生計、風俗均有關礙。著山海關副都統、盛京將軍等嚴飭各屬,按照舊例于要隘地方,往來行旅、認眞稽查,槪不準無票流民私往潛住。這裏所説的吉林,在當時的區域包括了今天黑龍江的大部分,而那時所言之所謂的黑龍江絶大部分今天已經是俄國的領土了。因此在敍述關東史實的過程中,涉及地域時很多時候會造成錯謬的誤解。

及到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及黄河决口使江南糜爛,同時期的髪捻、魯捻、幅軍以及在山東之白蓮教分支文賢教等對抗朝廷的起義風起雲湧,再加上地方民團長槍會等地方衙門支持的武裝隊伍的騷撓,使齊魯地區的民衆苦不堪言、生無可戀。結果就是産生大量流民的逃亡現象,蜂擁“闖”關,使關東地方衙門壓力突增,又因可用之兵丁,已經大部發往江南,因此人力嚴重不足,堵無可堵。况受“兵燹”之民,此時的“闖”乃是求生之路,且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逼得朝廷上下官員不得不思解脱之法。此時來關東之民就不是偷渡了,他們已經從小偷小摸成長爲明目張膽地爭搶了,由此才生出了“闖關東”的説法。這是促使滿清末期開放關東移民的内部原因。

而外部原因在於中俄於咸豐八年簽定的《璦琿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放棄領土所有權最多的條約,黑龍江以北及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從此不在屬於滿清版圖之内。二年後又簽署了《北京條約》,對這次的領土割讓進行了确認,並割出更多的領土。在此之前的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曾經簽署過另一個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在中國的歷史書中這個條約被形容為終結了沙皇帝國的東擴,實際上它起的作用是滿清與沙俄兩國瓜分了當時處於兩國之間的大歷史上從未被任何政府管轄過的大片土地,從此在關東地區兩國才成為邊界相連的國家。這裏不討論這些平等和不平等條約的内容,那是另一個研究領域。但這些被逼簽署的條約也使滿清朝廷深切體會到來自北極熊的血盆之口及巨大的胃容量。

由此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上奏,請旨練兵護土、開關拓疆。其開關申訴之由:充實邊陲、以禦俄人;安插流民,以杜私墾;招墾徵租、可裕俸餉;朝廷在簽署《北京條約》的同一年,由咸豐在熱河批准開放呼蘭河平原(哈爾濱以北地區),這是黑龍江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接收中原文化的洗禮衝擊,因爲在此前雖然已有流放罪犯將漢文化帶入,但此地原本人口稀疏且民族衆多而部落小,還有滿清朝廷嚴格施行民族隔離政策,因此並未使該地區産生明顯的文化衝突。緊接著滿清朝廷又陆續開放了通肯(今海倫)、克音(今绥棱)、柞樹岡(今青岡)等地區移民,最後在光緖三十年全面開放了黑龍江全域。出於對沙皇俄國侵略的壓力,滿清政府開始主動招攬移民,幷給移民以政策和經濟上的幫助。光緒三十四年推行由黑龍江巡撫周樹模奏準的《沿邊招墾章程》,在漢口、上海、天津、烟臺、長春等設立“邊墾招待處”,大力招民墾荒。一時移民紛至沓來,民屯大起。中原之流民就此開啓了建築黑龍江糧倉之工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