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去华人超市,正埋头捡橘子,有另外一只手伸过来,伴随着甜美的女声:“这种好吃吗?”我挺乐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推荐给别人,头也没抬,告诉她我曾经买过,特别好,现在是二次回购了。女声说她试试,就挨在我旁边,也开始捡橘子。到现在为止,一切正常。
安静了两秒钟,她说,“你普通话讲得真好。你是香港人吧?”
这个违背常识的逻辑好奇怪。我疑惑地抬头看她,白白净净,四十多岁,短款米色风衣,慈眉善目。不知道她是不是想靠恭维套近乎,但我太平淡无奇,无从下嘴,所以来了这么莫名其妙的一句。
“香港人普通话不好吧。”
“那你一定是北京人,特别标准好听。我是吉林的。”
我最近没有跟陌生人聊天的兴致,哦一声继续捡橘子。
“大姐,你来多久了?都挺好的?”她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刚来两个月,还没适应呢。……大姐,你有信仰吗?” 我有点发懵,挑橘子怎么挑出了信仰。我又抬头看看她,不知道说啥好。说有信仰,她可能会深聊;说没有,她可能会传教。我曾经领略过某些传教人粘人功力,所以权衡一下,吭吭哧哧地,“算有吧。”
“一看大姐就是有信仰的人,”如果是微信聊天,她应该此时给我送了一个赞的表情符,“什么教呢?”她满脸带笑。“上帝。”“基督教!我也是。”她飞快地从衣领里拽出一个十字架项链坠给我看。如果我说信佛,她会不会手心里还攥着个玉观音,应该总有办法证明是同一个战壕的。
我觉得这次偶遇该结束了,跟她点个头,推着购物车离开了橘子堆。没想到,她跟过来了。“姐,你们平时在哪里聚会呢?”我觉得自己在家冥想也算一种信仰,就回答,“在家。”
“是家庭聚会吗?我在某某,” 她说了一个当地著名华人教会的名字,“我刚来,不认识什么人。”
我不想继续被盘问,就推着购物车往人多地方走,她继续跟着。“某某好是好,就是太大了。我能加入你们那里吗?”
我开始有点怕她,不敢再抬眼看,“不方便吧。”“没关系,很方便,这种小型的最好了,大家都是朋友。”这么一会儿功夫,怎么就发展成朋友了。我忽然意识到,她刚才跟我搭讪时,什么普通话香港人是故意设计的漏洞,谁多嘴去弥补,显示自己是个大聪明,——比如说我,谁就上钩了。
我掉转头,从侧面变成背对着她,同时加快脚步,她还跟着,自己嘚啵,“给个地址就行,我自己去。你们有好几家吧?谁家的都行。如果不方便,就给我你家的吧。”
我坚决不回头,快步走到人最多的一个位置,停下来回头正想斥责,发现尾巴已经不在了。往远处看,她已经走到货架走廊的另一端,手里只拎着几个橘子,没有购物车。
回想一下这小小的“惊魂”过程,如果一开始我挑橘子的时候她问橘子好不好吃,我回答不好吃,自己抢先做违背常理的事,她就没话说了吧。
她,究竟意欲何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