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去绍兴,春秋时的越国都城,秦时会稽古郡,据考这里是远古时大禹的老家,而且这位已作古二十多世纪的老人家还有一真伪莫辨的陵园。不过更可信的是陆遊,王阳明,秋瑾,和从前衙门中的绍兴师爷皆出于此,堪称人中俊杰满乡野。
P1
P2
P3
P4
P5
P6
P7
鲁迅著作中提到的每一处回忆景像现在更迅速地被重新创作一遍并成为他老家乡亲们的财源。想起那位说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人民领袖”,在威满天下后说了句实在话,鲁迅如在世,要不就闭嘴,要不就去牢里待着。完全可以相信的是,鲁迅是不会如郭沫若那么乖巧和善解圣意的。走近作家旧居,我倒学会了一种新的旅游记录方式,把镜头朝上越过无所不在的人群头部,拍下门楣下的匾牌,看起来画面清爽了许多(图1-4)。
满街的人摩肩擦踵,浓郁的臭豆腐味扑面而来。尽管我没尝臭豆腐和茴香豆,但走离鲁迅中路的街市很远,鼻腔里还弥漫那股无福消受的味道。多年前,在苏州的胡雪岩故居旁的观前街上,一种极浓的如消化失调的副产品的气味充斥空中,在快步走避之际,留意到那味道的原产地来自路边的一锅里正在煎着的灰黑色方块,突然意识到这就是鼎鼎有名的臭豆腐,那应该是我第一次和臭豆腐邂逅。顺带说说,客家菜的酿豆腐肯定会比图7那种干煎豆腐好吃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会稽山麓,有据说是明代王阳明修身的道场(图9),不过看起来应该是21世纪的建筑。倒是那位出身越州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唐代诗人有一亲笔碑刻(图10)躲过千年之劫后得以存世。
难得的是近年由有心人在安徽收集了被弃的民居残料,在山脚下仿建了带徽派风情可供人留宿的旅店(图11-15),为那些不可复制的栱、樑、柱、砖石雕找出一棲身之地。安徽古民居在浙江延续它们的历史,这事听起来就知道有不可言说的无奈。或许将来人们能就此借越剧(图16)编一唱曲。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浙江奉化溪口,有清丽的剡溪相伴(图17-18)。可是岸边密布人群(图19-20),吆喝卖唱皆全,那种像《清明上河图》的市井之风,吹淡了名人故居的情怀。街边那些了无岁月痕迹的复旧之作(图22-23)让人觉得历史如同儿戏。
"打卡”是一种谋生之时的无奈之举,如今当人踏足于过境即忘的景色时,也把这种可有可无的经历称为“打卡"。借超越簇拥密集的人头的抓拍,我体验了一把不用挤进人群中的打卡之行。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再回上海。这好像不新鲜,在上海逛街,看到有队先排上再打听卖什么。图26的一家黄河路的饭店招牌写明白了是排骨年糕,没兴趣放弃了。图27的国际饭店点心部,说有上海首屈一指的蝴蝶酥,看看可能一小时内未必能蹭到柜台边,也放弃了。老上海中被认为有腔调的国际饭店(图28)里的上海市原点坐标(图29-30)是要去看个新鲜的。大堂边的咖啡座(图31)挺有老上海的味道的,我不喝咖啡,就不好意思占座了。门外一堆《繁花》迷在忙着拍照。
P32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黄河路拐角上的大光明电影院(图32-33)存满了老上海人的记忆,一朋友说当年买3毛半一张的黄牛票带女朋友去看外国片,完了再去吃2毛一碗的小馄饨是很拉风的事。
对过的人民公园有一名闻遐迩的相亲角(图34-35)是不能错过的风景。看看那些招亲的哥姐们,门槛高得令人咋舌(图36-38)。老实说,找个合适的感叹词都不容易。
P39
P40
往路边的弄堂里探了一探头,收拾得不错(图39)。据说这种弄堂是比较宽的,没好意思往人家的屋里瞅。
图40那楼的厚度恐怕不到40厘米,那窗户后面的空间恐怕只能用纸的厚薄度来定量。上海老前辈们倒是泰然自若地把这种为占地盘而寸土必争的文章做到极致,服了。
P41
P42
P43
从北外滩南望陆家嘴(图41-42),那片曾经寂寥的菜田在湧动的欲望和资本搅拌之下已经升腾为一锦绣之地。曾经路过陆家嘴,在一路口等红灯,环顾周围,有宾利,保时捷,迈巴赫,阿斯顿·马丁等豪华级的轿车。“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上海人对楚霸王的千年之叹是有独到之解读方式的。
曾闻犹太人在上海辟一避难之地,路人遥指图43的一排房屋谓其为遗景。这个民族总令人想起薩拉薩蒂那首《流浪者之歌》,不过这个有两千年流浪史的民族一直把那本希伯来文写的圣经奉为与神的世纪之约而拒绝消亡。信仰是令人敬畏的。
P44
P45
P46
P47
P48
东湖宾馆,恐怕它的前名"杜公馆"(图44-48)"会更为人所知。以精明出名的本地人可是带敬意和自豪感讲"我们的"杜老板的逸闻旧事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花了30万银元建成这座公馆被杜老板借出给军统,后来当然就被新政权没收作为衙门。这座很气派的老公馆堪称上海的不败繁花之一。
P49
P50
P51
P52
P53
走进上海滩就像是在翻阅中国近代史,几十年前十里洋场闻人达贾踏足其中的愚谷邨(图49-50),百乐门舞厅(图51)和武康大楼(图52)就是一副尽览沧桑却风范依然的派头,也许就是上海话里说的那种“老克勒"就摆的就是这种款。
上世纪末"下海"的浪潮中,一个熟人当年就在镇宁路那个小码头(图53)开始试水。如今有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意思。